魏武多疑文言文翻译(世说新语翻译)
1.世说新语翻译
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文言文: 王戎七岁,尝①与诸②小儿游③,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⑥走⑦取之⑧,唯⑨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⑩。
注释: ①尝:曾经。②诸:众,各。
③游:游玩,玩耍④子:指果实。⑤折枝:把树枝压弯了。
折,弯曲。⑥竞:争逐,争着。
⑦走:跑。⑧之,它,这里指李子。
⑨唯:只,仅。⑩信然:确实这样。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上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很多小朋友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树长在路边却有很多李子,那一定是苦的(李子)。”
摘下来(一尝),才相信的确是这样的。 《道旁李苦》的道理: 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认真分析,认真思考,那样就不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蒙蔽。
王戎就是因为善于思考,判断出路边无人摘的李子一定是苦的,所以他才没有像其他唬畅杠堆蕲瞪搁缺功画的小朋友一样“受骗上当”。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各人啖一口文言文翻译
【原文】: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译文】:
有人进贡给曹操(魏武是后来的称呼)一份奶酪。他吃了一点,在盖子上写了一个“合”字,拿给大家看。大家都不能理解。轮到杨修时,杨修拿了就吃,并说:“曹公让(大家)每人吃一口,还要疑虑什么?”
(选自《世说新语》)
【词语】:
1.饷:进贡
2.酪:奶酪(泛指乳制羹状食品)
3.啖:吃
4.少许:稍微,一部分
5.题:写
6.解:理解
7.莫:不
8.次至:依次轮到
9.杨修:曹操的谋士
10.复何疑:还要疑虑什么
【原因】:
合字拆开看是,人一口 ,就是说每人尝一口,看出曹操惜才善妒 。
3.初一课外文言文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是什么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12分)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用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答案:1、C2、D3、多读古人的文章只是致力于读书.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题。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4、简要分析魏王是个怎样的人。
5、"捉刀"流传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不查词典,模仿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
() [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作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
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引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例:反复推敲/推敲词句。6、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7、用匈奴使的眼光,对魏王作一个肖像描写。
只见那床头捉刀人, 答案:4.他狡诈,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听消息;他残酷,怕匈奴使对自己不利,派人追杀。 5.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却持刀站立床头。
接见完毕,叫人问匈奴使臣:"魏王何如?"回答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见于《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替别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
6.不恰当。因为匈奴使就是从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实际上却很有本领的场合。
7.能写出传神的眼神和气势,就是佳作。三.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8-11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3)宁信度()()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答案:8.(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9.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11.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 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2--14题。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者也力。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____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答案:12.①边境。②到。
③反而。④所以。
13.您凭借什么到(南海)?14.对比,立志。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至16题。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而观。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15、给加点字解释(8分) ①华捉()而掷()去之②歆废()书而观()16、翻译下列句子。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