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擢字弘嗣文言文翻译(韦贯之名纯文言文阅读答案)
1.韦贯之名纯文言文阅读答案
《新唐书·韦贯之传》
贯之及进士第,为校书郎,擢贤良方正异等,补伊阙、渭南尉。河中郑元、泽潞郗士美以厚币召,皆不应。居贫,啖豆糜自给。再迁长安丞。或荐之京兆尹李实,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愿识之而进于上。”或者喜,以告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贺者至矣!”贯之唯唯,不往,官亦不迁。
最后这句的意思是:韦贯之嘴上唯唯诺诺,却不去拜访李实,官位也就没有升迁。
后面还有两句考试的重点句,供你参考:
张宿是奸邪谄媚的人,我们纵然不能斥责他,难道还想借助他来邀宠吗?
当时国家的经费不足,派遣主管盐铁的副职官员程异督促各道(指一般行政区域)的赋税征收工作,特别要求州县征收重税上缴。
2.“韦玄成字少翁”全文翻译
韦玄成字少翁,因为父亲而被任命为郎,经常随侍皇帝骑马出行。他年少时就好学,研习父亲致力的学问,特别谦逊,尊敬士人。外出时遇见知识渊博者步行,韦玄成就让仆人下去,而与智者一同坐车,送他一程。他接待他人,对贫贱的人越加敬重,因此名声一天天广为人知。由于对儒家经书有深刻理解,他被提拔为谏议大夫,后又提升为大河都尉。
起先,玄成的兄长弘是太常丞,在宗庙里任职,掌管皇家的陵墓,事务繁重而容易有过错。父亲因为弘要做他的继承人,就命令他辞去这个职务。弘心里对这份官职很满意(谦通慊),不肯辞职。到韦贤病重,弘终于因为宗庙的事情下狱,罪责尚未判定。家族中的人问韦贤谁该继承他的爵位,韦贤又怨恨又遗憾,不肯说。于是韦贤门下的学生博士义倩等人与家族里商议,共同伪造韦贤的命令,派家丞向朝廷上书陈说韦玄成的美好德行,让大河都尉玄成继承爵位。韦贤死,玄成在任上听到死讯,又听说自己继承爵位,玄成深知这不是韦贤的本意,就装作发疯,躺在粪便中笑着胡言乱语,神智不清。韦玄成被征召回长安,安葬了父亲,应当继承爵位,他借装疯不听召见。玄成向来有美名,士大夫很多人怀疑他要把爵位让给获罪的兄长(辟读必,罪也)。案事丞相史(不知全名)就写信给玄成说:“古人推辞谦让,一定要有令人欣赏的高尚道义,所以能让后人尊崇。如今您徒然污毁自己的仪表,蒙受耻辱,装作疯癫的样子,你的美德黯淡而得不到发扬。你所依托的理由太微不足道了。我本就愚昧鄙陋,最为宰相执事,深感惭愧,希望能听到您的高见。要不然,恐怕您因为高洁的行为而受损害,而我则成了小人啊。”玄成的朋友侍郎章也向皇帝呈上疏折说:“圣明的君王贵在以礼让的道德来治理国家,应当妥善照顾玄成,不要枉费他的苦心。”而丞相、御史最后以玄成其实没病为由向皇帝弹劾他。皇帝诏令不要弹劾,把玄成带来授予爵位。玄成迫不得已接受封爵。宣帝赞赏玄成的节操,任命他为河南太守。
过来几年,玄成被征召回朝廷担任未央卫尉,又升任太常。因为玄成与以前的平通侯杨恽关系很好,杨恽被朝廷诛杀,他的同党和友人都被免官。后来玄成以列侯的身份在孝惠帝的庙里负责祭祀的事务,应当在早晨进入庙里,下雨泥泞,玄成不驾驷马车,而骑马到庙宇下。有关官员弹劾他不遵循礼制,玄成等几人被削低爵位为关内侯。玄成自己伤心使父亲传下来的爵位受到贬黜,叹气说:“我还有什么面目祭祀先人。”写诗谴责自己。
起先,宣帝宠爱的张婕妤生的儿子淮阳宪王喜爱政事,精通法律,皇帝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奇,有意要让他继承帝位,但是太子是从小立的,又早早失去母亲,所以不忍废他。过了很久,皇帝要教育宪王,用深明礼让的臣子来辅佐他,于是任命玄成为淮阳中尉。这时,宪王还没有到自己的封国去,玄成接到任命,和各位儒士在石渠阁探讨道德学问,并把他自己的观点列出来奏给皇帝。到元帝即位,用玄成做少府,又升任太子太傅,到御史大夫。永光年中,玄成取代于定国做丞相。
玄成做丞相七年,在严守礼制谨慎处事这方面不如他的父亲韦贤,而才华则胜过韦贤。之前,韦贤在昭帝时贬官到平陵,玄成(离开相位后)贬职到杜陵,生病快死了,于是他派使者为自己向皇帝说明心迹:“父子间的恩情无穷无尽,希望能够乞求陛下同意,让我的骸骨回去葬在父亲的墓旁。”皇帝批准了。
这样一篇长文,15分……
3.弘靖请先命吊赠使,待其不恭,然后加兵,宪宗从其议 文言文翻译
这句话出自《旧唐书·卷七十九·韩滉(子皋、弟洄)张延赏(子弘靖、弘靖子文规、次宗)传》,前后文综合起来的原文如下:“吴少阳死,其子元济擅主留务,宪宗怒,欲下诏诛之。
弘靖请先命吊赠使,待其不恭,然后加兵,宪宗从其议。” 参考译文如下: 吴少阳死后,他的儿子吴元济擅自做主继续担任(淮西节度使),唐宪宗大怒,想下诏杀掉他。
张弘靖请求先下令吊唁他并加赠其节度使之职,等到他对朝廷有不恭的言行时,然后再武力征讨他,唐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注释: 1、吴少阳(?-814):中唐时期割据一方的节度使。
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与吴少诚相友善。
少诚得淮西,任为部将,并认之为弟。元和四年(809)少诚死,他杀少诚子而代之。
朝廷不能制,即任为节度使。死后其子吴元济为帅。
2、元济:即吴元济(783-817)唐宪宗时叛藩的首领。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
其父吴少阳为淮西节度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唐代宗、德宗以来,淮西镇勾结河北诸镇,成为唐廷心腹大患。
3、擅主:擅自做主。 4、留务:继续担任职务。
(1)继续担任职务。北周庾信《代人乞致仕表》:“臣仲春之末,旧患渐加,双足颇蹇,四支不利……安可率此留务,溷兹恒典。”
(2)指留守、留台等所掌的政务。《宋史·吕端传》:“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
今主留务,非所宜也。”清钱谦益《大司马吉安茂明李公参赞机务序》:“李公之品地在玉铉大斗之间,当宁深知之,固将参预密勿,在帝左右,留务之简,特以为传遽云耳。”
5、宪宗:即唐宪宗(778-820)。本名李淳,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
唐朝第11位皇帝,805-820年在位,唐德宗李适孙子、唐顺宗李诵长子。贞元四年(788)册封广陵郡王。
贞元二十一年(805)立为太子,改名李纯,监国理政。同年八月继承皇位。
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威望,史称“元和中兴”。元和十五年(820)驾崩于大明宫中和殿,享年43岁。
谥号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庙号宪宗,葬于景陵。 6、弘靖:即张弘靖(760-824)。
字元理,唐代藩镇节度使、宰相、书法家,中书令张嘉贞之孙,尚书左仆射张延赏之子。画家张彦远祖父。
以荫为河南参军。元和(806-820)中拜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高平县侯,出为河东卢龙节度使,迁太子少师。
工书法,幼学元常(锺繇);自镇蒲陕,迹类子敬(王献之);及处台司,乃同逸少(王羲之)。书体三变,为时所称。
元和六年(811)裴琯所撰唐魏博田绪遗爱碑,为其正书。 7、吊赠使:吊唁并加赠其节度使之职。
吊赠:吊唁并赠送财物。汉刘向《说苑·敬慎》:“先君薨而不吊赠,是无哀吾丧也。”
《新唐书·百官志一》:“凡出蕃册授、吊赠者,给衣冠。” 8、不恭:不尊敬;不严肃。
(1)不尊敬;不严肃。《尚书·盘庚中》:“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孟子·万章下》:“(万章)曰:‘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一:“斯盖罔道不恭,为天罚也。”
单复《蜗牛》:“这虽然有些不恭,也有些不伦不类,但我前面说过,有些联想,是很奇特而引人深思的!” (2)不奉行;不重视。《魏书·律历志上》:“今崇徒教乐童书学而已,不恭乐事,臣恐音律一旷,精赏实难,习业差怠,转乖本意。”
9、加兵:发动战争;以武力进攻。 (1)发动战争;以武力进攻。
《韩非子·有度》:“(魏安厘王)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史记·魏公子列传》:“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
《周书·王罴传论》:“梁人为之退舍,高氏不敢加兵。”宋俞文豹《吹剑四录》:“刘漫塘遗之诗曰:‘……加兵杀僇非仁矣,纵火焚烧岂义欤?’” (2)增加兵力。
《三国演义》第59回:“众将又请曰:‘丞相每闻贼加兵添众,则有喜色,何也?’” 附录:《旧唐书·卷七十九·张弘靖传》原文全文 【原文】 子弘靖,字元理,雅厚信直。少以门廕授河南府参军,调补蓝田尉。
东都留守杜亚辟为从事,奏改监察御史里行,转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留守将令狐运逐贼出郊,其日有劫转运绢于道者,亚以运豪家子,意其为之,乃令判官穆员及弘靖同鞫其事。
员与弘靖皆以运职在牙门,必不为盗,坚请不按。亚不听,遂以狱闻,仍员及弘靖出幕府,有诏令三司使杂治之,后果于河南界得贼。
无何,德阳公主下嫁,治第将侵弘靖家庙。弘靖拜表陈情,具述祖考之德,德宗慰抚之,不令毁庙。
又献赋美二京之制,德宗嘉其文,擢授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迁兵部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知东都选事;拜工部侍郎,转户部侍郎、陕州观察、河中节度使;拜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吴少阳死,其子元济擅主留务,宪宗怒,欲下诏诛之。弘靖请先命吊赠使,待其不恭,然后加兵,宪宗从其议。
寻加中书侍郎平章事。盗杀宰相武光衡,京师索贼未得。
时王承宗邸中有镇卒张晏辈数人,行止无状,人多意之,诏录付御史陈中师按之,皆附致其罪。
4.《新唐书》韦处厚译文 韦处厚,字载德
里边一些比较简单浅显的文言文没有翻译,保留原来语言的风格,感觉翻译成白话有点不伦不类韦处厚传韦处厚字德载,京兆人。
父韦万,监察御史,为荆南节度使参谋。韦处厚本名淳,因避宪宗讳,改名处厚。
幼小即品性优良,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父母亡故,设庐于墓侧守丧。
丧期满,游长安。通晓《五经》,博览史籍,而文思丰富奔放。
元和初,登进士第,应贤良方正科试,以优等录取,授秘书省校书郎。裴土自以宰相衔监修国史,奏请韦处厚以本官充任。
后改任咸阳县尉,升为右拾遗,同时兼任史职。修撰《德宗实录》五十卷进献,当时被誉为信史。
转任左补阙、礼部考功二员外。早被宰相韦贯之看重,此时韦贯之因军事主张不合圣旨而出朝任职,韦处厚同他相友善即受牵连,出任开州刺史。
后入朝拜户部郎中,随即以本官知制诰。穆宗因其学有师法,召入翰林,为侍讲学士,又换任谏议大夫,改任中书舍人,仍为皇上侍讲如故。
当时张平叔凭着谗谀诙谐,由旁门歪道迅速擢升,由京兆少尹做了鸿胪卿、判度支,不数月,宣诏授户部侍郎。张平叔以征利有方使穆宗中意,希冀被重用。
他认为原有盐专卖法年久弊深,欲转为官府自卖,可富国强兵,劝勉农事,积蓄资财,便上疏十八条陈说利害。诏命下发其奏疏,令公卿计议。
韦处厚坚决反对,认为张平叔所奏条目不周到,未经慎重考虑,以为有利的结果有害,以为简便的其实最麻烦,并取其条目中最不可行的,提出十个疑点来诘难他。此时张平叔狡诈乖巧颇得恩宠,自以为皇上对他言无不从。
及至韦处厚逐条逐件驳奏,穆宗认为有理,命将韦处厚的奏书下示张平叔,张平叔理屈词穷无话可答,奏请之事便作罢。韦处厚因幼主好乐懈怠,不亲理政务,自己既处纳听诲君之位,当设法启发开导皇上性灵,便择编经义雅言,按类分列,编为二十卷,名为《六经法言》,进呈皇上。
皇上赠以缯帛银器,并赐紫服金鱼袋。因《宪宗实录》尚未写成,诏令韦处厚与路随兼任史馆修撰。
实录未成,准许二人分日入宫,仍定时放参。韦处厚随即又代理兵部侍郎。
敬宗嗣位,李逢吉执政,他一向嫉恨李绅,便构织罪名,李绅将遭不测之祸。韦处厚与李绅皆由孤身仕进,同年得中进士,他内心颇为伤感,便上疏道:“臣私下闻朋党议论,认为李绅贬黜尚轻。
臣受恩至深,职备顾问,事关圣听,不应不言。李绅为先朝奖用,擢拔在翰林,无过失可书,无罪孽可戮。
今群党得志,谗嫉大兴。若问人心,皆甚惊骇。
《诗》云:‘彩丝交织,成此贝纹绣锦。诬人之徒,行事犹已太过。
’又曰:‘谗人无所不为,扰乱四方国家。’自古帝王,从无排斥君子、亲近小人而导致天下太平之事。
古人云:‘三年不改其父法则,可谓孝顺。’李绅原是先朝奖掖任用,纵有罪过,犹应消除仇隙洗净瑕污,念记旧情忘却过失,以助其养成无改父道之美德。
现今原李逢吉门下属吏,遍布朝中,诽谤诬陷,何词不有?如此贬谪,尚嫌太轻。从前曾参遭使其母投杼之杀人嫌疑,先师孔子有勿如颜渊饭中拾尘之训诫。
臣俯首恳望陛下圣虑自断,不惑于奸邪,则天下幸甚!建中之初,山东归顺,只因宰相营私结党,上负朝廷,故人杨炎为元载复仇,卢杞为刘晏报怨,兵连祸结,天下不平。伏乞圣明,察臣愚忠。”
皇上省悟此事,李绅得以免死,贬为端州司马。韦处厚正式拜兵部侍郎,谢恩于思政殿。
当时昭愍皇帝狂放恣肆,经常出外狩猎游玩,每月坐朝不过三四日,韦处厚趁谢恩之机从容启奏道:“臣有大罪,伏乞当面自首。”皇上问:“何事?”韦处厚回答道:“臣先前为官,先朝时不能冒死相谏,纵容先圣贪恋狩猎及美色,以致不能长寿,臣罪当诛。
然而之所以不能死谏,也因陛下此时在东宫,年已十五。现在陛下皇子才满一岁,臣怎能再逃避死亡之诛呢?”皇上深悟其意颇为感动,赐锦彩一百匹、银器四套。
宝历元年(825)四月,群臣奏献皇帝尊号,皇上在御殿受册实行大赦。李逢吉因嫉恨李绅之故,所撰赦文只说谪贬之官已经酌情调近者予以量移,而不提先前未量移者,企图不让李绅受到恩赦。
韦处厚上疏道:“臣俯首见赦文条目中,谪贬之官有不该享受恩泽的。以圣上宽赦之本意,便有所不及。
臣闻听舆论皆言李逢吉惟恐李绅受恩量移,故有此条。若如此,则应是近年贬谪流放之官员,因李绅一人之故皆不得量移。
事关重大,岂敢不言?李绅乃先朝奖用,曾在内廷任职,自遭贬谪,未蒙恩赦。古人云:‘人君当记人之功,忘人之过。
’管仲曾被拘囚,齐桓公用他为国相;公冶长曾陷牢狱,孔仲尼选他当女婿。有罪者犹应涤荡其罪,无辜者岂可终生受累?何况圣上享鸿名大号,册赦之礼乃重大仪式,为天地百神所鉴临,亿兆八极所瞻戴,若恩泽不广施,确实不合适。
臣与李逢吉素无仇隙,与李绅本非亲戚,之所以议论是为顾全大局,之所以陈述出自一片公心。伏乞圣慈察臣肝胆,倘蒙允许,仍望宣令宰臣,应将近年谪贬之官,一并编入赦令条目,使其得依旧例,获赦量移近处。”
皇上览毕奏疏,深悟所言事理,于是追令改写赦文,李绅才得依例沾恩。韦处厚任翰林承旨学士,每起草诏书,均能准确领会圣上旨意。
曾奉急命往宣州征收鹰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