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举正传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
1.文言文翻译?
【原文】其田间树之以桑,凡树桑人一日之所休者谓之功。桑太寡则乏於帛,太多则暴於田,是故十亩之田,植桑五功。一功之蚕,取不宜岁度之,虽不能尽其功者,功不下一匹帛。
【译文大意】在田间种植桑树,凡是树桑人一天休息之前,需完成规定之‘功’。桑太少就会表现在缺乏丝绸;太多就侵占种粮食的田地上。因此,十亩的土地,种植桑树只能不超过五‘功’。一功的蚕,所取之桑叶不应该只是一年度的采叶,虽然不能尽其功的人所需桑叶,这个‘功’就不能保证产下一匹丝绸。
“功”gōng
工程和劳动人力。
陇右取材,功夫不难。——《三国志·魏书·董卓传》
谓一个劳力一日的工作。
冬则民既入,妇人同巷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功。——荀悦《汉纪·文帝纪下》
此文载:唐前期华北蚕桑纺织与农家生计的量化考察
李翱在《平赋书》讲到:“凡树桑人,一日之所休者谓之功。桑桑太寡则乏于帛,太多则暴于田。是故十亩之田,植桑五功,一功之蚕,取不宜岁度之,虽不能尽其功者,不下一匹帛。”可见直到唐中后期,华北地区仍然实行桑粮间作,栽桑密度变化不大。以每亩2~3株的密度,栽桑50株正好需要桑田20亩,与永业田二十亩、植桑五十根的规定是对应的。
2.文言文在线翻译
原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
若以越国之罪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也矣。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
遂灭吴。翻译: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就向全军发布号令说:“凡是我的父辈兄弟及全国百姓,哪个能够协助我击退吴国的,我就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
大夫文种向越王进谏说:“我听说过,商人在夏天就预先积蓄皮货,冬天就预先积蓄夏布,行旱路就预先准备好船只,行水路就预先准备好车辆,以备需要时用。一个国家即使没有外患,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
就如蓑衣斗笠这种雨具,到下雨时,是一定要用上它的。现在您大王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说罢,就握着大夫文种的手,同他一起商量灭吴之事。
随后,越王就派文种到吴国去求和。文种对吴王说:“我们越国派不出有本领的人,就派了我这样无能的臣子,我不敢直接对您大王说,我私自同您手下的臣子说:我们越王的军队,不值得屈辱大王再来讨伐了,越王愿意把金玉及子女,奉献给大王,以酬谢大王的辱临。
并请允许把越王的女儿作大王的婢妾,大夫的女儿作吴国大夫的婢妾。
3.《“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知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对曰:“可。
”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此爱民之道也。”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
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
(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 ”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
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
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解析:B、渝,改变、违背。 可以用成语联想法:矢志不渝,立誓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解析:答案C。
表条件,那么。 A、介词,在;介词,跟。
B、表修饰,连接状语;表转折。D、取独;的。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A.①③⑤ B。
①④⑥C.②③⑤ D。②④⑤解析:A。
①、体现了。②、不是。
③、是。④、为官吏立法令,不是。
⑤、很直接,是。 ⑥、是。
4.文言文《刻木巧匠》的翻译
《刻木巧匠》2113 周辉 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豆、钉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5261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
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翻译: 一个4102乐工能把木头刻成舟。
大小只有二1653寸,船篷桅杆船船舵等东西俱全,酒壶,豆子,放满了桌,一个人挽着船篷的绳索,一个人拿着橹浆一个人掌回舵,都是灵活能动的,放在水中,能够随着风而行,从来不会侧翻。一个这答样的船必须要一两白金,喜欢这个的人都争着抢购。
5.顾恺之,字长康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
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
"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
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 [注]①丹青:指绘画。
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③绐:欺骗。
中.考.资.源.网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若云兴霞蔚 好像 (2)恒自梢至根 常常 (3)尤善丹青 擅长 (4)故俗传恺之有三绝 流传、传说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B.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翻译: (顾恺之)每每画起人像,在当时都是极好的。
(2)以为求之必得。 翻译: (2)(顾恺之)认为追求它一定会得到。
(每句2分,意对即可) 12.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2分) 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画绝";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 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痴绝"。
附译文: 顾恺之字长康翻译这文很独特呀,选自《晋书》又删了一部分,把节选部分翻译放出,如果要全文翻译再说。顾恺之字长康,是晋陵无锡人。
顾恺之博学有才气。人们问他会稽山川的模样形态。
顾恺之说道:"千山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彷佛云兴霞蔚。
"顾恺之每每吃甘蔗,总是从尾部先吃直到根部。有人感到独特,他说:"急转直下。
"顾恺之特别长于绘画,画得特别神妙,谢安非常注重他,认为是自古以来还没有人像他这样。他每次画出人物肖像,总是妙绝一时,已经绘出裴楷肖像,在面颊上加上三根毛,观看的人感想模样形态特别美。
顾恺之特别相信小法术,认为去求就确定能获得。桓玄已经用一片柳叶欺骗他说:"这是蝉用来遮蔽本身的,拿来遮蔽本人,别人就看不见你。
"顾恺之相信桓玄没有瞥见本人,非常珍视那片叶子。因而世上传说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6.谁有关恒宽《盐铁论》文言文的翻译
本议第一 【题解】本,基本;议,讨论.“本议”就是这次会议所讨论的中心议题,指有关盐铁、均输、酒榷等官营事业而言. 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 【注释】惟,发语词.始元:汉昭帝刘弗陵的年号.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 诏书:古代帝王发布的文告.丞相:秦汉时辅助皇帝执掌国政的官员,官位最高.这里指田千秋.御史:御史大夫,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副丞相的职务.这里指桑弘羊.贤良、文学:是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其中贤良是有功名的,但没有一定的官职.文学,统称读书人.语:讨论. 【译文】始元六年,汉昭帝发出诏书,让丞相、御史大夫和各地推选的贤良、文学讨论,询问民间的疾苦. 文学对曰:窃闻治人之道(1),防淫佚之原(2),广道德之端(3),抑末利而开仁义(4),毋示以利(5),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6),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7),成贪鄙之化(8).是以百姓就本者寡(9),趋末者众(10).夫文繁则质衰(11),末盛则本方.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12).民悫则财用足,民侈则饥寒生.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13). 【注释】(1)窃闻:私下听说.谦词. (2)淫佚(y@):放纵享乐.原:根源. (3)广:推广,发扬.端:开端,本源. (4)末利:经营工商业的利益. (5)毋:不要. (6)郡国:西汉承袭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国.郡和国合称为“郡国”,统指地方.盐、铁:指盐、铁官营,始于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酒榷(qu8):指酒类专卖,官酿官卖,禁止私人酿酒,始于天汉三年,即公元前98年.均输:指均输法,即在全国各地设均输官,掌管运输、收购物资、调剂有无,防止私商获取暴利.始于元鼎二年,即公元前115年,元封元年,即公元前110年全面推广. (7)散:破坏.敦厚:忠厚,朴,本质. (8)贪鄙:贪婪卑鄙.化:指风气. (9)就:从事.本:农业. (10)趋:追求. (11)文:外表.质:本质. (12)悫(qu8):诚朴,诚实俭朴. (13)便:妥当. 【译文】文学回答说:我们听说治理人民的方法,应该防止产生放纵享乐的根源,发扬人们固有的道德因素,抑制工商之利而宣扬仁义,不要引导他们追求财利,这样,古代帝王的教化才能复兴,当今的风俗才能改变.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推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法,与民争利.破坏了忠厚的本质,形成了贪婪卑劣的风气.因此,老百姓务农的少了,热衷于工商业的多了.外表太华丽,就使本质衰败;工商业兴盛,就会使农业衰落.工商业发展,老百姓就奢侈,农业发展,老百姓就诚朴.老百姓诚朴,财用就富足,老百姓奢侈,饥寒就产生.希望废除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法,以便促进农业,限制工商业,有利于发展农业,这才妥当. 大夫曰:匈奴背叛不臣(1),数为寇暴于边鄙(2).备之则劳中国之士(3);不备则侵盗不止.先帝哀边人之久患(4),苦为虏所系获也(5),故修障塞(6),饬烽隧(7),屯戍以备之(8).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9),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10),使备塞乘城之士(11),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12)?罢之,不便也. 【注释】(1)匈奴:指西汉时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当时处在奴隶制社会阶段.这里指匈奴奴隶主统治者.不臣,不服从. (2)数(shu^):屡次.寇暴:侵扰.边鄙:边境. (3)中国:指中原地区. (4)先帝:指汉武帝刘彻.哀:怜悯. (5)虏:这里是对匈奴的轻蔑称呼.系获:俘虏,掠夺. (6)障塞,边境险要处的城堡、要塞. (7)饬:修整.烽燧(sh@):烽火燧烟.古代在边境上建筑高土台,发现敌情,白天放烟报警叫“燧”,晚上举火报警叫“烽”. (8)屯戍:屯田驻军以戍守边疆. (9)蕃:繁殖,增加.长(zhang),增加. (10)执:守.执备,守备. (11)备塞:守备边塞.乘城:在城上防守. (12)赡:供给. 【译文】大夫说:匈奴背叛不服,屡次侵扰边境.防备它,就会使中原士兵很劳苦;不防备,他们又进犯不止.先帝怜悯边境人民长期遭受祸害,苦于被匈奴虏掠,所以在边境建造城堡要塞,修整烽火台,屯田驻军来防御敌人.因为边防费用不足,所以才实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法,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以补充边防经费.现在你们想要废除它,对内则使国库空虚,对外则使边防费用缺乏,让守卫在边疆的战士挨冻受饿,国家用什么去供给他们呢?废除这些政策是很不妥当的. 文学曰:孔子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畜仁义以风之,广德行以怀之.是以近者亲附而远者悦服.故善克者不战,善战者不师,善师者不阵.修之于庙堂,而折冲还师.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恶用费哉? 【注释】ǐ语见《论语·季氏篇》.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家. 这三句是《荀子·大略篇》语. 畜:通蓄,蓄积.风:作动词,教化的意思. 广:推广.怀:安抚. 这几句话引自《春秋》庄公八年《谷梁传》.《汉书·刑法志》亦有此文,但三处都大同小异. 这两句。
7.文言文翻译 施世纶 (括号部分要翻译)
1、跟随(监督官员)来的有数十个随行人员,他们(依仗权势,在淮安)滋扰百姓(造成恶劣的影响),施世纶曝光了他们的恶性,并且毫不留情地严惩了不法分子。【注意:白是使动用法,翻译时自己变通哈。】
2、一整年督查漕运船只,相应的(累积下来的)弊端全部(修补)完整,没有丝毫错误。【注意:这一句译的非常不顺,仅供参考,建议联系上下文翻译,让语序语意更加通顺。】
3、施世纶为官聪敏强势,果敢决断,坚决打击作奸犯科之人,杜绝官员(仗势欺人)。
自己胡乱翻译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