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松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朱 弁朱弁,字少章,徽州婺?)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朱 弁朱弁,字少章,徽州婺?
【答案】【小题1】C【小题2】B【小题3】D【小题4】(1)朱弁又给粘罕写信,(信中)所说的用兵与讲和的利害关系十分详细。
(“与”1分,“悉”1分,通顺1分)(2)希望留下官印,让我朱弁能够抱着它而死,死了也是不朽的。(“愿” 1分,“使”1分,“得”1分)(3)我的官是在自己的朝廷里接受的,我只有一死罢了,绝不答应换官来使我们的国君受辱。
(“受”1分,“易”1分,“辱”1分,通顺1分) 【答案解析】【小题1】我们【小题2】①是金人的要求;②是朱弁对谁去谁留的观点;④是朱弁对金人说的一般道理;⑥写的是众人深受感动【小题3】“抢先杀死他”一说,原文无据参考译文:朱弁的字叫少章,是徽州婺源人。 年轻时很聪明,每天读书几千字。
成人后,进了太学,晁说之见到他的诗,对他的才能很惊奇。靖康之乱中,他的家庭碎于贼手,朱弁向江南逃奔。
建炎初年,朝廷商议派遣使者问安两宫皇帝,朱弁挺身自荐。到了云中,见了粘罕,请求和劝告的语言十分恳切。
粘罕不听,让他回客店,派士兵来看守他。 朱弁又给粘罕写信,所说的用兵与讲和的利害关系,十分详细。
绍兴二年,金人忽然派遣宇文虚中来,说和议可行,应当派一人到元帅府去接受国书回国,虚中想让朱弁与正使王伦商量决定谁去谁留。朱弁说:“我来了以后,本来就准备死了,哪里希望今天有机会先回去。
希望您这个正使接受国书回去禀告天子,结成两国的友好关系,那么即使我将来尸骨暴露在外国,也永远感到像活着一样。 ”王伦将回去时,朱弁请求说:“古代的信使都有符节作为信物,现在没有符节,但是有官印在,官印也是信物呀。
希望留下官印,让我朱弁能够抱着它而死,死了也是不朽的。”王伦解下来交给了王弁,王弁接受后藏在怀里,和它同睡同起。
金人逼王弁到刘豫那里当官,并且引诱他说:“这是你回国的第一步。 ”王弁说:“刘豫是国贼,我曾经恨不得吃了他的肉,又怎么能忍受面向北做他的大臣,我只有等着死而已。”
金人发怒,中断了食物供应来逼迫他。朱弁坚决地在驿站门口抗拒,忍受饥饿等待着死亡,坚决不屈服。
金人也被他感动了,像原来一样地礼待他。过了很久,又想调动他的官职,朱弁说:“自古两国交兵,使者处在中间,话可让他听从的就让他听从,不可让他听从的就关押他,杀掉他,何必换他的官职?我的官是在自己的朝廷里接受的,我只有一死罢了,绝不答应换官来使我们的国君受辱。
”并且写下文书转交耶律绍文等说:“:“您国封我官职的命令早晨来到,那么我就晚上死,晚上来到就早晨死。”又写信给后任的使者洪皓向他诀别说:“杀掉使者不是小事,我们如果赶上,是命中注定的,我们应当舍生来全义。”
于是就准备了酒菜,召集被扣留的士大夫喝酒,酒饮半酣,朱弁告诉他们说:“我已经看好近郊的一个墓地,一旦我牺牲报国,诸位请把我埋在那个地方,在上面写上‘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我就很满意了。 ”众人都流下了眼泪,不能抬起头来。
朱弁谈笑自如,说:“这是做臣子的常情,诸位悲痛什么呢?”金人知道他终不可屈,于是也就不再强迫他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9分) 于谦,字廷? 爱
【答案】【小题1】B【小题2】D【小题3】C【小题4】(1)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
(2)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责:负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①是说他有才能,④侧面表现他的威慑力;⑥侧重被弹劾,都与“正直”无关。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小题3】试题分析:打击陷害于谦的是太监王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1)秩:任期。 迁:升迁。
未足:没达标。不听离任:不允许离任。
(2)已而:不久,后来。得释:获得释放。
左迁:降职。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奇异不凡,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
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
高煦伏在地上颤栗,自称罪该万死。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在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
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
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 ”诏令照此执行。
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臵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
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博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 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
但于谦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没有怨恨。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
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 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
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
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
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那么国家大计就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
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 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次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
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3.有关《明史.张骥传》的文言文阅读
明史张骥传
【原文】
张骥,字仲德,安化人。永乐中举于乡,入国学。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虑囚福建,有仁廉声。
正统八年,吏部尚书王直等应诏,博举廷臣公廉有学行者,骥与焉。迁大理右寺丞,巡抚山东。先是,济南设抚民官,专抚流民。后反为民扰,骥奏罢之。俗遇旱,辄伐新葬冢墓,残其肢体,以为旱所由致,名曰「打旱骨桩」,以骥言禁绝。还朝,进右少卿。已,命巡视济宁至淮、扬饥民。骥立法捕蝗,停不急务,蠲逋发廪,民赖以济。
十三年冬,巡抚浙江。初,庆元人叶宗留与丽水陈鉴胡聚众盗福建宝丰诸银矿,已而群盗自相杀,遂为乱。九年七月,福建参议竺渊往捕,被执死。宗留僭称王。时福建邓茂七亦聚众反,势甚张。宗留、鉴胡附之,流剽浙江、江西、福建境上。参议耿定,佥事王晟及都督佥事陈荣,指挥刘真,都指挥吴刚、龚礼,永丰知县邓颙,前后败殁。遂昌贼苏牙、俞伯通剽兰溪,又与相应,远近震动。骥至,遣金华知府石瑁击斩牙等,抚定其余党。而鉴胡方以争忿杀宗留,专其众,自称大王,国号太平,建元泰定。伪署将帅,围处州,分掠武义、松阳、龙泉、永康、义乌、东阳、浦江诸县。未几,茂七死,鉴胡势孤。骥命丽水丞丁宁率老人王世昌等赍榜入贼巢招之,鉴胡遂偕其党出降。惟陶得二不就抚,杀使者,入山为乱如故。时十四年四月也。骥既招降鉴胡,而别贼苏记养等掠金华,亦为官军所获,贼势乃益衰。
其秋,景帝嗣位,召骥还,卒于道。骥所至,咸有建树,山东、两浙民久而思之。鉴胡至京,帝宥不诛。更遇赦,释充留守卫军。也先入犯,鉴胡乘间亡,被获,伏诛。
【译文】
张骥,字仲德,安化人。因其办事公正廉洁,受到人们的称颂。明英宗正统八年(1443),吏部尚书王直等按英宗诏书,广泛推举公正廉洁、有学问、德行好的官员予以奖励重用,其中就有张骥。调迁为大理寺右寺丞,巡抚山东。原来,山东省会济南设立抚民官,专门救济和安抚流亡贫民,本为义举善事,但任职的官员贪滥妄行,反而侵害百姓。张骥上书朝廷,罢撤了这一机构。不长时间,朝廷又派他巡视山东省济宁至江苏省淮阴、扬州一带饥民;张骥一面动员民众捕杀蝗虫保粮;一面开仓赈济,民众才得以生存。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冬天,张骥任浙江省巡抚。正统九年七月,福建参议竺渊前往捕剿,兵敷被执杀。叶宗留势众,遂称王谋反。当时,福建省的邓茂七也聚众谋反,势力最大,叶宗留、陈鉴胡率众投靠了他。他们在浙江、江西、福建一带流动劫掠。参议耿定、佥事王晟及都督佥事陈荣、指挥刘真、都指挥吴纲、龚礼、永丰知县邓颙;前后围剿战败,死于阵上。遂昌苏牙、俞伯通又聚众劫掠兰溪,与邓茂七等遥相呼应,远近震动。张骥到任后,派遣金华知府石瑁出兵击斩了苏牙,安抚了余众。这时,陈鉴胡因与叶宗留发生纠纷而杀了叶宗留,并将叶的人马收为己用,势力大增,自称为王,建国号太平,建年号恭定。又部署将帅,围攻处州,分兵剽掠武义、松阳、龙泉、永康、义乌、东阳、浦江等县。不长时间,邓茂七死,陈鉴胡势孤。张骥命令丽水丞丁宁率老人王世昌等,拿着赏赐和榜文进入陈鉴胡的根据地招降,陈鉴胡遂和其党徒出降。只有陶得二不愿投降,杀了使者,进入深山继续与官军为敌。当时正是正统十四年四月。张骥招降了陈鉴胡,而另外一股造反者苏记养等继续劫掠金华,但不长时间就被张骥派官兵剿灭了。这样,浙江、福建、江西一带的为乱势力更加衰弱。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
【答案】【小题1】B【小题2】C【小题3】D【小题4】(1)学田用来供给祭祀典礼、培养人才,怎么可以卖呢?(2)皇帝认为他诋毁大臣,失去人臣礼仪,命令侍卫掌嘴。
(3)我的意思是你们难道是真正谋反的人吗,只是因为贪官污吏暴政而导致的。【答案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劳:慰劳,犒劳。【小题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C组两个“之”都译做“的”,结构助词。A组两个“以”前者是“用,把”,表凭借,作介词;后者表承接,是连词。
B组两个“且”前者表递进,并且,是连词;后者译做“将”,是副词。D组两个“其”前者表反问,难道,作副词;后者是“你们”的意思,作代词。
注意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句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的虚词能否翻译成同一个意思,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对教材基本篇目中的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识记准确。
【小题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A组第一句为世祖的行为,张冠李戴;第二句表现彻里“奋不顾身”。
B组第一句表现彻里“爱护百姓”,第二句表现彻里“耿直”。 C组第一句表现彻里“忧国忧民”;第二句表现彻里“勤于政事”。
D组第一句表现彻里“爱护百姓”;第二句表现彻里“廉洁无私”,符合题意。【小题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采分点:①所以,用来……的,1分;②安,怎么,1分;③鬻,卖,1分;④大意1分。 (2)①礼体,礼节规矩,1分;②左右,侍从,身边的人,1分;③批其颊,打他的脸颊,1分;④大意1分。
(3)①意,猜想,料想,1分;②良,确实,实在,1分;③污暴,卑污暴虐,1分;④大意1分。【参考译文】彻里是燕只吉台氏人。
曾祖父太赤,任马步军都元帅,跟随太祖平定中原,因功封给他徐邳二州,所以在徐定居。彻里幼年丧父,母亲蒲察氏教她读书。
至元十八年,元世祖召见了他,他对答周详文雅,世祖非常喜欢他。他跟随世祖征讨东北边疆后返回,趁机进言大军所经过的地方,百姓承受不起烦扰,饥寒交迫将要死亡,应当予以赈济供给。
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赐给边疆百姓粮食、布匹、牛马,依靠这些存活下来的人很多。至元二十三年,他奉命出使江南。
这时行省正急于整理财政,卖掉所在地区的学田,用所得的钱充实府库。彻里说:“学田(收益)是用来供给祭祀仪式、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呢?”立即制止了这种做法。
回到朝廷把这件事情上报皇帝,皇帝很高兴地接纳了他的意见。至元二十四年,桑哥担任丞相,推荐任用他的党羽,查核全国的赋税,百姓忍受不了这样的痛苦,自杀以及死在牢里的人用百来计算,朝廷和地方都人心浮动。
朝臣们有所顾忌,都不敢讲话。 彻里于是在皇帝面前,详细地陈述桑哥奸诈贪婪误国害民的情况,言语十分激烈。
皇帝十分生气,(世祖)说他诽谤诋毁大臣,丧失了礼节规矩,命令身边的人打他的脸颊。彻里争辩更加激烈,并且说:“我和桑哥没有仇,之所以极力列举他的罪行而不顾全自身,正是为国家打算啊。
如果怕惹皇帝生气而不敢讲话,那么奸臣怎么能够除掉,百姓受到的伤害从何停止!并且使陛下蒙受拒绝劝谏的名声,我私底下害怕这个啊。”于是皇帝完全醒悟,就命令他率领三百羽林军前去抄桑哥的家,搜得的珍宝多达宫内收藏的一半。
桑哥不久被诛杀,各类被冤枉逮捕的人才得到释放。 彻里又遵照圣旨前往江南,抄没桑哥的亲家江浙行省大臣乌马儿和湖广行省大臣要束木等人的家,将他们全都在闹市处以死刑,天下人心大快。
彻里在执行这项命令的来回过程中,总共四次经过徐州,都是过家门而不入。他晋升为御史中丞,不久升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
汀、漳等地的大盗欧狗长期不能平定,于是彻里引兵征讨他,号令森严,所经过的地方秋毫无犯。遇到前来投降的人,就用酒和食物来犒劳他们并且劝慰释放他们回去,说:“我猜想你们怎么会是造反的人呢?确实是因为官吏的卑污暴虐造成的。
现在既然来归顺,就成了平民百姓,我怎么忍心治你们的罪?你们返回家乡耕田采桑,安居在你们的田园里,不要害怕。 ”其他山寨的人听说这件事后,全部投降了。
不久,欧狗被他的党羽绑送到军营,被斩首示众,随从的人一个也不杀,汀、漳地区平定了。大德九年,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七岁。
他去世的那一天,家产还不到二百缗钱,人们都叹服他的廉洁。
5.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孝定李太后,神宗生母也
【答案】【小题1】C【小题1】B【小题1】D【小题1】(1)。
(太后)下令左右扶着皇帝坐起,取水来为他洗脸,拉着他登车出行。(3分)(2)(太后)又召来皇帝让他长跪,历数他的过错。
皇帝流泪保证悔改才停止。(3分)(3)家人曾经有过错,(太后)命令使者出宫逐条列举过失,并将家人绳之以法。
(4分)【答案解析】【小题1】C项:“终”译为完成、成全。【小题1】B项:均为修饰关系连词。
A项:连词“于是”/介词“通过”。C项:连词“就”/副词“竟然”。
D项:代词/与时间词搭配,音节助词,无实义。【小题1】A项皇帝心中颇为怨恨无中生有。
B项太后是听皇帝说光宗的母亲是宫女出身而发怒的。C项“福王立即离开京城”没有根据。
【小题1】(1)“掖”1分、“盥”1分、“挈”1分(2)“召”1分、“数”1分、“已”1分(3)“尝”1分、“历数”1分、“抵”1分、语句通畅1分参考译文:孝定李太后,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的亲生母亲,漷县人。 曾在裕邸侍奉明穆宗。
隆庆元年三月被封为贵妃。后生了神宗。
神宗即位后,尊号她为慈圣皇太后。原来的制度规定:天子即位,尊奉皇后为皇太后,如果有生母称太后的,那么就加封徽号来区别。
这时候,太监冯保准备向贵妃献媚,于是以大学士张居正为首在朝堂与群臣商议,尊称原皇后为仁圣皇太后,李贵妃为慈圣皇太后,(两人)地位才没有区别。 仁圣皇太后居慈庆宫,慈圣皇太后居慈宁宫。
张居正请李太后照看皇帝起居(代帝监国),于是搬迁居住在乾清宫。 李太后对万历皇帝要求十分严格。
皇帝有时不用心读书,就召来罚他长跪。每次设置御讲筵时,太后曾让皇帝效仿讲臣在筵席前讲解(治国之道)。
遇到上朝之时,太后在五更时分到皇帝就寝之处,呼喊“皇帝起来”,并下令左右扶着皇帝坐起,取水来为他洗脸,拉着他登车出行。皇帝侍奉太后特别恭谨,而诸位奉了太后懿旨的内臣,往往对皇帝约束得很厉害。
万历皇帝曾在西城设宴饮酒过量,命令内侍唱新歌,内侍做不到而推辞,皇帝拔剑要击杀内侍。 左右大臣劝谏,于是割下了内侍的头发。
第二天,李太后听说了这件事,传话给张居正准备奏章严厉的劝谏皇帝,并下令张居正为皇帝草拟指责自己罪过的御札。又召来皇帝让他长跪,历数他的过错。
皇帝流泪保证悔改才停止。万历六年,皇帝大婚,太后将返回慈宁宫居住。
下懿旨对张居正说:“我不能早晚教导皇帝,先生您亲自接受皇帝托孤,让他早晚接受教诲,成全先帝的临终之托。”同年三月加封尊号为宣文皇太后。
万历十年加封明肃皇太后。万历十二年同仁圣皇太后拜谒山陵。
万历二十九年加封贞寿端献皇太后。三十四年加恭熹皇太后。
万历四十二年二月太后去世,皇帝尊谥号为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太后,和穆宗合葬于昭陵,另在崇先殿单独祭祀她。 李太后秉性严明。
万历皇帝刚执政时,委任张居正,对官吏进行综合考核以察其是否名副其实,国家日趋富强,李太后出力占大多数。 光宗尚未册封太子之时,给事中姜应麟等人上疏进谏被皇帝贬谪,太后听说这件事后不高兴。
一天,皇帝入宫拜见太后,太后问起这件事的原因。皇帝说:“他是都人的儿子。”
太后听闻后大怒说:“你也是都人的儿子!”皇帝惶恐,伏在地上不敢起来。内廷称宫人叫做“都人”,李太后也是从宫人的身份被封贵妃的,所以这么说。
光宗因此得以被册立为太子。群臣奏请福王前去自己的封地,距离出行之期已过一段日子了,郑贵妃打算让福王延迟到第二年再走,就用为太后祝寿作为理由。
李太后说:“我的潞王也可以离开封地来祝寿吗?”郑贵妃于是不敢留福王。御史曹学程因为进谏获罪当处死刑。
太后怜悯他的母亲年老,向皇帝说情,于是宽恕了他。 太后的父亲李伟被封为武清伯。
家人曾经有过错,(太后)命令使者出宫逐条列举过失,并将家人绳之以法。李太后笃信佛教,京师内外多建立佛寺,耗费巨大,皇帝也资助布施无数钱财。
张居正在位之时,曾经因此进谏,没能被采纳。
6.《松喻》文言文阅读答案
1. 原文:
松之性直上。虽数尺,自亭亭也。有人移之盆盎(读音ǎng,一种大腹敛口的盆),置之华屋之内,屈其枝,缚其节,灌之溉之,蓬蓬如偃(读音yǎn,卧倒,倒伏)焉。非不取悦于人。然以视夫岫岭之间,干青天,凌碧霄,矫矫郁郁于严霜积雪者,相去如何也?
嘻(嗯)!士君子之失身于人,亦犹是尔。
2. 翻译——松树的性格是挺直向上。就是几尺高,可顶也是直直的。有人将它移栽到盆中,放它到华美的屋内,弯曲它的枝杆,绑缚它的关节,施肥灌溉,形状好像撑开的伞,这样子并非不招人喜欢。但是看那些山谷山岭之间,直插青天,凌驾蓝天,茂盛葱郁(地生长)在严霜积雪的松树,相差多少啊!
唉!贤士君子委身于人,也如同这松树一样。
3. 阅读明白之后自己回答题目即可。勤奋做题,越来越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