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文言文翻译方法(初中文言文学习:如何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初中文言文学习:如何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掌握文言文语句翻译技巧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2)翻译“六字法”:留、删、换、调、补、变。第一步,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出句中需要着重翻译的重点词,一则为理清句意,二则为后面给重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

第二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 ①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②“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主要有①句首:“夫”、“盖”等发语词。②句中: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顿作用的助词,如“者”“也”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也”。

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连词,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以”。③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之”。

以上的文言虚词在实际的翻译中,都无须译出,若强译,则属错误。③“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①把古代用现在已不用的词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②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第三步,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 ① “调”就是调整句式。需要调整的句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

需调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装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无乃……乎”“……孰与……”等,翻译时,要把这些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②“补”,就是增补。

①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古汉语中的省略句要有所了解,并能判断一个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补出;②补出省略了的语句,古人用笔简约,往往前面说过的话,后面一般就不再重复,而在现代汉语,就要给出。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③“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为相关文字。

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用等意义及夸张的说法、委婉地说法、互文地说法等,直译时会不明确。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直译为“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显得不合道理,而应意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才能明确。

5.关注七个重点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

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以下七个关注点:(1)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 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译文: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解析】“樵”,名作动;“归”,使动。例2: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译文: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

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解析】“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

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例3.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译文:(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解析】无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例4.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译文: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解析】结构助词“斯”为提宾标志,“罪人斯戮”即“戮罪人”。(3)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

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5、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

初中生文言文翻译技巧,文言文翻译方法和技巧,文言文翻译六大方法

2.初中文言文学习:如何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掌握文言文语句翻译技巧(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2)翻译“六字法”:留、删、换、调、补、变。第一步,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出句中需要着重翻译的重点词,一则为理清句意,二则为后面给重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

第二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①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②“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主要有①句首:“夫”、“盖”等发语词。②句中: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顿作用的助词,如“者”“也”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也”。

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连词,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以”。③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之”。

以上的文言虚词在实际的翻译中,都无须译出,若强译,则属错误。③“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①把古代用现在已不用的词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②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第三步,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① “调”就是调整句式。需要调整的句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

需调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装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无乃……乎”“……孰与……”等,翻译时,要把这些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②“补”,就是增补。

①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古汉语中的省略句要有所了解,并能判断一个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补出;②补出省略了的语句,古人用笔简约,往往前面说过的话,后面一般就不再重复,而在现代汉语,就要给出。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③“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为相关文字。

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用等意义及夸张的说法、委婉地说法、互文地说法等,直译时会不明确。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直译为“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显得不合道理,而应意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才能明确。

5.关注七个重点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

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以下七个关注点:(1)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 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译文: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解析】“樵”,名作动;“归”,使动。例2: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译文: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

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解析】“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

(2)特殊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

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例3.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译文:(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解析】无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例4.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译文: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解析】结构助词“斯”为提宾标志,“罪人斯戮”即“戮罪人”。(3)一词多义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

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5、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

文言文,初中生,翻译,方法

3.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1.加字法:即在文言文的某个字上加上个字,以变成词。如:鞭数十,“鞭打”几十下。

2.换字法:即把文言文的某个字换成另一个字,如:鞭数十,鞭打“几”十下。

3.调字法:即把文言文中词组的顺序调换,如:舞于空中,在空中飞舞。

4.补字法:即把文言文中隐蔽的词或字添上,如:作青云白鹤观,“我把它”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

5.留字法:即把文言文中的词或字在翻译中留下来。

6.删字法:即把文言文中的词或字在翻译中删去。

4.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三个“遵照” 1.遵照原文语气 2.遵照原文语义 3.遵照原文习惯 四个步骤 1.审 审清句中语法要点,找准采分点。

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句子,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2.切 将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逐一解释。 3.连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释出的词义连缀成句。

4.誊 在逐一查对原句语法要点全部落实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纸上。在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文言句子的翻译是以准确理解为前提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基础之上的。通常,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留、对、换、补、删、调。

1.留:即保留法。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那些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年号、庙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翻译时照搬即可。

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可不译。

误区点拨:强作对译。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翻译时可予以保留,不要强作翻译,因为这些词大都难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伯爵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晋侯、秦伯”应当保留) 2.对:即对译法。对应直译,逐字落实。

指译文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要求字字落实。如: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可译为:“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误区点拨:该译不译。

文句对译,要求一一对应,绝少不译的字词。特别是副、介、连三大虚词,翻译时常出现漏译的现象。

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3.换:即替换法。

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如:“岁征民间”(《促织》)的“岁”要替换成“年或每年”。

误区点拨:以今律古。有的词语随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改变,如词义扩大、缩小、转移等,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语义,切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如: 例1.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义,又可表“责备”之义,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卑鄙”属于感 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德恶劣。译句中以今义当古义,应改用古义。)

例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4.补:即增补法。

补出相关省略成分和省略的语意。文言文省略现象较多,常考的是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于”,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必须补充译出被省略的成分。

可先将其补足,然后依照常规句式翻译,译出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 (1)句子的省略成分必须增补出来。

如: 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浙江卷) 译文: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解析】该句“谕”后面省略了代词“之”(部落首领),即“谕之以祸福”,翻译时必须把它补上。 (2)词语活用时,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内容。

如: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译文: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叫做聪明;否定对的,肯定错的,叫做愚蠢。

误区点拨: (1)该补不补。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整。

如: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之战》)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应补上) (2)胡添乱补。一般说来,文言译句必须尊重原文意,不能根据个人的想当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

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说》)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 5.删:即删削法。

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如发语词、衬音助词、部分连词等,在句子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可删去不译。如: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2004年湖南卷) 译文:独自整。

5.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常用的方法: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6.文言翻译6种方法

1.“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比如“乃遗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成语“破釜沉舟”,出自《史记》),这里面的“当阳君“蒲将军"“巨鹿”就不用翻译。

2.“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3.“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主体,而现代文中,双音节词占据主体。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要用双音节增补单音节词。这种增补,大多数时候,根据意思组一个词,就可以了。

比如,“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年,当年;时,时候,北,北面。连起来就是“杨保当年九岁的时候,来到华阴山的北面"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文言文中,经常承前省略一些句子成分,在翻译的时候,就需要补充。比如“以白环四枚与宝”,字面意思就是“把四枚白玉环交给杨宝”。谁给的?文章中很清楚,但单纯一个句子就不清楚了。在翻译的

时候,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那么,这句话的翻译就是”(黄衣童子)把四枚白玉环交给杨宝”。再比如“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添上连词,就更通顺“既然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抓住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4.“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比如这里的“尔”就要换成“你们”,“小子“就要换成“你”(指颜回)。

5."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比如,“铸剑戟以为农器”,换成我们现代的语序就是“以剑戟铸为农器”,意思就是“把剑戟等各种兵器,铸造成农业器械”

6.“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回闻薰统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薰,指的是香草;薪,指的是臭草;这里代指的是香臭两种东西。尧,指的是圣明的君王;桀,指的是残暴的君王;这里代指的是,明君和暴君。在翻译的时候,就要注意变通。

7.初中文言文方法

根据新课标要求,学习初中文言文,主要从以下四点入手:①把握文言实词和重点虚词的意义;②理解、翻译文言语句;③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在联系、内容、写作方法、技巧;④积累、背诵文中重点语句、段落,背诵80篇文言诗词。

学习时,是由“解词——串意——顺意”三步完成的。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充分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圈点勾画理解词义,翻译语句(附示例一);(2)理解字词时用归纳法和比较法,即将一课中或每课中的某一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通假字或虚词的不同用法加以归纳、比较,以增加记忆(附示例二);(3)理解文意的普遍联系法,即在学习中要联系前后文,联系多个段落,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内在条理,弄清全文大意。

如果学习一篇文言课文,心中只有一些支离破碎的字、词、句,就很难记得牢、理解得透。因此,只有从全文整体去对待个别的字、词、句,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联系语境揣摩,才能把握住并吃透全文。

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普遍联系法的要领。(4)了解主要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有四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还有固定句式,每种都有几种不同形式,了解这些形式,便于记忆和理解。(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边读边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准”、“达”、“雅”。所谓“准”,就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不误解,不漏译,不增译。

所谓“达”,就是指译文的顺畅,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习惯。所谓“雅”,就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符合原文语言特色,文笔优美、生动,富于表现力。

翻译的十种方法: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

2、删。删去不译的词。

如发语词、补足音节的虚词等。3、补。

补出省略成分。4、换。

把古词换成现代词。5、调。

在翻译时,有时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等)6、选。有些多义词,根据语境选取适当的词。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8、意。意译。

初中生对文言文最好是直译,但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和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9、缩。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10、扩。

一是文言文中单音词扩为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赅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关于翻译文的方法,可按下面的顺口溜记忆: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语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译,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初中生文言文翻译方法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