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文言文怎么说
1.“你”用文言文怎么说?
“你”用文言文:尔、汝、乃、子、足下、若、卿、阁下、公尔。
一、尔
尔,读作ěr,词性为代词、助词或语气词,相当于“地”、“然”,组词为卓尔、率尔。可以解释为你,你的,可以组词为尔父、尔辈、尔汝等。可以解释为如此,组词为偶尔、不过尔尔。
二、汝
汝,读音rǔ,基本含义是你,作名词时,指汝水。
三、乃
乃,是指中国汉字,在古《康熙字典》中有多种释义,在现在汉语词典中亦有不同的释义。词性为代词、动词、副词、连词。结构为单一结构。
乃 nǎi。本义为:“再度”、“重复”。引申为:“一系列”。
《尔雅·序疏》:“若乃者,因上起下语。”案,“因上起下”即“承上启下”或“承前启后”。
特指“你”。因为“我”承于“他”而启于“你”。
四、足下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
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战国策·燕策一》苏代谓燕昭王:“足下以为足。如大将军足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五、阁下
阁下为对“您”的敬称,与足下意思相近。古代常见于口语,近代至现代则多用于书籍信函中。目前人们在书信(尤其是公函、业务相关书信)中仍然使用阁下来称呼彼此。
但是由于“您”一字的代替,慢慢地“阁下”一词多用于外交场合。香港的法院于1997年主权移交后对法官的称呼由“法官大人”转为“法官阁下”。
2.你,用文言文怎么说??
“你”是第二人称,而文言文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汝”、“女”、“尔”、“若”、“而”、“乃”。
1、汝:可译作“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2、女:用法同“汝”,可译作“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3、尔:可译作“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卖油翁》) 4、若:可译作“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5、而:古同“尔”,可译作“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6、乃:可译作“你”、“你的”。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注: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定语、宾语。
而、乃很少作主语,不能作宾语,一般只作定语。 7、子:在古代专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相对而言,称“君”比较宽泛。 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8、乃:可译作“你”、“你的”。
3.“你”在文言文中怎么说?
一、尔尔ěr
1、你,你的:尔父。
2、如此:偶尔。
3、那,其(指时间):尔时。
4、而已,罢了(亦作“耳”)。
二、汝rǔ
1、你:汝辈。
2、姓。
三、女
女nǚ
1、女性,与“男”相对。
2、以女儿作为人的妻(旧读nǜ)。
3、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女rǔ:古同“汝”,你。
四、若ruò
1、如果,假如:若果。
2、如,像:年相若。
3、你,汝:若辈。
五、乃nǎi
1、才。
2、是,为。
3、竟。
4、于是,就。
5、你,你的:乃父。
4.现代汉语中“你” 古文里怎么翻译
汝、女、尔、若、而、乃、你、君、子
一、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汝”、“女”、“尔”、“若”、“而”、“乃”。
1、汝:可译作“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2、女:用法同“汝”,可译作“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尔:可译作“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4、若:可译作“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5、而:古同“尔”,可译作“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6、乃:可译作“你”、“你的”。
例:谁谓乃公勇者?(《史记·淮南衡山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7、你
例:你,亲人呼傍人之称。(《广韵·止韵》) 狐截尾,你欲除我我除你。(《隋书》)
注: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定语、宾语。而、乃很少作主语,不能作宾语,一般只作定语。
8、君:尊称,可译作“你”、“您”。
例: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冬景》)君不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9、子:可译作“你”、“您”。
例:富者曰:“子何恃而往?”(《为学》);子不闻藏书者乎?(《黄生借书说》);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故事两篇》)
注:“君”与“子”都是第二人称代词,而且含有敬意。“子”在古代专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相对而言,称“君”比较宽泛。
二、尊称代替第二人称,主要有“卿”、“公”、“足下”。但尊称不是代词,而是名词。
1、卿:可译作“你”、“您”。表示尊敬或爱意。
例: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除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宋定伯捉鬼》)
2、公:尊称,可译作“你们”,“公”后加“等”表示复数。
例: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陈涉世家》)
3、足下:可译作“你们”。
例: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