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级文言文训练(请问有没有五年级文言文的练习?五六句话即可谢谢!)
1.请问有没有五年级文言文的练习?五六句话即可谢谢!
(五)醉人击虎(14分)世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之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是( )项:(3分)A。
必坐守之以俟其醒 B。 杖击之C。
之山下月明处 D。 而气以盖之矣2。
“杖击之”中“杖”应解释为用杖,下列句子中哪一项也有这种用法的词( )。(3分)A。
尉果笞广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
弦而鼓之 D。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
给文中框出的语段注上标点。(4分)有 人 夜 自 外 归 见 有 物 蹲 其 门 以 为 猪 狗 类 也 杖 击 之 即 逸 去 之 山 下 月 明 处 则 虎 也 是 人 非 能 胜 虎 而 气 以 盖 之 矣4。
(4分)如果将老虎看作邪恶势力的化身,以你对本文的理解,有什么启示: (六)戎夷解衣(9分)戎夷违齐如鲁①,天大寒而后门②。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③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④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 戎夷叹息曰:“嗟呼!道其不济夫⑤!”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
弟子遂活。①违齐如鲁:离开齐国到鲁国。
②后门:城门已经关闭。 ③ 国士:国家杰出的人才。
④不肖:不贤。 恶 :相当于“何”。
⑤道其不济夫:道义大概是行不通了。1。
(3分)给文中加框的文字加上标点。 子 与 我 衣 我 活 也 我 与 子 衣 子 活 也 我 国 士 也 为 天 下 惜 死 子 不 肖 人 也 不 足 爱 也 子 与 我 子 之 衣2。
(2分)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 3。
(4分)试针对文中某一个人言行、观点发表看法(50字): (七)目不见睫(13分)楚庄王欲伐越,杜子①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之(人)智②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足乔③为盗④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①杜子:楚臣姓杜者,一本作庄子。 ②智:见识。
③庄足乔:战国时楚国农民起义领袖。④ 盗:古时对农民起义的蔑称,可译成“造反”。
1。 (5分)给文中加框的文字加上标点。
臣 患 之 (人) 智 如 目 也 能 见 百 步 之 外 而 不 能 自 见 其 睫 王 之 兵 自 败于 秦 晋 丧 地 数 百 里 此 兵 之 弱 也 庄 足 乔 为 盗 于 境 内 而 吏 不 能 禁 此 政 之 乱 也 王 之 弱 乱 非 越 之 下 也 而 欲 伐 越 此 智 之 如 目 也2。 本文段虽短,但不失为楚庄王、杜子两人之间的一场辩论会。
辩论的话题是 ;(2分)楚庄王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杜子进谏时用了什么方法让楚庄王改变了主意:(2分)3。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于文中楚庄王“目不见睫”一样的毛病,请举例说明:(4分)(八)鹦鹉灭火(13分)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
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天神嘉感,即为灭火。1。
(6分)解释加点字词:集 辄 去 遥 足 云 2。(3分)翻译划线句: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3。(2分) 鹦鹉具有怎样的精神: (2分)文中鹦鹉的哪些举动体现了这种精神: (十一)许金不酬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②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③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④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⑤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救诸③?”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①贾人:商人。 ②苴:枯草。
③诸:相当于“之于”或“之乎”。 ④无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
⑤薄:撞。1。
第一句中的“济”是指山东省的济水,那么“济阴”这个地方当在济水的 面。 1。
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亡 号 尔 则 向 没3。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两组是:( )( )A。
渡河而亡其舟 B。 渔者载而升诸陆C。
而今予十金 C。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D。
匣而埋诸土 E。 立而观之2。
给文中加框的句子须加标点处用/表示: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3。 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5。
文中刻画的主人公是 ,他是个 的人。 (十二)醉猩著屐猩猩在山谷,行常数百为群。
里人以酒并糟①设于路侧。 又爱著屐②。
里人织草为屐,更相连结。猩猩见酒及屐,知里人设张③,则知张者祖先姓字,及呼名骂云:“奴④欲张我,舍尔而去。”
复自再三,相谓曰:“试共尝酒。”及饮其味,逮⑤乎醉,因取屐而著之,乃为人之所擒,兼获,辄无遗者⑥。
①糟:酒糟。 ②屐:木底有齿的鞋子。
③设张:设置诱捕的机关。 ④奴:奴仆,混蛋,骂人语。
⑤逮:直到。 ⑥遗者:漏网逃脱者。
1。 解释加点字词:①里人以酒并糟设。
2.求5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
A.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 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 )
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 )
3.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
4.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 )
(二)师旷论学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 ②臣『安』敢『戏』其君 ( )
③孰与『昧行』乎( ) ④何不『炳烛』乎 ( )
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 )
(三)程门立雪《宋史》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 ) 颐既『觉』 ( )
2. 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 )
(四)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 )②衡乃与其『佣作』 ( )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 )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 )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战 D.必以分人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 ),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 )(用四字短语作答)
(五)七录《明史·张溥传》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读书必手『钞』( )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 )
③日『沃』汤数次( ) ④后『名』读书之斋曰…… ( )
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 )
A, 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钞已朗诵一过
C.情不能自已 D.扁鹊已逃秦矣
3.翻译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文: ( )
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译文: ( )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六)学弈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 ) ②非『然』也 ( )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 )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3.古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四篇
第一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互。
狐曰:“子(你)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解释下列字含义 (1)虎以为然 然:__对,正确__ (2)兽见之皆走 走:_逃跑___ 2.百兽为什么‘见之皆走’? __因为看到狐狸后面的老虎,它们怕的实际上是老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___狐假虎威告诉我们不能看表面现象,看表面现象容易被迷惑_______ 第二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梨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竟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子多,此必苦梨” 取之信然 1. 请给故事拟一个标题:_王戎析梨___ 2.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尝与诸小儿游 :尝 _曾经,有一次___ (2)诸小儿竟走取之走: _跑去__ (3)唯戎不动:唯___只有 3.看了短文,你觉得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试着结合原文分析 _____善于分析事物的聪明孩子_____ 第三篇 原文:东安①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②,献之邑令③。令初不知爱,漫④悬于壁。
旦⑤而过之,轴必坠地⑥,屡悬屡坠。令怪之⑦,黎明物色⑧,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逮⑨举轴,猫则踉跄⑩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⑾着,于是始知其画为⑿逼真。
翻译: ① 东安:县名,现在湖南省衡阳一带。 善,精通,擅长。
② 一轴:画用轴装,一轴就是一幅的意思。 轴:画卷 ③ 邑令:县令。
④ 漫:漫不经心,随便。 ⑤ 旦:早晨。
⑥ 必坠地:总是落在地上。 ⑦ 怪之:对这种情况感到奇怪。
怪,认为••••••奇怪,感觉奇怪,此处形容词做动词,意动用法。 ⑧ 物色:察看;观察 ⑨ 逮:等到,及。
⑩ 踉锵:形容猫跳跃捕捉的样子。 ⑾ 然:这样。
⑿ 为:是。译文: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
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
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
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
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值得爱惜。 第四篇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寨桑女,孝端皇后侄也。
天命十年二月,来归。崇德元年,封永福宫庄妃;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
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顺治十三年二月,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
圣祖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康熙十一年,幸赤城汤泉,经长安岭,上下马扶辇,至坦道始上马以从。
还度岭,正大雨,仍下马扶辇。太后命骑从,上不可,下岭乃乘马傍辇行。
吴三桂乱作,频年用兵,太后念从征将士劳苦,发宫中金帛加犒;闻各省有偏灾,辄发帑赈恤。布尔尼叛,师北征,太后以慈宁宫庶妃有母年九十余居察哈尔,告上诫师行毋掳掠。
国初故事:后妃,王、贝勒福晋,贝子、公夫人,皆令命妇更番入侍。至太后,始命罢之。
宫中守祖宗制,不蓄汉女。太后不预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
尝勉上曰:“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用人行政,务敬以承天,虚公裁决。”又作书以诫,曰: “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
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使四海咸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惟休。汝尚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慎乃威仪,谨尔出话,夙夜恪勤,以祗承祖考遗绪,俾予亦无疚于厥心!” 二十四年夏,上出塞避暑,次博洛和屯,闻太后不豫,即驰还京师。
太后疾良已。二十六年九月,太后疾复作,上昼夜在视。
十二月,步祷天坛,请减算以益太后。读祝,上泣,陪祀诸王大臣皆泣。
太后疾大渐,命上曰:“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
己巳崩,年七十五。上哀恸,欲于宫中持服二十七月,王大臣屡疏请遵遗诰,以日易月,始从之。
(《清史稿·孝庄文皇后传》节选)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上制诗三十首以献 A. ②请减算以益太后 ①下岭乃乘马傍辇行 B. ②是乃仁术也,见牛而未见羊也 ①古称为君难 C. ②不可为我轻动 ①当于孝陵近地安厝 D. ②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A.“以”: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B.“乃”:①才;②是。
C.“为”:①做;②为了。D.“于”:①在;②比。
答案:A 9.康熙曾满怀激情地颂扬他的祖母说:“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暗指清廷所获的成就)。”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孝庄文皇后对两代皇帝的帮助的一组是 ①上制诗三十首以献 ②念从征将士劳苦,发宫中金帛加犒 ③告上诫师行毋掳掠 ④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 ⑤尝勉上 ⑥上哀恸,欲于宫中持服二十七月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解析:排除①⑥。
答案:C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孝庄文皇后是科尔沁贝勒寨桑的女儿,孝端皇后的侄女,清世祖顺治即位。
4.课外文言文练习
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孟子的论辩技巧 陶晓跃 孟子直言不讳,放语不惮,什么事都敢议,什么人都敢言。
孟子善辩,他能在复杂的论辩中,纵横开合,往往置对手于理屈词穷之境,而自己则始终牢牢占据主导地位,从而立于不败之地。这一方面源 于他的游说充满了严密的逻辑性;另一方面更源于他内心深处的“浩然之气”。
可以这么说,在孟子的身上,最为充分地展示了战国时期文士 那种特有的奋发进取的精神。课文《寡人之于国也》记载的就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耐人寻味的对话。
对话是由梁惠王的“疑惑”而引起的。梁惠王自以为对国家的治理, 已十分“尽心”,他的“尽心”,具体表现在“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尽管“邻国之政”不及他如此“用 心”,可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梁惠王是有野心的,他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措施,是渴望能借此增加兵员,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以实施其问鼎天下的政治目的。
孟子深谙其人,“王好战”,快人快语,一下子就点中梁惠王的要害之处,揭露出他所谓的“移民移粟”的虚假性。“请以战喻”,孟子没有 直接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而是以梁惠王熟悉的战事设喻。
显然,孟子设喻的“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战事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 是孟子有意设置的一个圈套,诱使梁惠王不自觉地钻进去,从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它还寄托了特殊的寓意,那就是梁惠王的所谓的“尽心” 与“邻国之政”的不“用心”,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形式上数目上的不同而已。这样也就暗示了“民不加多”的根本原因。
“无望民 之多于邻国”,也就是一种必然了。那么如何才能使“民加多”,孟子便牵着梁惠王的“牛鼻子”,顺着自己思维的轨迹,一路走得快步如风 。
说起“王道”,论及“仁政”,孟子更是游刃有余。先说“王道之始”,那就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人的一生充其量只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的两极,也就是“生”和“死”了,能使生的 人无憾,活出生命的滋味;能使死的人也无憾,死得其所。这无疑是站在了对人终极关怀的高度,最为充分地显示了孟子思想内核的人文精神 。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在阐述“使民养生葬死无憾”的具体措施时,提出了三个要点。如果说,第一个要点“不违农时”是对人本身的关注 的话,是希望统治者,不要因满足一己之欲念,就不管是否播种的清明、谷雨,是否收割的立秋、处暑,一律肆意地滥用民力。
那么第二、三 个要点“数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则是对人生态环境的关注了,任性的乱捕乱猎,随意的滥砍滥伐,都将直接地影响人的“生 ”和“死”的质量。再说王道之成:“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衣帛食肉”,在兵连祸结的战国时期,那可是一个美丽的梦幻。孟子不遗余力地描绘 着这种梦幻变为现实的可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当“养民”在物质上有了 比较充分的保障时,还得在精神上教化民众,而“教民”的途径,就是“谨庠序之教”,借此“申之以孝悌之道”,来达到“颁白者不负戴于 道路矣”这样一个溢满人文关怀的境界。孟子层层铺叙,其理想世界被他渲染得有声有色,他为梁惠王展示了一幅极为美好的前景:“不王者,未之有也。”
当梁惠王全然浸沉在诱人垂涎的梦幻里,彻底地成了孟子思想的俘虏时,孟子没忘了最后的顺刺一枪,那就是现实中令人发指的虐政:“狗彘 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而针对统治者对这样现状的造成,全然归罪于年成的推诿,孟子更是一针见血:“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曰‘非我也,兵也’?”如此反问,掷地有声,不容置疑。正是因为孟子怀有这样一种独特的对人对物的人文关怀的胸襟,孟子才不囿于儒家学派谦谦君子风范的约束,而兼采纵横家雄辩滔滔的语势, 将自己仁政的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兜售得外圆内方绵里藏针。
虽说这样的思想无法满足当时统治者急功求利的紧迫需求,甚而被人以为“ 迂远而阔于事”,但将其置放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这样的思想却充满着一种魅力,思想的魅力是不灭的,是最为持久的。附高中语文第一册课文:《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
株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供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痒序之数,申之以孝悌之义。
5.文言文阅读训练
1、寡(少 )学术,及(等到 )为(做了 )相 2、晚年手不释(放 )卷( 书) 3、虽(虽然 )多忌克 4、而能以(把 )天下事为( 作为)己任 5、尝(曾经 )奏荐某人为(担任 )某官 6、普明日复(又,再次 )奏其人 7、家人发(打开 )箧视之 8、太祖乃( 才)悟,卒(终于 )用其人 9、普少习(熟悉 )吏事 每归私第(住宅 ) 读之竟日(整天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临政:处理政务 2.性深沉:性格沉着稳定 3.岸谷:刚正严肃 4.忌克: 对人嫉妒刻薄5.循默: 按常规办事 不多言语 (三)说出下列句中带点词的古今义: 1.处决如流 古义: 处理决断 今义:判以死刑 2.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古义:过分拘谨,拘于小节 今义:干事不精练 3.普明日复奏其人 古义: 当天的后一天 今义:第二天 4.普颜色不变 古义:脸色 今义:色彩 (四)一词多义 及为相(宰相 ) 以天下事为己任(自己的责任 ) 读之竟日(整天 ) 为 以 之 家人发箧视之(书箱 ) 跪而拾之以归( ) (五)翻译下列句子(5-8句先把原句补充完整,然后在句后括号中写出句式特点) 1、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就会很快。
2、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赵普做人刚毅,性情果断,没有人能和他相比。3、太祖不用 宋太祖不愿用赵普推荐的人4、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过几天,再把奏章重新粘好,再次呈给宋太祖。
5、太祖常劝以读书 〔介宾短语后置 〕 6、读之竟日 〔状语后置 〕 7、普明日复奏( )其人 〔 〕 8、碎裂奏牍掷( )地 〔 〕 9.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虽然他对人嫉妒刻薄,但是能把天下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10.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赵普脸色没有变,跪下把碎片拾起来回到家。
11.普少习吏事 赵普年轻的时候,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物。 12.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宋太祖终于明白了,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六)研读第一段思考: 1、用原文回答:(1)宋太祖劝赵普要多读书的原因是: 寡学术 ;(2)读书给赵普带来的好处是: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由此可见“读书”与“临政”有何关系? 半部论语治天下,书中之理对现实生活有极大用处。
2、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赵普读书非常勤奋?摘录此句并翻译。你能说出有关刻苦读书的成语吗?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废寝忘食 孜孜不倦3、文中有个词语已成为成语,你能找出来并解释吗?手不释卷4.“阖”字有何作用?从细节看出赵普读书认真。
(七)、研读第二段思考: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大意。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拿读书这件事劝他.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把赵普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家,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用了这人. 2、本段刻画赵普奏荐人才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赵普什么样的性格? 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3.赵普奏荐人才结果怎样?为什么太祖“卒用其人”?经过好几次推荐,太祖才任用了他。
因为赵普很坚持 作死我了,一个字一个字的打的哦 有的不会,老师还没有讲完,很抱歉哦。如果明天有时间,我会回来完善的。
不过还是希望你可以给分哦,(*^__^*) 嘻嘻…… 交个朋友吧。QQ1024535630 我也上初一咧!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