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文言文故事(谁能给几篇聊斋志异的文言文来,要附有现代文体)

1.谁能给几篇聊斋志异的文言文来,要附有现代文体

考城隍 我姐夫的祖父宋先生,名焘,原是本城的一位秀才。

有一天,他生病躺在床上,忽然,看到一名衙门的公差,手里拿着一张通知单,牵着一匹头上有白毛的马走来。对他说:“请你去参加考试!”宋先生说:“主考的学台老爷没有到,怎么能突然进行考试呢?”差人也不回答,只是不断地催促他。

宋先生只好勉强骑上马,跟随他去。走的路都是非常陌生的,不久,他们便来到一座城市,如同帝王所居住的京城一样。

不多时,他们进入一座衙门。宫殿建筑宏伟华丽,堂上坐着十多位官员,都不知道是些什么人,其中只有关帝是认识的。

衙门的殿廊下摆着桌、凳各两个。 已经有一位秀才坐在那里的下位上。

宋先生便与他肩并肩坐下。每张桌子上都有笔和纸。

一会,便送下有题目的卷纸来,一看上面写着八个字:“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他们俩把文章做成后便呈送上去。

宋先生的文章中有句话,说:“有的人故意去做好事,虽然是做了好事,但不应给他奖励;有的人不是故意做坏事,虽然做了坏事,也可以不处罚他。 ”各位官员在传阅中不住地称赞。

他们便把宋先生召唤到殿堂上去,对他说:“河南那个地方,缺一位城隍,你去担任这个职务很合适。”宋先生一听,这时才开始明白过来,连忙跪下去,一边叩头一边哭着说:“我能得到这样荣耀的任命,怎么敢再三推辞呢?但我的70多岁的老母,身边无人奉养。

请你们允许在她去世之后,我再听从你们的任用。”堂上一位好象是帝王样的人,立即命令查看他母亲的寿禄。

有一位留着胡子的官吏,捧着记载人寿禄的册子看了一遍,说道:“她还有阳寿九年。”他们听后正在犹豫不决,想不出办法时,关帝说:“没有什么关系,让姓张的先代理九年,到了期限,他再去。

”于是,堂上人对宋先生说:“本应该让你立即到任的,今从仁爱孝敬之心考虑,给你九年的假,到了期限还得叫你去。”说完,又对那位秀才勉励了几句。

二位先生叩头后走下殿来,秀才拉着宋先生的手,一直送到郊外,并自我介绍说:“我是长山地方人,姓张。”还将自己做的诗赠给宋先生留作纪念。

可是,宋先生把整首诗忘记了,只记得中间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蜡无灯夜自明”两句。宋先生骑上马就告辞而去,当他回到村里时,就好象是从梦中醒过来一样。

聊斋志异文言文短篇小故事,聊斋志异故事两则文言文翻译,聊斋志异猫变文言文

2.请给一些《聊斋志异》中的文言文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

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

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伟大的祖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有传奇、志怪、轶事等,诸体兼备,为伟大的祖国文言小说集大成之作。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魔、花、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伟大的祖国的社会面貌。

书中写的是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既有对如漆墨黑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宫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称赞;而数量最多、质量上乘、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书中的作品情节离奇曲折,幻化形象刻划得独具特色。

虽为文言,但凝练之外又极形象传神,富有表现力。三百年来,《聊斋》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历久不衰,先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聊斋志异》是伟大的祖国古典小说的珍品,这部短篇小说集在他创作之初便有人传抄,成书之后流传更加广泛。十九世纪中叶传播到国外,已有英、法、德、日等二十多个语种的译本。

《聊斋志异》在叙述、描写人和各种灵异之物的交往时,往往按照同类相应、同气相求的模式安排故事情节。同类相应、同气相求是一种古老的观念,指的是同类事物能够彼此趋近,产生感应,实现生命层面的沟通。

《聊斋志异》的许多故事,就是以同类相应、同气相求为契机而发生、延展的……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

由于《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世界观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书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比较复杂。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的,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

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从题材内容来看,《聊斋志异》中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是反映社会黑暗,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罪行的作品,如《促织》、《红玉》、《梦狼》、《梅女》、《续黄粱》、《窦氏》等; 第二类,是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争取自由幸福而斗争的作品,如《婴宁》、《青凤》、《阿绣》、《连城》、《青娥》、《鸦头》、《瑞云》等; 第三类,是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的作品,如《叶生》、《于去恶》、《考弊司》、《贾奉雉》、《司文郎》、《王子安》、《三生》等; 第四类,是歌颂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作品,如《商三官》、《席方平》、《向杲》等; 第五类,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等,带有道德训诫意义的作品,如《种梨》、《画皮》、《劳山道士》、《瞳人语》、《狼》三则等。

《聊斋志异》在进步的思想内容中也夹杂着一些落后的成分,如封建伦理道德观念,鬼神迷信和因果报应思想,追求功名利禄的庸俗倾向等,是我们阅读时应注意分析批判的。 《聊斋志异》是文言文小说,很多读者阅读起来比较困难,这里有一部分篇章的白话简写版。

聊斋志异,文言文,故事

3.急求聊斋志异文言文版一篇文章

明季[1],蝗生青兖间[2],渐集于沂[3]。

沂令忧之。退卧署幕[4],梦 一秀才来谒,峨冠绿衣[5],状貌修伟。

自言御蝗有策。询之,答云:“明日 西南道上,有妇跨硕腹牝驴子[6],蝗神也。

哀之,可免。”令异之,治具出 邑南[7]。

伺良人,果有妇高髻褐帔,独控老苍卫,缓蹇北度[8]。即香,捧 卮酒,迎拜道左[9],捉驴不令去。

妇问:“大夫将何为[10]?”令柳秀才 便哀恳:“区区小治[11],幸悯脱蝗口。”妇曰:“可恨柳秀才饶舌[12],泄我密机! 当即以其身受,不损禾稼可耳。”

乃尽三卮,瞥不复见。后蝗来,飞蔽天日, 然不落禾田,但集杨柳,过处柳叶都尽。

方悟秀才柳神也。或云:“是宰官 忧民所感。”

诚然哉![1]。

4.谁能给几篇聊斋志异的文言文来,要附有现代文体

一、龙: 原文: 北直界有堕龙入村,其行重抽,入某绅家。

其户仅可容躯,塞而入。家人尽奔。

登楼哗噪,铳炮轰然。龙乃出。

门外停贮潦水,浅不盈尺。龙入,转侧其中,身尽泥涂,极力腾跃,尺余辄堕。

泥蟠三日,蝇集鳞甲。忽大雨,乃霹雳拏空而去。

房生与友人登牛山,入寺游瞩。忽椽间一黄砖堕,上盘一小蛇,细裁如蚓。

忽旋一周如指,又一周已如带。共惊,知为龙,群趋而下。

方至山半,闻寺中霹雳一声,天上黑云如盖,一巨龙夭矫其中,移时而没。 章丘小相公庄,有民妇适野,值大风,尘沙扑面。

觉一目眯,如含麦芒,揉之吹之,迄不愈。启脸而审视之,睛固无恙,但有赤线蜿蜒于肉分。

或曰:“此蛰龙也。”妇忧惧待死。

积三月余,天暴雨,忽巨霆一声,裂眦而去,妇无少损。袁宣四言:“在苏州,值阴晦,霹雳大作。

众见龙垂云际,鳞甲张动,爪中抟一人头,须眉毕见;移时,入云而没。亦未闻有失其头者。”

译文: 有一条龙从天上掉下来,落在一个村子里。它爬行起来非常笨拙,它吃力地爬呀爬呀,终于爬到一个士绅家。

这个士绅家的门很窄,龙硬是往里挤,最后总算挤到屋里去了。看见一条大龙突然爬到家里来,士绅一家人吓坏了,赶忙逃了出来。

他们跑到楼上大声喊叫,叫人用枪炮轰击,龙才爬出屋。门外不远处有个水坑,龙爬进水坑里,翻身打滚,弄得全身都沾满了泥巴。

过了半个时辰,它用力腾空,想飞起来,但只升到一尺多高就掉了下来。这条龙在士绅家门前的泥水中蜷曲了三天,跟死去了一般。

一些胆大的苍蝇便聚集在它的鳞片上,它毫不为之所动。忽然,天上阴云密布,大雨倾盆而下,这条龙霹雳一声,腾空而飞,一会儿就消失在天空中。

又有一天,几位友人登牛山,到寺庙里游览。忽然,从屋椽上掉下一块黄色的砖块,砖块上盘着一条小蛇,只有蚯蚓般大小。

只见那条小蛇在砖块上猛地转了一圈之后,变得像手指般粗细;接着,它又转了一圈,这回更大了,像条腰带。几个游人很吃惊,他们很快明白过来了,那不是蛇,而是龙。

于是,他们赶忙撒腿往山下跑。刚走到半山腰,就听到寺中一声霹雳,一条巨龙已翻身升天,在云海里腾飞。

还有一次,有个妇女在野外劳动时,突然刮起大风,滚滚尘沙扑面而来。她顶着风往前行走时,有个小小的尘埃钻进她的一只眼睛,使她像含着麦芒一样不舒服。

她用手揉揉不掉,回家叫人用嘴吹气也吹不掉。别人翻开她的眼睑仔细察看,发现眼珠倒没事,但有一根红线弯弯曲曲地横在脸肉上面。

有人说:“这是蛰龙。”一听是龙藏在自己的眼睛里,那个妇女害怕得不得了,以为自己要送命了。

可是,过了三个多月还没事。有一天,天上下起暴雨,忽然响起一声炸雷,那条小蛰龙冲开妇女的眼皮飞走了,她的眼睛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二、小官人 原文: 太史某翁,忘其姓氏,昼卧斋中,忽有小卤簿,出自堂陬。马大如蛙,人细如指。

小仪仗以数十队。一官冠皂纱,着绣襆,乘肩舆,纷纷出门而去。

公心异之,窃疑睡眼之讹。顿见一小人返入舍,携一毡包大如拳,竟造床下。

白言:“家主人有不腆之仪,敬献太史。”言已,对立,即又不陈其物。

少间又自笑曰:“戋戋微物,想太史亦无所用,不如即赐小人。”太史颔之。

欣然携之而去。后不复见。

惜太史中馁,不曾诘所来。 译文: 有个老太史,白天躺在书斋里看书,忽然看见一支小小的仪仗队从堂屋角落里走出来。

仪仗队的马只有青蛙大小,人只有手指头大小。这支由几十个小人组成的小仪仗队,显示出威风的阵势。

他们簇拥着轿子上的一位官员,堂而皇之地朝大门外走去。那位官员头戴黑色纱帽,身着绣衣,坐在轿子里摇头晃脑,一副自鸣得意的神情。

老太史看到这里,已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难道说小人国与大人国的世界没有什么区别吗?正当老太史怀疑自己看错了的时候,他突然看见一个小人,急匆匆返回屋里,拿起一只只有拳头大的毡包,径直走到老太史床前,口中说道:“我家主人有一份薄礼,敬献太史。”

说完后,他端正地站在老太史对面,但并未把礼物拿出来。过了一会儿,他自己笑着说:“这点小东西,想来对太史也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赏赐给我。”

老太史对他点了点头,小人便很高兴地拿着东西走了。此后,老太史再也没有看到那些小人。

他越想越觉得遗憾,只怪自己当时心里有些慌张,没有向小人打听他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也没有问问那位小官人姓甚名谁,在小人国里供的什么职。 三、象: 原文: 粤中有猎兽者,挟矢如山。

偶卧憩息,不觉沉睡,被象鼻摄而去。自分必遭残害。

未几释置树下,顿首一鸣,群象纷至,四面旋绕,若有所求。前象伏树下,仰视树而俯视人,似欲其登。

猎者会意,即足踏象背,攀援而升。虽至树巅,亦不知其意向所存。

少时有狻猊来,众象皆伏。狻猊择一肥者,意将搏噬,象战栗,无敢逃者,惟共仰树上,似求怜拯。

猎者会意,因望狻猊发一弩,狻猊立殪。诸象瞻空,意若拜舞,猎者乃下,象复伏,以鼻牵衣,似欲其乘,猎者随跨身其上。

象乃行至一处,以蹄穴地,得脱牙无算。猎人下,束治置象背。

象乃负送出山,始返。 译文: 有个捕猎野兽的人,带着弓箭进。

聊斋志异文言文故事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