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的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

C2。B3。

D4。A5。

(1)政事,难道仅仅在处理公文、督促税赋、判决诉讼上就停止罢了吗?(2)虽然当今的官吏不能够完全实行他的志愿,但是能追随王君如此勤勉的足迹去走,那么,池州的百姓难道会有不受到他的恩泽的人吗?(3)君子讨厌(痛恨)那些舍弃(回避)说想要那样却一定要找这样借口的人。 (4)认真从事(重视)学校的教育,用孝悌的道义对百姓反复陈说,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

1。试题分析:方:常规、准则。

解释实词要依据语境、词性,例如:“博学而无方”中“方”的意思是“方法,办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B.与:介词,相当于“和”“跟”“同”。

A.则:连词,表承接,就便,那么/连词,表转折,然而,反倒 C.以:连词,表目的,用来/连词,表结果,以致 D.乃:连词,表承接,于是,就(注意固定结构“既……乃……”)/竟然。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3。试题分析:不被重用的是指“曾巩”,乙文中没有陈述“王安石”是否被重用。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

试题分析:原文为: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5。试题分析: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省略的内容要不出,语句要通顺,注意特殊句式和重点词语。

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岂、督、断,虽、尽、迹、其、蒙,疾、舍、辞,谨、申、戴、孝悌。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附【参考译文】[甲] 太原王君为池州知州的第二年,整修了他的朝北的后堂,命名为“思政堂”。意思说他在朝南的堂上处理政事,而在这里思考政事。

这一年冬天,我路过池州作客,他要我为“思政堂”写一篇记。 王君整修此堂,更换了那些旧腐坏断的地方,修整加固以后,就不被寒暑侵逼。

打开堂门就近看去,可那旧园盛景,凉台清池,都在眼前;平整的畦行,低矮的栏杆,培植的佳花美木,都在左右。 王君于是退处堂中,日思夜想,不忘政事,王君治理民政多么勤力呀! 那使人应接不暇又容易迷惑的是“事”,变化无常而不可拘守的是“时”,应用没有定例但又不可更改的是“理”。

知道“时”的变化而跟着它去变,见到必然之“理”而按照它去做,那么事情虽然没有穷尽也容易应付,虽然使人迷惑也容易治理。 所以,如果你所给予的是顺着人们的意愿的,就一定是人们所安适的;如果你所给予的是违背人们的意愿的,就一定是人们所厌恶的。

这样做的,没有不是开始于思考,然后自己有所得。自己有所得,所以叫做“德”。

端正自己然后去管理百姓,所以叫做“政”。所谓政事,难道仅仅停留在管理公文、督促赋税、判决诉讼而已吗?然而等他一旦有所得,就没有什么可以思考的了;思想已经达到了化境,又何止于政事呢? 现今王君来这个地区任职,施用他平素的学识,来整治州里的政事,既能够得到公余休息,又认为自己还有不足之处,而在此深思。

虽然当今的官吏不能够完全实行他的志愿,但是能追随王君如此勤勉的足迹去走,那么,池州的百姓难道会有不受到他的恩泽的人吗?所以我为他写了这篇记。 [乙] 曾巩的文章涉猎广泛,写到后来更加精妙,本源于《六经》,参考了司马迁和韩愈的文法,当时擅长文词的人,很少有超过他的。

他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还不大,曾巩就把他引见给欧阳修,到王安石得行其志,就对他有不同的看法。宋神宗曾经问他:“王安石这个人你看怎么样?”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学和行义,不次于扬雄,因为他吝啬所以又不及扬雄。”

宋神宗说:“王安石对富贵是看得轻的,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的,指他敢作敢为,而难于改正错误罢了。 ”宋神宗听后觉得他的话很对。

吕公著曾经告诉宋神宗,认为曾巩的为人行义不如治理政事,治理政事不如做文章,因此不被重用。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短文,回答问题

1、首先 他家里很穷 房屋残破到几乎无法居住 可以说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坚持读书 可见其爱读书其次 家人的埋怨 最亲的人的叹息 往往会给人带来极大影响 而江天一仍旧读书总体而言 以上两点都是用反衬的手法:分别用条件之恶劣 家人之态度 衬托江天一对读书的坚持与酷爱。

2、有言道“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意思是不锤炼自己思想到的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想要“有文章”,“立品”是首要的,否则大环境如此浮躁,难免会有诸多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内心,例如父母的期望,在同学当中的威信,诸如此类。

更何况就一个年龄尚小的写作者而言,能够发表文章,或者出版一本书,应该是个人现阶段最大的梦想(包括我,亦是如此)。为了这梦想,急功近利者有之,不择手段者同样不在少数。

所以,除却“立品”以外,还要有丰富的阅历为你的写作做支撑。倘若将文笔当作流光溢彩的花朵,人生阅历则是令这花朵簇拥有序的花架。

没有这花架,花朵再美,仍是凌乱不堪的。偷别人的花架不是件精明的事情,毕竟迟早要心怀耻辱地归还。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 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谈谈你的理解。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以深远古淡为意 古淡:质朴淡泊

B、与物无忤, 忤:违反、抵触,引申为拒绝

C、意新语工, 工:精巧

D、世以为知言 知:知己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C)

A、(1)由是知名于时

(2)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B、(1)其织文乃尧臣诗也。

(2)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

C、(1)初未为人所知。

(2)欧阳修与为诗友。

D、(1)贤士大夫多从之游。

(2)特嗟赏之,为忘年交。

13、下边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梅尧臣“诗才”的一项是( A )

①工为诗,以深远古淡为意。②用询萌为河南主簿。③欧阳修与为诗友,自以为不及。④世以为知言。⑤有人得西南夷布弓衣,其织文乃尧臣诗也。⑥善饮酒,贤士大夫多从之游。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

A、梅尧臣擅长写诗。他的诗,追求深远质朴淡泊的意境。

B、梅尧臣做了河南主簿,与钱惟演、欧阳修等人结交,在这些名人的支持下,他终于在宋代文坛上出了名。

C、梅尧臣曾在德兴等地任职,大臣们多次举荐他担任馆阁之职,因而受到皇帝的召试,并赐予进士出身。

D、梅尧臣喜欢饮酒,贤士大夫多与交往,他十分健谈,无所畏惧,嬉怒笑骂皆寄于诗中,晚年尤其如此。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广汉姜诗 ① 妻者,同郡庞盛 ② 之女也。

诗事母至孝,妻奉顺尤笃。母好饮江水,水 去 舍六七里,妻常溯流而汲。

后值风,不时 ③ 得还,母渴,诗责而遣 ④ 之。妻乃寄止邻舍,昼夜纺绩,市 ⑤ 珍羞,使邻母以意自 遗 ⑥ 其姑 ⑦ 。

如是者久之,姑怪问邻母,邻母具对。姑感惭呼还,恩养愈谨。

其子后因远汲溺死,妻恐姑哀伤,不敢言,而托以行学不在。姑嗜鱼鲙 ⑧ ,又不能独食,夫妇常力作供鲙,呼邻母共之。

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鲤鱼,常以供二母之膳。赤眉散贼 ⑨ 经诗里,弛兵 ⑩ 而过,曰:“惊大孝必触鬼神。”

时岁荒,贼乃遗诗米肉,受而埋之,比落蒙其安全 。 注释:①姜诗:人名。

②庞盛:人名。③不时:不能按时。

④遣:打发,使……走。⑤市:买。

⑥遗:(wèi)赠予。⑦姑:婆婆。

⑧鲙:一种鱼。⑨赤眉散贼:指赤眉义军。

⑩弛兵:放下兵器。 比落蒙其安全:并且村落由此而安全(无忧)。

1.解释文中加黑的字词。 去( ) 遗( ) 2.你觉得姜诗妻如何?但为何被“责而遣”呢?可用文中原话回答。

3.概括姜诗妻还家之后孝敬婆婆的事件? 4.“赤眉散贼经诗里”之事在文中有何作用? 5.“姑感惭呼还”这又是为何?假如是你受了委屈之后,你将会怎么做呢? 。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

上一篇:阿房宫赋文言文 下一篇:蔺相如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