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的文言文解释(文言文中,果是什么意思)
1.文言文中,果是什么意思
guǒ ①<名>果实;果子。
又写作“菓”。 《训俭示康》:“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
②<名>结局;结果。 柳宗元《东海若》:“无国无果。”
③<动>成为现实;实现。《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④<形>充实;饱。《庄子·逍遥游》:“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⑤<副>果真;果然。《祭十二郎文》:“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⑥<连>如果。《中山狼传》:“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
⑦<副>终于;终究。《左传·城濮之战》:“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
⑧<副>究竟;到底。《教战守策》:“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2.果字的古文说明
古文中“果”字的意义: 1、果是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像树上结的果实形,本义是果子,果实。如:果,木实也。
(《说文解字》)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明·刘基《卖柑者言》)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2、结果。如: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
──《南史·范云传》附范缜又如:效果;成果;自食其果;恶果 3、通“祼”(音guàn,礻部)。古代帝王以酒祭奠祖先或赐宾客饮之礼。
如:大宾客则摄而载果。(《周礼·春官》) 4、果敢,果断。
如:由(仲由)也果。(《论语》。
意为:仲由果敢决断。)故制戎以果毅,制朝以序成。
(《国语·周语中》)又如:言必行,行心果;果谲(果敢而多谋的计谋);果直(果敢正直);果悍(果断勇猛) 5、通“裸”(luǒ)。赤体。
赤露。如:东龟曰果属。
(《周礼·春官·龟人》) 6、吃饱。如:果腹。
7、实现。凡事与预期相合的称果,不合的称不果。
如:闻之,欣然规往。未果(没有实现),寻病终。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8、副词,果然,当真。如: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史记·魏公子列传》)审知故松山列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清·全祖望《梅花岭记》)又如:果不出所料;果尔(果真如此);果是(果然是);果若(果真) 9、副词,究竟,终于,到底。如: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宋·苏轼《教战守》)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0、连词,如果,假若。
如:丈人顾先生曰:“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明·马中锡《中山狼传》)又如:果能如此。
3.古文里 果 是什么意思,比如果灵验否
在文言文里,果,除了名词“果实”、动词“充实”以外,大多与“结果”、“后果”、“归根结底”相关。
如: 动词“果”,实现的意思。《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未果:没有实现、没有结果。 副词“果”,果真;果然。
《祭十二郎文》:“吾去汴州,汝不果来(你果然不来)。” 连词“果”,如果。
《中山狼传》:“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如果这样。
副词“果”,终于;终究。《左传?城濮之战》:“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
副词“果”,究竟;到底。《教战守策》:“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果灵验否:结果灵验不?果然灵验吗?后果是这样吗?应根据上下文解读。
4.古文里 果 是什么意思,比如果灵验否
在文言文里,果,除了名词“果实”、动词“充实”以外,大多与“结果”、“后果”、“归根结底”相关。
如:
动词“果”,实现的意思。《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未果:没有实现、没有结果。
副词“果”,果真;果然。《祭十二郎文》:“吾去汴州,汝不果来(你果然不来)。”
连词“果”,如果。《中山狼传》:“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如果这样。
副词“果”,终于;终究。《左传?城濮之战》:“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
副词“果”,究竟;到底。《教战守策》:“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果灵验否:结果灵验不?果然灵验吗?后果是这样吗?应根据上下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