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燮文言文答案及翻译(后汉书李燮阅读答案大全)
1.后汉书李燮阅读答案大全
李燮字德公。
其父固逆梁冀,知不免祸,乃遣三子归乡里。时,燮年十三,姊文姬为司郡赵伯英妻,贤而有智,见二兄归,具知事本,默然独悲曰:“李氏灭矣!自太公已来,积德累仁,何以遇此?”密与二兄谋预藏匿燮,托言还京师,人咸信之。
有顷难作,下郡收固三子。二兄受害,文姬乃告父门生王成曰:“君执义先公,有古人之节。
今委君以六尺之孤,李氏存灭,其在君矣。”成感其义,引燮入徐州,变姓名为酒家佣。
李燮从受学,酒家异之,以女妻燮。后遇赦还。
燮乃以本末告酒家,酒家具车重厚遣之,皆不受,遂还乡里。姊弟相见,悲感傍人。
既而戒燮曰:“今弟幸而得济,岂非天邪!宜杜绝众人,慎无一言加于梁氏。加梁氏则连主上,祸重至矣。
唯引咎而已。”燮谨从其诲。
后王成卒,燮以礼葬之,感伤旧恩,每四节为设上宾之位而祠焉。州郡礼命,四府并辟,皆无所就,后征拜议郎。
及其在位,廉方自守,所交皆舍短取长,好成人之美。灵帝时拜安平相。
先是安平王续为张角贼所略,国家赎王得还,朝廷议复其国。燮上奏曰:“续在国无政,为妖贼所虏,损辱圣朝,不宜复国。”
时议者不同,而续竟归藩。擢迁河南尹。
时既以货赂为官,诏书复横发钱三亿,以实西园。燮上书陈谏,辞议深切,帝乃止。
先是,颍川甄邵诌附梁冀,为邺令。有同岁生得罪于冀,亡奔邵,邵伪纳而阴以告冀,冀即捕杀之。
邵当迁为郡守,会母亡,邵且埋尸于马屋,先受封,然后发丧。邵还至洛阳,燮行涂遇之,使卒投车于沟中,笞捶乱下,大署帛于其背曰“谄贵卖友,贪官埋母”。
乃具表其状。邵遂废锢终身。
燮在职二年卒,时人感其世忠正,成伤惜焉。 (选自《后汉书》)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见二兄归,具知事本 本:原委B.加梁氏则连主上,祸重至矣 重:再次C.诏书复横发钱三亿,以实西园 实:充实D.乃具表其状 表:奏章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知不免祸,乃遣三子归乡里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酒家异之,以女妻燮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C.每四节为设上宾之位而祠焉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D.会母亡,邵且埋尸于马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今委君以六尺之孤,李氏存灭,其在君矣。(4分)(2)续在国无政,为妖贼所虏,损辱圣朝,不宜复国。
(4分)11.第Ⅰ卷文言文中,李燮有哪些良好的品质让老百姓感伤叹惜?请简要概括。(5分)参考答案8、D 表:上奏说明9、C 均为介词 给 10、(1)现在我把一个孤儿托付给您,李氏的存亡,希望就在您了。
(2)刘续在封国没有好的成绩,又被妖贼俘虏,玷污了朝廷,不应该恢复他的封国。11、感念旧恩,成人之美;廉洁自守,体恤百姓;敢于直言,嫉恶如仇。
2.《贞观政要•论俭约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贞观政要•论俭约》阅读答案及翻译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
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
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
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
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须贵顺物情 物:人 B.宫中卑湿 卑:低下C.陛下本怜百姓 怜:同情 D.隋炀帝志在无厌 厌:满足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唐太宗崇尚俭约的一组是 ①朕有气疾,岂宜下湿? ②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③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④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 ⑤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
⑥公所奏对甚善!A.②④⑥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①③⑤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12.阅读下面画线文字,在需要停顿的六处用“/”线画出。(3分)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l)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4分) 译文: (2)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3分) 译文: (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3分)。
3.文言文《一行尊法》全文怎么翻译?
一行尊法
【原文】
初,一行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儿,家甚殷富,奇一行,不惜金帛。前后济之数十万,一行常思报之。至开元中,承玄宗敬遇之,言无不可。未几,会王姥儿犯杀人罪,狱未具,姥诣一行求救之。一行曰“姥要金帛,当十倍酬也;君上执法,难以情求,如何?”王姥戟手大骂曰:“何用识此僧!”一行从而谢之,终不顾。
【注释】
1、一行(xíng)尊法:一行和尚尊重法律。
2、济:接济。
3、开元:唐玄宗年号。
4、敬遇:礼遇。
5、狱未具:案子没有审结。狱:案件。
6、寻:不久。
7、戟手:戟:原为一种兵器,文中形容手指像戟一样笔直的指着。伸出食指中指指人,以其似戟,古云。
8、谢:道歉。
9、访:到。
10、报:报答。
11、姥:年老的妇人。
12、顾:回头看,这里指理睬。
13、从:跟从,跟随。
14、君上:皇上。
【译文】
从前,一行(人名)和尚小时候家里很穷,邻居家有一个姓王的老太太,前前后后救济了他几十万钱。(他)常常想着要报答王老太太。到了开元年中,一行得到皇上的恩宠,在皇上面前没有什么话不可以说的时候,不久王老太太的儿子犯了杀人罪还没有判刑,王老太太去请一行救她的儿子。一行说:“老太太您要金银财宝,我应该以十倍来回报。但朝廷执法,我不好求情干扰。这让我如何是好?”王老太太指着他大骂说:“我认识你这个和尚有什么用!”一行跟在王老太太身后并向她道歉,王老太太始终也没有回头理睬他。
4.李惠判案文言文翻译
【 原文】: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①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②之物。惠③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④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⑤咸无答者。惠令人置 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⑥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
【注释】① 释:放下。② 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③ 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本篇选自 《北史·李惠传》。④ 纲纪:随从人员。州纲纪指州府的主簿。⑤ 群下:部下,属员。⑥ 实:事实,真相。
【译文】有一个背盐的和一个背柴薪的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荫下休息。两个人要走时,因为一张羊皮而争执,彼此都说羊皮是自己经常使用的东西。李惠让他们出去,回头向随从说:“用这张羊皮能审问出它的主人吗?”部下都不回答。李惠派人把羊皮放在席子上,用棍棒敲打,看见少许盐末掉出来,就说:“我知道事实真相了。”让争羊皮的人看判案结果,于是担柴薪的人就跪在地上俯首认罪。
5.杨氏入山文言文答案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21、下面句中“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⑴此公欲来。指代(杨氏 )
⑵老人肯相引之此。指代(穴中)
⑶此殊不缺也。指代(薪米鱼肉)
22、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C)
A、落: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23、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24、翻译下列句子:
⑴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译:他想住到你家来,你可以容忍他吗?
⑵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译: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有贤能的人。
在《穴中人语》中。“此”字代表什么意思
1.此公欲来 此______
2.老人肯相引至此 此______
3.此恕不缺也 此__________
.此公欲来 此__(这位)代指杨氏
2.老人肯相引至此 此__(这里)代指穴中
3.此恕不缺也 此____(这些)指代惟薪米鱼肉这类生活资料
下面句子中“子”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子恃何而往
C.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D.子果来 (A)
解释加点字词语在文字中的意思:
(1)凡′衣服,饮食(只要)
(2)故可同出′(住在)
6.中书政事堂记李华文言文翻译
中书政事堂记
【唐】李华
【原文】
政事堂者,自武德以来,常于门下省议事,即以议事之所,谓之政事堂。故长孙无忌起复授司空,房元龄起复授左仆射,魏徵授太子太师,皆知门下省事。至高宗光宅元年,裴炎自侍中除中书令,执事宰相笔,乃迁政事堂于中书省。
记曰: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于天,反道于地,覆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此堂得以议之。臣不可悖道于君,逆道于仁,黩道于货,乱道于刑;克一方之命,变王者之制,此堂得以易之。兵不可以擅兴,权不可以擅与,货不可以擅蓄,王泽不可以擅夺,君恩不可以擅间,私雠不可以擅报,公爵不可以擅私,此堂得以诛之。事不可以轻入重,罪不可以生入死,法不可以剥害于人,财不可以擅加于赋,情不可以委之于幸,乱不可以启之于萌;法紊不赏,爵紊不封,闻荒不救,见馑不矜;逆谏自贤,违道变古,此堂得以杀之。
故曰庙堂之上、樽俎之前,有兵有刑,有挺有刃,有斧钺,有鸩毒,有夷族,有破家。登此堂者,得以行之。故伊尹放太甲之不嗣,周公逐管、蔡之不义,霍光废昌邑之乱,梁公正庐陵之位。
自君弱臣强之后,宰相主生杀之柄,天子掩九重之耳,燮理化为权衡,论思变成机务,倾身祸败,不可胜数。列国有传,青史有名,可以为终身之诫。无罪记云。
【注释】
1、政事堂:唐代宰相的总办公处。
2、武德:唐高祖李渊年号。已:同“以”。
3、门下省:官署名。负责审查诏令,签署奏章,纠正朝政得失。
4、长孙无忌:字辅机,唐太宗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长孙,复姓。起复:长孙无忌,曾为尚书右仆射,后解除仆射之职,进升为司空,所以说“起复”。授:拜官。司空:官名。唐朝时,设太尉、司徙、司空各一人,称为“三公”。
5、房玄龄:字乔,官拜尚书左仆射(仆射,官名)。
6、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官至光禄大夫,后为太子太师(辅导太子的官)。
【译文】
所谓的政事堂,从唐高宗武德年间以来,常常在门下省议订国家大事,(所以)就把议订国家大事的地方称为政事堂。所以长孙无忌被起用授任司空,房玄龄被起用授任左仆射,魏征授任太子太师,都主持门下省的事务。到了唐高宗光宅元年,裴炎从侍中职授任中书令,执掌宰相大权,于是把政事堂移到了中书省。
有记载说:政事堂是防止君主违背天道,逆反地道,败坏治国之道,或对老百姓无道的地方,(如果发现有以上的做法)都可以在政事堂上进行议论谏止。臣子不能对君主违背礼制,若有违背仁义,贪渎财货,滥用刑罚;改变一方天命,王者法度之事,这座政事堂都可以免掉他们(的官职)。战争不可以擅自发动,权力不可以擅自授与,财货不可以擅自积蓄,君王的恩泽不可以擅自夺取,君王的大恩不可以擅自离间,个人的仇怨不可以擅自报复,公爵不可以擅自私授,(若有此类之事,)这座政事堂都可以杀掉他们。做错事不可以把轻罪判重罪,犯大罪不可以把生刑判为死刑,法制不可以对人有害,取财不可以擅自加赋于民,恩情不可以施与宠幸之臣,祸乱不可以从萌芽不断滋生发展;法不乱赏,爵不乱封,听到有灾荒不救济,见到饥馑不矜育;蛊惑君王为非自以为贤,违背大道改变古制,这座政事堂都可以杀掉他们。
所以说朝堂之上、祖祭之前,有兵器有刑法,有木棒(之刑)有刀斩(之刑),有斧钺(之刑),有鸩毒(之刑),有灭族(之刑),有破家(之刑)。登上这座政事堂(主持事务)的人,可以施行这些刑罚。所以伊尹因为太甲不传嗣而流放了他,周公因为管、蔡不义而驱逐了他,霍光因为昌邑王作乱而废掉了他,梁公纠正了庐陵王的爵位。
自从君王势弱臣子强势之后,宰相掌握生杀大权,天子掩住了(自己)最尊贵的耳朵(不问政事),调理之道转化为权衡利弊,论思变成机务,自己在祸乱中身亡,(这样的事例)不可胜数。列国都有史传(可查),青史有都有名讳(流传),(这些都)可以成为(做国君者)终身的鉴诫。无罪(之人李华)记述。
【作者介绍】
李华(约715-766),唐代散文家,诗人。字遐叔,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天宝二年(743)登博学宏辞科,官监察御使、右补阙。安禄山陷长安时,被迫任凤阁舍人。“安史之乱”平定后,贬为杭州司户参军。第二年,因风痹去官,后又托病隐居大别山南麓以终,信奉佛法。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病故。作为著名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并与萧颖士、颜真卿等共倡古义,开韩、柳古文运动之先河。他的文章“大抵以《五经》为泉源”(独孤及《赵郡李公中集序》),“非夫子之旨不书”。主张“尊经”“载道”。其传世名篇有《吊古战场文》。亦有诗名。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李遐叔文集》四卷。
7.《“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阅读答案附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今以不谷之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刘向《新序·杂事第一》)[注]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3分)译文: 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
(2)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3分)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于是楚庄王)退朝时面容忧愁(“面带忧色”也可)。
(3分。“当”、“逮”各占1分,句子通顺占1分) (3)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3分) 译文: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而现出忧愁的神色。(3分。
“其”“几于”各占1分,句子通顺占1分。) 翻译: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
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