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醒心亭记(《醒心亭记》译文)
1.《醒心亭记》译文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修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
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事。 只要欧阳修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
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留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
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修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夷族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
而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修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欧阳修公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
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修的难得。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因没办法再见到而感慨不已,然后才知道欧阳修的难得。
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2.《醒心亭记曾巩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醒心亭记 曾巩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②凡 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③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④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今同游之宴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22.第①段交代了醒心亭的和。 (2分)23.简析第②段中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
(2分)2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乐”贯穿全篇。 B.第②段结尾句作者写了两个“善”。
第一个“善”是说这个亭子建得好,可让游人在山水美景中乐而忘归;第二个“善”是说亭的名字取得好,“醒心”二字合乎造亭的初衷。C.欧阳修的“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正是“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曾巩由写山水之乐,而论及“公之贤难遇”,一方面表现欧阳修虽被贬滁州,仍然忧国忧民,另一方面,也说明得意门生曾巩对恩师的内心世界了解得很清楚。25.第③段“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中欧阳修所寄之“意”具体指什么?(3分)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4分)参考答案:22.地理位置;得名原因。(2分)23.表现醒心亭四周环境的优美,借景抒情,凸显了欧阳修及友人在山水间的乐趣。
(2分)24.C(作者认为欧阳修的乐并不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而在于国泰民安,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达士之乐。 )(2分)25.欧阳公寄意于醒心亭者,是更远大宏阔的政治抱负:“吾君优游而无不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天下,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背得其宜”。
(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3分)26.(1)交代醒心亭命名的由来。 (2)赞颂欧阳修忧国忧民的儒家仁政理想,以醒世人。
(3)表达对欧阳修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4)含蓄地抨击当权者,并藉此安慰处于逆境中的欧阳修。
(4分)译文: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 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事。
只 要欧阳公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 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待而忘了回去。
所以根据这样的事形成的原因为 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虽 然如此,欧阳公的快乐,我能形容。
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地区鸟兽草 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 而只是在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欧阳公的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
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有没办法再见到的感叹(或说有比不上他的感叹),然后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 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3.翻译 醒心亭记
醒心亭记
曾巩
--------------------------------------------------------------------------------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科其所睹,耳新科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气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去。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东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4.翻译 醒心亭记
醒心亭记曾 巩 滁洲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
则其心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1.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 ) (2)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 2.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欧阳修为“丰乐亭”作记,并且让曾巩为“醒心亭”作记。
B.“醒心”这个亭名是韩退之根据那里的风景可使游人“其心洒然而醒”来命名的。 C.曾巩认为欧阳修的快乐不在于一山一水,而在于天下富足太平,学者成才。
D.作者把能与欧阳修同游作为幸运的事情,因为欧阳修是个不可多遇的优秀人物。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2)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4.第2段结尾句作者写了两个“善”,请用自己的话来说,“善”在哪里? 参考答案: 1.(1)仅,只是 (2)角落 2.B 3.(1)有时候,游人喝醉了,劳顿了,就一定到醒心亭去远望(山水)。
(2)我能够凭借(这篇)文章在欧阳修的文章后面依托扬名,难道不是高兴和幸运的事吗? 4.第一个“善”是说欧阳修建这个亭子建得好,可让游人在山水美景中乐而忘归;第二个“善”是说亭的名字取得好,“醒心”二字合乎造亭的初衷。(意思答对即可)。
5.急求《醒心亭记》翻译
《醒心亭记》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翻译: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修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事。
只要欧阳修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留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修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夷族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修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欧阳修公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修的难得。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因没办法再见到而感慨不已,然后才知道欧阳修的难得。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6.文言文翻译<<;醒心亭记>>;后百千年,有慕
全文共分三个自然段。
第1段:简单叙述欧阳修修建“醒心亭”的原因及嘱托自己为它作记。先介绍醒心亭的地理位置,“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然后说明修建的时间,是欧阳修被贬官,在滁州任知州的第二年即1046年,先修建了“丰乐”亭,继而又在“丰乐”亭的东边几百步的地方修建了“醒心”亭。
第2段:介绍欧阳修来醒心亭游览的情景以及醒心亭命名的缘由。欧阳修和州里的宾客们到这里来游览,便一定要去丰乐亭饮酒。
而后一定要登上醒心亭醒酒。作者以洗冻的语言,叙写到醒心亭醒酒,登高远眺“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令人耳目皆新。
第三段赞扬欧阳修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儒家仁政理想。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作者着力称扬的是欧阳公的儒家的关注社会民生的精神。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公所以寄意于酿心亭者,乃是更远大宏阔的政治抱负:“吾君优游而无不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天下,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背得其宜”。 在曾巩看来,这才是欧阳修的真乐所在,“醒心”所在。
而这样的伟大人格,在曾巩看来,除韩愈能与之比肩,可谓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了:“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醒心亭寄寓的是欧阳修忧国忧民的儒家仁政理想,加上欧阳修对曾巩有知遇之恩(正因为有他的举荐,才使曾巩的才能得到彰显,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所以曾巩借此热情昭示欧阳之贤德,以醒世人,并为自己能因受命作醒心事记而“托名于公文之次”,而感到“喜且幸”之甚。 四、了解《醒心亭记》一文的写作特点。
1.托物言志寄情于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曾巩的《醒心亭记》则借助记游醒心亭,抒发了儒家关心政治与积极的人世意识,写景记游不是作者真正的写作目的。
醒心亭空亭翼然,吐纳云气的空灵之美;登高远眺,“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之美,也并不是欧阳修真乐之所在。 欧阳修的真乐是“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描绘出的正是一幅“天下安康,人民幸福”的安乐图。
欧阳修被贬滁州,仍然忧国忧民,他悠闲地游览醒心亭时心中却澎湃着激越的政治豪情,得意门生曾巩对恩师的内心世界了解得很清楚。 2.对比映衬,突出重点 以丰乐亭和醒心亭作对比。
在丰乐亭饮酒,在醒心亭醒观景,当然观景不是目的。欧阳修的“真乐”在于对政治的关注,对统治者“无为而治”和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作者重在对“醒心亭”的叙写。 以景物衬托心境,是古代作家一贯的表现形式。
“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的美景,与“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的政治“清明图”相映衬,“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欧阳修澎湃于胸中的宏大的政治抱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