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记乞侠十(能否帮我翻译一下下面的这篇文言文)

1.能否帮我翻译一下下面的这篇文言文

周书王士良传【原文】王士良,字君明,其先太原晋阳人也。

后因晋乱,避地凉州。魏太武平沮渠氏,曾祖景仁归魏,为敦煌镇将。

祖公礼,平城镇司马,因家于代。父延,兰陵郡守。

士良少修谨,不妄交游。魏建明初,尔朱仲远启为府参军事。

历大行台郎中、谏议大夫,封石门县男。后与纥豆陵步藩交战,军败,为步藩所擒,遂居河右。

行台纥豆陵伊利钦其才,擢授右丞,妻以孙女。士良既为姻好,便得尽言,遂晓以祸福,伊利等并即归附。

朝廷嘉之,进爵晋阳县子,寻进爵琅邪县侯,授太中大夫、右将军,出为殷州车骑府司马。东魏徙邺之后,置京畿府,专典兵马。

时齐文襄为大都督,以士良为司马,领外兵参军。寻迁长史,加安西将军,徙封符垒县侯。

齐文宣即位,入为给事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仍总知并州兵马事。俄除骠骑将军、尚书吏部中。

未几,入为侍中,转殿中尚书。顷之,复为侍中,除吏部尚书。

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

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再三不许,方应命。文宣见其毁瘠,乃许之。

因此卧疾历年,文宣每自临视。疾愈。

孝昭即位,遣三道使搜扬人物。士良与尚书令赵郡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行郡国,但有一介之善者,无不以闻。

及武成帝初,除太子少傅、少师,复除侍中,转太常卿,寻加开府仪同三司,出为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北周保定四年,宇文护联突厥发北齐,权景宣以兵围豫州,士良举城降。

授大将军、小司徒,赐爵广昌郡公。寻除荆州总管,行荆州刺史。

复入为小司徒。俄除鄜州刺史。

士良去乡既久,得临本乡,耆老故人犹有存者,远近咸以为荣。加授上大将军。

以老疾乞骸骨,优诏许之。开皇元年卒,时年八十二。

【译文】王士良,字君明,他的祖先是太原郡晋阳县人。后来因为晋代战乱,避难到了凉州。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定沮渠氏,(他的)曾祖王景仁归附了北魏,担任了敦煌镇将。(他的)祖父王公礼,(担任了)平城镇司马,于是在代郡安家。

(他的)父亲王延,(担任)兰陵郡守。王士良少时就处事谨慎,恪守礼法,不随便(与人)交往。

北魏建明初年,(王士良)被尔朱仲远启奏担任府参军事。(王士良)历任大行台郎中、谏议大夫,晋封石门县男爵。

后来与纥豆陵步藩交战,失败,被步藩捉住,于是移居在河右。行台纥豆陵伊利钦服他的才能,提拔他担任右丞,(并)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他。

王士良既然(与他)结为姻亲关系,便对他知无不言,于是就跟他讲明利害关系,伊利等人就一起归附了(北魏)。朝廷嘉奖他,晋封晋阳县子爵,不久晋封琅邪县侯爵,授任太中大夫、右将军,出京担任殷州车骑府司马。

东魏迁都邺城之后,设置京畿府,(任命王士良)专门掌管兵马。当时齐文襄做大都督,任命王士良担任司马,兼任外兵参军。

不久升任长史,加封安西将军,又转而晋封符垒县侯爵。北齐文宣帝(高洋)即位,(王士良)入京担任给事黄门侍郎,兼任中书舍人,仍然总管并州兵马事。

不久授任骠骑将军、尚书吏部中。不久之后,入京担任侍中,转任殿中尚书。

不久,又担任侍中,授任吏部尚书。王士良少时丧父,侍奉继母梁氏因孝顺闻名。

到(继母)去世时,守孝合乎礼节。文宣帝不久起用他令他视事,王士良屡次上表表达(尽孝)的赤诚之心(拒绝出仕做官),皇帝再三不答应,他才答应诏令。

文宣帝看到他因居丧过哀而极度瘦弱,就答应了他(的请求)。(王士良)因此卧病多年,文宣帝常常亲自去看望他。

(后来慢慢)病愈。孝昭帝(高演)即位,派遣三道使访求提拔人才。

王士良与尚书令赵郡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别巡视郡国,只要有一个符合要求的人才,无不禀告皇帝。到了武成帝初年,授任太子少傅、少师,又授任侍中,转任太常卿,不久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出京担任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

北周保定四年(564),宇文护联合突厥攻打北齐,权景宣待兵围困豫州,王士良带领全城投降。授任大将军、小司徒,赐广昌郡公爵。

不久授任荆州总管,兼任荆州刺史。又入京担任小司徒。

不久授任鄜州刺史。王士良离开故乡已经很久,(如今)得以回到原籍,乡里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老朋友还有在世的,远近之人都认为(这是)特别荣耀的事。

(后来又)加授上大将军。(后)因年老有病请求辞官回乡,朝廷特别下达褒美嘉奖的诏书答应(了他的请求)。

开皇元年(581)去世,享年82岁。【注释】1、修谨:谓行事或处世谨慎,恪守礼法。

《南史·袁泌传》:“泌字文洋,清正有干局,容体魁岸,志行修谨。”《明史·陆培传》:“培少负俊才,有文名,行谊修谨,客华亭,尝却奔女于室云。”

2、居丧:犹守孝。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中。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居丧而不哀,在戚而有嘉容,是谓不度。”《礼记·曲礼下》:“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丧复常,读乐章。”

唐韩愈《马府君行状》:“女子二人,在室,虽皆幼,侍疾居丧如成人。”《红楼梦》第64回:“贾珍、贾蓉此时为理法所拘,不免在灵旁藉草枕苫,恨苦居丧。”

巴金《秋》一:“姑母因五叔在居丧期中将喜儿收房……心中有些不满。”3、视事:就职。

2.课外文言文阅读申甫传                   汪琬

1。

D2。B3。

A4。C5。

(1)申甫到了嵩山,又碰到原先(或“以前”)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得分点:复、故、乞、师)(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事故。

(我)日夜盼望项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得分点:所以、关、盗、出入、非常)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

其中,D项的“卒”应解释为“终究,最终”。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这一要求对题中六句话逐一仔细审视。可知①是没给申甫士兵,属于失败的客观原因;②属于兵源不佳,是客观原因;③写申甫传授的方法不适合,是主观原因;④写的是权贵之人不懂兵法,与申甫失败无关;⑤ 是写催促申甫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出战,属于客观原因;⑥是与刘公有关的事情,不属于原因。

由以上分析得出正确答案。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3。

试题分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题中,“刘翁”和“故颍州大侠也”构成判断句,其主语和谓语间应断句。

“门下食客”和“数百人”构成主谓关系,它们之后都应断句。动词“好”的宾语“言兵”后应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题中,C项错误在于:根据文本,“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在前,授予官职在后。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5。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第(1)句中的“复”应译为“又”;“故”应译为“以前、原先”;“乞”是请求之意;“师”作“事”的状语,可译为“像对待来时一样”。第(2)句中的“所以”可译为“……的原因”;“关”即函谷关;“盗”即盗贼;“出入”是偏义复词,重在“入”;“非常”即意外事件。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申甫,云南人,好行侠仗义,口才很好。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曾在路上用绳子系着一只老鼠嬉戏。

有一个道人路过此地,就教申甫戏耍老鼠。他叫申甫从路边捡来几块石头,四散摆放在地上,把老鼠放到四散的石块之中,老鼠多次奔逃,都逃不出去。

不久,引诱了一只狸猫过来,狸猫想抓老鼠,也始终无法进入石阵,狸猫和老鼠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道人于是在申甫的耳旁悄悄地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八阵图,小孩子你想学吗?”申甫此时还小,不懂道人的话,当即回答说:“不想学。”

道人就走了。明代天启初年,申甫刚刚做了和尚,在河南、山东一带来往,没有什么收获。

他来到嵩山,又碰到原先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道人临走时,丢给他一卷书,就告别而去,不知到哪里去了。

申甫打开这卷书,看到书里讲的都是古代的兵法,而且对车战的介绍非常具体。申甫就留在嵩山,学习了一年多,不再钻研佛学了。

不久,申甫把兵书埋在嵩山下,前往颍州,在颍州人刘廷传处,做了他的门客。刘廷传,原先是颍州的大侠,门下有几百名食客,都喜欢谈论兵法,然而没有一人能比得上申甫。

刘廷传资助申甫,让他前往京城。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见许多朝廷公卿,经常不被听从、相信。

明愍帝即位,清兵从大安口入侵,很快逼近了京城,京城的九道城门白天都关闭了。在这种情况下,庶吉士刘之纶、金声知道形势紧迫,就向朝廷推荐申甫。

明愍帝在便殿召见申甫,用温和恳切的言语慰劳他,申甫感激涕零,在便殿的台阶下磕头,大声呼喊:“我没有什么才能,愿意以死效忠陛下。 ”愍帝就当即授刘之纶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声以御史的身份任参军,而申甫任京营副总兵,然而实际上没有给申甫一兵一卒,只是让他自己去招募士兵。

过了三天,只招募到少量的兵员,都是城里的穷人,不知道怎么使用兵器,而申甫学到的兵法,是擅长车战,终究不能操练。 申甫正要选个日子部署军队,还没来得及备战。

正当这个时候,朝廷里的权贵们都不熟悉兵法,与刘、金二人的很多意见不一致,又妒忌申甫本来是个百姓,却得到越级任用,就出主意让他先出头去抵挡敌人,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送来兵符,催促申甫出城迎战,而正逢武经略满桂在安定门外战败身亡。 满桂,原先是大同总兵官,是知名的老将,因为支援朝廷赶往京城,明愍帝正倚重于他。

满桂兵败以后,京城朝野震惊,恐慌的情绪弥满全城。在这种情况下,申甫不得已,痛哭,趁着夜里带着手下的士兵用绳子吊下城墙,出了城,还没到卢沟桥,士兵就逃得所剩无几了。

申甫亲自肉搏迎战,中了数十。

文言文,记乞侠十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来懋斋

【答案】【小题1】D【小题2】C【小题3】A【小题4】⑴译文:我辈是卑微小人,承蒙先生赏赐给酒食,这本来就是超出本分的恩宠了。

(“侪”“小”“固”各1分,句意1分)⑵译文:一路上旅馆的主人赞叹他们的道义,并对他们的行为感到惊异,都多送给他们食物。 (“往往”“奇”“厚”各1分,句意1分)【答案解析】【小题1】选择D项。

D项“间”此处为副词,是“暗地里,私下”的意思。复习策略:针对文言实词,要多关注那些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的、教材中常涉及的实词。

最后要结合语境判断,而非单纯记住释义。 方法上应积累典型句,建立储备库;因文定义,结合语境解释;语法分析,依据成分推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选择C项。A选项中第一句是群丐对来懋斋先生感谢的话并非侠义的表现;B选项中第二句表现的是来懋斋先生的才华出众非品性;D选项中第二句阐述的对象是群丐而非来懋斋先生,故选C。

解题策略: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品性”二字,对题中提供的选项逐一审查,确定它们是否合乎这一要求。方法是整体阅读,明确基本信息和内容。

依据题干的要求,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然后对选项逐一排除,去伪存真,剔除迷惑之处。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小题3】选择A项,A项原文“奔走于亲故之门者数日,始获七人之认可。然皆以情不能却,强应之而心实否之”,意为“得到了七个人的认可,虽只是碍于情谊,而内心实质并不认可”,但并未全都遭到背弃,故错。

解题策略:对原文内容分析概括的题型为选择题,设题往往从四个方面对文章进行分析解读,要求判断正误。 设错点都是微小的细节。

这类题目的错误选项,往往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些不正确的干扰表述。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确定正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⑴句中,“侪”, 辈。 “小”, 卑微小人。

“固”, 本来。⑵句中,“往往”,到处, 一路上。

“奇”, 对……感到惊异。“厚”,多。

解题策略:文言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

要做到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就要综合运用各种文言知识,对文句的关键点进行分析。 在直译无法进行,或不能准确地传达原意的时候,可以采用意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高中语文记丐侠的文言文翻译

来懋斋先生,家庭极为贫穷,但是为人性情慷慨有过人的节操。

参加乡试后,登举人榜。打算赴京参加礼部的进士考试,然而没有盘缠。

乡里习俗,按照旧例凡是有人临时缺少盘缠资金的,得召集七八个亲友,每个人向发起人各出一份,由发起人为每人立约签字,大家付给资金。事情完了在一个个还给大家,叫做“打会”。

不久来懋斋先生说:“不如成个会来筹集资金。”于是奔走于亲朋故旧的门第好几天,才得到七八个人的认可。

然而都是因为情面不能推辞的,勉强表面答应而心里老大不乐意。到了那一天,来懋斋先生黎明就起身,洒扫庭除,备好酒菜,恭候大家光临。

谁知天到了傍晚,也没有一个亲朋好友的影子,来到他家里立约。 这时有一群乞丐路过他家,看见先生家里摆列着杯盘,认为一定有喜事。

于是都聚集在门外,争着想得到吃剩的饭菜。这时候,先生饥饿和愤恨交织,于是出门对这群乞丐说:“我在这里设席摆下酒宴,实在是因为礼部的考试时间近了,赴京没有盘缠,想借助请朋好友的集会大家来筹集资金,应燃眉之急。

怎知亲朋好友都负约,今天都食言了,以致我的酒菜都成了摆设。即使如此,与其让鱼肉腐败,不如大家一块吃个痛快。

大家来就座,我作为东道主,请大家开怀畅饮。”群丐进屋喝酒吃肉,饭饱,对先生说:“我们是小人,承蒙先生赏赐给酒食,这已经本来是非分之想了,我们今天想问一下,从这里到京师需要多少银两?”先生说:“只要使路上不挨饿,能顺顺当当抵达京师就行了。”

群丐应声回答说:“这区区小事,有何难?我们愿意尽力资助先生,沿途用行乞得来的食物,供先生吃饭。” (一路上)旅馆的主人赞叹他们的行为对他们感到惊异的,都多送给他们食物。

到了京师以后,群丐分头行乞,用行乞所得的钱财供给先生应试的费用。考试结束后,来懋斋先生果然中了礼部考试的进士。

出京做某地的县令,按照惯例回乡省亲。群丐也敦促他回去。

刚抵达乡里,亲朋故旧们前来嘘寒问暖表示庆贺的人,摩肩接踪。先生也是很平淡的看他们。

然而过了几天将要去上任,群丐想跟着他到上任之地。先生担心有所不合适,又恐怕背弃前日的情分。

正在踌躇的时候,有精明的人似乎早就窥察了先生的想法,就说:“先生做官,自己做自己的官,我们行乞,自己行乞。只要是能够尽犬马之劳的地方,我们愿意尽余生帮助你。

至于其他生活方面的事情,绝对不敢玷辱先生,况且那也是我们自我玷辱啊。请不要再三考虑了,先生以为怎么样?” 群丐随先生抵达任所之后,都到四方去行乞,只有在黄昏时分潜入官署问安罢了。

先生也随时资助他们,然而他们往往不接受。当时县里多盗贼,群丐暗中侦探,因此能屡屡破获重要案件,等到办法赏银时,牌榜挂出几个月,最后也没有来认领的。

而先生也因为政绩卓著闻名,有上级举荐升为郡守了。先生本来是书生,不耐烦于迎来送往的繁琐之事,又淡薄于功名利禄,于是用双亲年迈的理由请求还乡。

辞官后,打算为群丐谋划点生存的生计,他们竟然都避开他走了。先生每每向他人说起,就唏嘘落泪,感到非常遗憾。

然而,这样的乞丐,可以称得上是侠丐了。

5.请帮我翻译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1.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4.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5.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7.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叫天下白。

8.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9.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曲新翻杨柳枝。

10.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1.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1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1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1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16.天意伶幽草,人间重晚情。

17.风暧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18.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19.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20.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21.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2.雪消门外青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2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2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

26.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27.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28.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9.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0.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3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2.花落水流红,用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33.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

34.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35.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36.情随境变,字逐情生。

37.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38.只因衣冠无义侠,遂令草泽见奇雄。

3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0.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41.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42.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

43.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

44.观化百代后,独立万古前。

45.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46.男儿老兮天下事,但有志兮不有止。

47.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48.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转回。

49.心事浩渺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50.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51.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52.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53.经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竹石

竹石·郑燮 (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 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

4. 尔:那。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作者简介]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译文]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6.高中语文记丐侠的文言文翻译

来懋斋先生,家庭极为贫穷,但是为人性情慷慨有过人的节操。参加乡试后,登举人榜。打算赴京参加礼部的进士考试,然而没有盘缠。乡里习俗,按照旧例凡是有人临时缺少盘缠资金的,得召集七八个亲友,每个人向发起人各出一份,由发起人为每人立约签字,大家付给资金。事情完了在一个个还给大家,叫做“打会”。不久来懋斋先生说:“不如成个会来筹集资金。”于是奔走于亲朋故旧的门第好几天,才得到七八个人的认可。然而都是因为情面不能推辞的,勉强表面答应而心里老大不乐意。到了那一天,来懋斋先生黎明就起身,洒扫庭除,备好酒菜,恭候大家光临。谁知天到了傍晚,也没有一个亲朋好友的影子,来到他家里立约。

这时有一群乞丐路过他家,看见先生家里摆列着杯盘,认为一定有喜事。于是都聚集在门外,争着想得到吃剩的饭菜。这时候,先生饥饿和愤恨交织,于是出门对这群乞丐说:“我在这里设席摆下酒宴,实在是因为礼部的考试时间近了,赴京没有盘缠,想借助请朋好友的集会大家来筹集资金,应燃眉之急。怎知亲朋好友都负约,今天都食言了,以致我的酒菜都成了摆设。即使如此,与其让鱼肉腐败,不如大家一块吃个痛快。大家来就座,我作为东道主,请大家开怀畅饮。”群丐进屋喝酒吃肉,饭饱,对先生说:“我们是小人,承蒙先生赏赐给酒食,这已经本来是非分之想了,我们今天想问一下,从这里到京师需要多少银两?”先生说:“只要使路上不挨饿,能顺顺当当抵达京师就行了。”群丐应声回答说:“这区区小事,有何难?我们愿意尽力资助先生,沿途用行乞得来的食物,供先生吃饭。”

(一路上)旅馆的主人赞叹他们的行为对他们感到惊异的,都多送给他们食物。到了京师以后,群丐分头行乞,用行乞所得的钱财供给先生应试的费用。考试结束后,来懋斋先生果然中了礼部考试的进士。出京做某地的县令,按照惯例回乡省亲。群丐也敦促他回去。刚抵达乡里,亲朋故旧们前来嘘寒问暖表示庆贺的人,摩肩接踪。先生也是很平淡的看他们。然而过了几天将要去上任,群丐想跟着他到上任之地。先生担心有所不合适,又恐怕背弃前日的情分。正在踌躇的时候,有精明的人似乎早就窥察了先生的想法,就说:“先生做官,自己做自己的官,我们行乞,自己行乞。只要是能够尽犬马之劳的地方,我们愿意尽余生帮助你。至于其他生活方面的事情,绝对不敢玷辱先生,况且那也是我们自我玷辱啊。请不要再三考虑了,先生以为怎么样?”

群丐随先生抵达任所之后,都到四方去行乞,只有在黄昏时分潜入官署问安罢了。先生也随时资助他们,然而他们往往不接受。当时县里多盗贼,群丐暗中侦探,因此能屡屡破获重要案件,等到办法赏银时,牌榜挂出几个月,最后也没有来认领的。而先生也因为政绩卓著闻名,有上级举荐升为郡守了。先生本来是书生,不耐烦于迎来送往的繁琐之事,又淡薄于功名利禄,于是用双亲年迈的理由请求还乡。辞官后,打算为群丐谋划点生存的生计,他们竟然都避开他走了。先生每每向他人说起,就唏嘘落泪,感到非常遗憾。然而,这样的乞丐,可以称得上是侠丐了。

文言文记乞侠十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