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文言文(求古文翻译姚崇施政)

1.求古文翻译姚崇施政

姚崇以拒太平公主,出为申州刺史,玄宗深德之。太平既诛,徵为同州刺史。素与张说不叶,说讽赵彦昭弹之,玄宗不纳。俄校猎於渭滨,密召崇会於行所。玄宗谓曰:“卿颇知猎乎?”崇对曰:“此臣少所习也。臣年三十,居泽中,以呼鹰逐兔为乐,犹不知书。张璟谓臣曰:‘君当位极人臣,无自弃也。’尔来折节读书,以至将相。臣少为猎师,老而犹能。”玄宗大悦,与之偕马臂鹰,迟速在手,动必称旨。玄宗欢甚,乐则割鲜,闲则咨以政事,备陈古今理乱之本上之,可行者必委曲言之。玄宗心益开,听之亹亹忘倦。军国之务,咸访於崇。崇罢冗职,修旧章,内外有叙。又请无赦宥,无度僧,无数迁吏,无任功臣以政。玄宗悉从之,而天下大理。

翻译:

姚崇因为拒绝了太平公主(的提拔),被贬为申州刺史,唐玄宗认为他很有道德高尚(或者翻译成“很有美德”)。

太平公主被诛灭以后,徵(?)出任同州刺史。因为他一向和张说不和,张说就婉转说服赵彦昭去弹劾他,但是唐玄宗对他的奏折并不采纳。

不久(唐玄宗)在渭水之滨打猎,在行宫里秘密召见姚崇,对他说,“对于狩猎,你是不是非常了解?”

姚崇回答说,“我(微臣)少年时所学的就是狩猎,现在三十岁了,居住在泽中(请根据上下文确定“泽中”是否地名),以带着猎鹰追逐野兔为乐事,还不怎么读书。张璟对我(微臣)说,你就要位极人臣了,不要自暴自弃。偶尔为此勉强读读书,直至当上宰相。我(微臣)少年时就成为狩猎高手了,现在年纪大了但是仍然还可以打猎。

唐玄宗非常高兴,于是和他一起游猎(“偕马臂鹰”意译),马走的快慢由手控制,一切行动都说是圣旨,唐玄宗非常高兴,高兴的时候则一起宰杀野兽来吃,闲时则向他咨询政事。姚崇将古今的治与乱全部奏上,可行的就委婉告之唐玄宗。

唐玄宗更加高兴,勤勉不倦地听。军事朝政等事物,都向姚崇问询。姚崇辞去闲散职位,修订以前的规章制度,外事内务整然有序。

又请求行仁恕之政;禁绝营造佛寺道观,不要随意罢免言官,以政绩来任命臣子,唐玄宗都听从他的,于是天下大治。

姚崇文言文阅读答案,姚崇传文言文翻译,姚崇传文言文阅读

2.《姚崇施政》的译文

姚崇因为拒绝了太平公主(的提拔),被贬为申州刺史,唐玄宗认为他很有道德高尚(或者翻译成“很有美德”)。

太平公主被诛灭以后,徵(?)出任同州刺史。因为他一向和张说不和,张说就婉转说服赵彦昭去弹劾他,但是唐玄宗对他的奏折并不采纳。

不久(唐玄宗)在渭水之滨打猎,在行宫里秘密召见姚崇,对他说,“对于狩猎,你是不是非常了解?”姚崇回答说,“我(微臣)少年时所学的就是狩猎,现在三十岁了,居住在泽中(请根据上下文确定“泽中”是否地名),以带着猎鹰追逐野兔为乐事,还不怎么读书。张璟对我(微臣)说,你就要位极人臣了,不要自暴自弃。

偶尔为此勉强读读书,直至当上宰相。我(微臣)少年时就成为狩猎高手了,现在年纪大了但是仍然还可以打猎。

唐玄宗非常高兴,于是和他一起游猎(“偕马臂鹰”意译),马走的快慢由手控制,一切行动都说是圣旨,唐玄宗非常高兴,高兴的时候则一起宰杀野兽来吃,闲时则向他咨询政事。姚崇将古今的治与乱全部奏上,可行的就委婉告之唐玄宗。

唐玄宗更加高兴,勤勉不倦地听。军事朝政等事物,都向姚崇问询。

姚崇辞去闲散职位,修订以前的规章制度,外事内务整然有序。又请求行仁恕之政;禁绝营造佛寺道观,不要随意罢免言官,以政绩来任命臣子,唐玄宗都听从他的,于是天下大治。

崇文

3.姚崇宋璟列传翻译

唐书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四十九姚宋列传姚崇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

父亲姚懿,字善懿,贞观年间任嶲州都督,死后追赠幽州大都督。谥号叫文献。

姚崇少年时豪爽,崇尚气节,长大以后便喜好学习。出仕任孝敬皇帝挽郎,考丅中下笔成章科,授任濮州司仓参军。

五次升任为夏官郎中,契丹骚扰河北,军事文书大量送到,姚崇处理奏报快得像流水,武后认为他贤能,立即授任他为侍郎。武后曾对左右说:“过去周兴、来俊臣等人多次处理诏狱,朝臣们相继被牵连逮捕,他们都承认谋反。

朕猜想有冤枉,又派近臣去审问,得到的都是说不冤枉的亲笔文书,朕於是不再怀疑,就批准了那些奏章。可是自从来俊臣等被杀后,便没有谋反的了,这样看来从前处死罪的能没有受冤枉的吗?”姚崇说:“自从垂拱以后,被告者大都是被迫认罪。

在当时,以告密为有功,因此天下称作‘罗织’,比汉代的钩党还要厉害。尽管陛下派近臣复审,他们本身还不能自保,又怎敢一摇手去触犯酷吏的旨意呢?而且被审问不承认,就要倍受酷刑,如张虔勖、李安静等都是如此。

现在全靠上天有灵,感悟陛下,凶竖歼灭,朝廷安定,臣愿以一门百口来担保内外官员不再有谋反的口陛下把控告的状牒搁起来不用推问,以后如有谋反确有来由,臣情愿获知情不告的罪。”武后高兴地说:“以前的宰相一味顺从,使我成了滥用刑罚之主,听了你的话,才符合朕的心意。”

赏赐姚崇白银千两。圣历三年,姚崇进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升任凤阁侍郎。

不久兼任相王府长史,他因母亲年老交卸政事归家侍养,便下诏让他带着相王府长史的职务侍奉母亲。一个多月后,姚崇又兼任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

姚崇建议说:“臣侍奉相王,而夏官掌握兵马,臣不是怕死,惟恐不利於相王。”於是下诏改任春官。

张易之因私事有求於姚崇,姚崇不答应,张易之在武后面前谐毁姚崇,姚崇被降为司仆卿,仍同凤合鸾台三品。出任灵武道大总管。

张柬之等谋划诛杀二张,姚崇正好从驻守的地方回来,就参与计议。因功封梁县侯,实封二百户。

武后迁居上阳宫,中宗率领百官问候太后起居,王公们都争相庆贺,惟独姚崇流泪哭泣。张柬之等说:“今天怎能是哭泣的时候?恐怕你的灾祸要由此开始。”

姚崇说:“刚才参与讨逆,不足以论功。但我侍奉天后日子很久,离开旧主而悲泣,是人臣的终节,由此获罪我也心甘情愿。”

不久出任亳州刺史。后来五王被害,惟独姚崇得免。

他历任宋、常、越、许四州刺史。睿宗即位,授任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升中书令。

玄宗在东宫时,太平公主干预朝政,宋王李成器等分别掌管闲厩、禁兵。姚崇与宋璟建议请太平公主居住东都,派诸王出任刺史,以稳定人心。

皇上把这意思告诉太平公主,公主大怒。太子害怕,上疏说姚崇等人离间王室,因此请求予以治罪,姚崇被贬为申州刺史。

调任徐、潞二州,升任扬州长史。姚崇政务简明严肃,人们为他立碑记德。

改任同州刺史。先天二年,玄宗在新丰演习武事,按照旧例,天子出行,在三百里以内的郡守,要前去皇帝外出停驻的地方谒见。

当时皇帝也私下召见姚崇,姚崇来到,皇帝正在渭滨游猎,立即召见,皇帝说:“公熟悉打猎吗?”回答说:“年轻时擅长。臣二十岁时,住在广成泽,以呼鹰逐兽为乐。

张憬藏说臣应当位居宰相,不要自弃,臣因此克制自己读书,於是力不胜任地做了将相。然而年轻时是猎手,老了仍然能行。”

皇帝很高兴,与他一起驱马追逐,或缓或急他都按照旨令,皇帝十分欢喜。狩猎结束之后,皇帝就向姚崇询问天下事。

很长时间不知疲倦。皇帝说:“卿应当进位而辅佐朕。”

姚崇知道皇帝豁达大度,锐意治理,便先设法以坚定皇帝意志,於是没有谢恩的表示,皇帝感到奇怪。姚崇便跪拜上奏说:“臣愿意报告十件事,陛下如果觉得不可实行,臣就冒昧辞官。”

皇帝说:“试为朕说来。”姚崇说:“垂拱以来,以严酷之法约束臣下,臣希望先施行仁恕的政治,可以吗?朝廷出兵青海而大败,没有幡然改悔之意,臣希望不要侥幸求取开边立功,可以吗?近来奸佞冒犯法纪,都能因受宠而使自己解脱,臣希望行使法令从亲近者开始,可以吗?皇后临朝,朝命的颁示出於宦官之口,臣希望宦官不要干涉朝政,可以吗?外戚之家贡献财物用来取媚於皇上,公卿方镇也渐渐效仿;臣希望租赋以外的进贡一概拒绝,可以吗?外戚公主相继专权,朝官芜杂,臣请求不许外戚亲属在台省任官,可以吗?先朝亲近宠幸大臣,损毁君臣之间的尊严,臣希望陛下对大臣以礼相待,可以吗?燕钦融、韦月将因为忠诚获罪,从此正直之臣沮丧,臣希望群臣都能不顾忌天子的尊严,直言不讳,可以吗?武后造福先寺,上皇造金仙、玉真二观,耗费百万,臣请求杜绝为道佛营造,可以吗?汉因吕禄、王莽、阎显、梁冀而祸乱天下,我朝更为严重,臣希望将此鉴戒作为万代之法,可以吗?”皇帝说:“朕能实行。”

姚崇於是叩头谢恩。第二天,姚崇拜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封梁国公。升任紫微令。

他坚决不接受实封,於是停止旧封,赐给新封一百户。中宗时,近戚奏请度人为僧尼,富裕人家的强壮。

4.姚崇洽虫文言文翻译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诗》云:‘秉彼蟊贼①,付畀②炎火。’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贼。’此除蝗谊也。且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火,坎其 旁,且焚且瘗③,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也。”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螟不克而害愈甚。”拒御使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曰:“聪伪主,德不胜袄,今妖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为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④,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 十四石。(选自《新唐书·姚崇传》)

【注】①蟊贼:吃禾苗的害虫。(下文“螟蜮”同义) ②畀(bì):交给。 ③瘗(yì)掩埋 ④无年:没有收成。

开元四年,山东蝗灾严重,老百姓靠祭拜灭虫,坐视蝗虫吃禾苗不敢捕杀。姚崇上奏皇帝说:“《诗经》说:‘抓住那吃禾苗的害虫,扔到烈火中焚烧。’汉光武帝曾下诏:‘鼓励顺应当时灾情的法令,奖励关农桑的做法,消灭那吃禾苗的所有害虫。’这是消灭蝗灾的正义主张。况且,蝗虫怕人,容易驱除,加上地都有主人,让他们各自抢救自己的土地,他们一定不怕劳苦。请皇上恩准连夜堆设火场,砍出隔离道,边焚烧边掩埋,蝗虫就可以捕杀干净。古代也有灭蝗不成功的情况,只因为人们没有尽心力而已。”(皇上)于是派出御史作为捕蝗使,分几处同时灭蝗。汴州刺使倪若水上奏皇上说:“消除天灾应当凭借德行。古时刘聪(无道,所以)除蝗不胜,而且蝗害更加严重。”便拒绝御史不接受除蝗命令。姚崇给他写了一封信,说:“刘聪是一个不合法的国君,他的德行不能胜过妖邪。现在是圣明的朝代,那些妖邪不能胜过君主的高尚德行。古代贤良的长官,蝗虫躲开他管辖的地区。你说修养德行可以免除灾害,那么你现在(的灾情是因为你)没有德行才如此的吗?现在你眼看着蝗虫吃禾苗无动于衷,忍心不救,会造成今年没有收成,刺使您怎么解释?”倪若水害怕了,便开始大规模捕蝗,共捕得蝗虫十四万石。

5.姚崇洽虫文言文翻译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

崇奏:“《诗》云:‘秉彼蟊贼①,付畀②炎火。’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贼。

’此除蝗谊也。且蝗畏人易驱。

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火,坎其 旁,且焚且瘗③,蝗乃可尽。

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也。”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

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螟不克而害愈甚。”拒御使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曰:“聪伪主,德不胜袄,今妖不胜德。

古者良守,蝗避其境,为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④,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 十四石。(选自《新唐书·姚崇传》)【注】①蟊贼:吃禾苗的害虫。

(下文“螟蜮”同义) ②畀(bì):交给。 ③瘗(yì)掩埋 ④无年:没有收成。

开元四年,山东蝗灾严重,老百姓靠祭拜灭虫,坐视蝗虫吃禾苗不敢捕杀。姚崇上奏皇帝说:“《诗经》说:‘抓住那吃禾苗的害虫,扔到烈火中焚烧。

’汉光武帝曾下诏:‘鼓励顺应当时灾情的法令,奖励关农桑的做法,消灭那吃禾苗的所有害虫。’这是消灭蝗灾的正义主张。

况且,蝗虫怕人,容易驱除,加上地都有主人,让他们各自抢救自己的土地,他们一定不怕劳苦。请皇上恩准连夜堆设火场,砍出隔离道,边焚烧边掩埋,蝗虫就可以捕杀干净。

古代也有灭蝗不成功的情况,只因为人们没有尽心力而已。”(皇上)于是派出御史作为捕蝗使,分几处同时灭蝗。

汴州刺使倪若水上奏皇上说:“消除天灾应当凭借德行。古时刘聪(无道,所以)除蝗不胜,而且蝗害更加严重。”

便拒绝御史不接受除蝗命令。姚崇给他写了一封信,说:“刘聪是一个不合法的国君,他的德行不能胜过妖邪。

现在是圣明的朝代,那些妖邪不能胜过君主的高尚德行。古代贤良的长官,蝗虫躲开他管辖的地区。

你说修养德行可以免除灾害,那么你现在(的灾情是因为你)没有德行才如此的吗?现在你眼看着蝗虫吃禾苗无动于衷,忍心不救,会造成今年没有收成,刺使您怎么解释?”倪若水害怕了,便开始大规模捕蝗,共捕得蝗虫十四万石。

6.《姚崇施政》的译文

姚崇因为拒绝了太平公主(的提拔),被贬为申州刺史,唐玄宗认为他很有道德高尚(或者翻译成“很有美德”)。

太平公主被诛灭以后,徵(?)出任同州刺史。因为他一向和张说不和,张说就婉转说服赵彦昭去弹劾他,但是唐玄宗对他的奏折并不采纳。

不久(唐玄宗)在渭水之滨打猎,在行宫里秘密召见姚崇,对他说,“对于狩猎,你是不是非常了解?”

姚崇回答说,“我(微臣)少年时所学的就是狩猎,现在三十岁了,居住在泽中(请根据上下文确定“泽中”是否地名),以带着猎鹰追逐野兔为乐事,还不怎么读书。张璟对我(微臣)说,你就要位极人臣了,不要自暴自弃。偶尔为此勉强读读书,直至当上宰相。我(微臣)少年时就成为狩猎高手了,现在年纪大了但是仍然还可以打猎。

唐玄宗非常高兴,于是和他一起游猎(“偕马臂鹰”意译),马走的快慢由手控制,一切行动都说是圣旨,唐玄宗非常高兴,高兴的时候则一起宰杀野兽来吃,闲时则向他咨询政事。姚崇将古今的治与乱全部奏上,可行的就委婉告之唐玄宗。

唐玄宗更加高兴,勤勉不倦地听。军事朝政等事物,都向姚崇问询。姚崇辞去闲散职位,修订以前的规章制度,外事内务整然有序。

又请求行仁恕之政;禁绝营造佛寺道观,不要随意罢免言官,以政绩来任命臣子,唐玄宗都听从他的,于是天下大治。

7.《姚崇施政》的译文

姚崇因为拒绝了太平公主(的提拔),被贬为申州刺史,唐玄宗认为他很有道德高尚(或者翻译成“很有美德”)。

太平公主被诛灭以后,徵(?)出任同州刺史。因为他一向和张说不和,张说就婉转说服赵彦昭去弹劾他,但是唐玄宗对他的奏折并不采纳。

不久(唐玄宗)在渭水之滨打猎,在行宫里秘密召见姚崇,对他说,“对于狩猎,你是不是非常了解?”

姚崇回答说,“我(微臣)少年时所学的就是狩猎,现在三十岁了,居住在泽中(请根据上下文确定“泽中”是否地名),以带着猎鹰追逐野兔为乐事,还不怎么读书。张璟对我(微臣)说,你就要位极人臣了,不要自暴自弃。偶尔为此勉强读读书,直至当上宰相。我(微臣)少年时就成为狩猎高手了,现在年纪大了但是仍然还可以打猎。

唐玄宗非常高兴,于是和他一起游猎(“偕马臂鹰”意译),马走的快慢由手控制,一切行动都说是圣旨,唐玄宗非常高兴,高兴的时候则一起宰杀野兽来吃,闲时则向他咨询政事。姚崇将古今的治与乱全部奏上,可行的就委婉告之唐玄宗。

唐玄宗更加高兴,勤勉不倦地听。军事朝政等事物,都向姚崇问询。姚崇辞去闲散职位,修订以前的规章制度,外事内务整然有序。

又请求行仁恕之政;禁绝营造佛寺道观,不要随意罢免言官,以政绩来任命臣子,唐玄宗都听从他的,于是天下大治。

8.唐朝姚崇口箴原文怎样翻译

君子说话要迟钝,贤人话少。古人就警戒那些能言善辩的小人,把长舌妇写进诗中。如果一句话说得不好,到处都会碰壁。不要认为说出的话可以收回来,那是驷马难追的。只有静默,才能使心神极度清静。办事不要过分,要置身于尘世之外。多说话,过失就多。多事,就多害。乐声繁密就会过滥,听不见的声音反而最大。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暗室,到处都有人看着你,隔墙也有人偷听。天说什么话呢?而有四季产生,百物生长。桃李不说话,树下也形成一条小道。它们都似不能说话,但为世人尊重。话没有说出口,却处于当时第一的位置。不要耍弄舌头,以免招来灾祸。你不要轻易说话,轻易说话也会成为大丑事。严肃谨慎,紧紧闭住口。要勤勉励啊,努力去行动。写在屋壁上,以为自警。

望采纳

9.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1:A(“尚”为“崇尚”)

小题2:B(A组:“崇奏决若流”是说姚崇处理政事的能力强;“帝左右顾,不主其语”说的是皇帝对姚崇拿小事来烦自己很不高兴,因而不搭理他的话。B组:“使苍生安稳,是谓佛理”表现了姚崇的务实精神,僧人泛滥,已经危害了国计民生,佛理就是要使百姓安宁:

“凡大政事,帝必令源乾曜就咨焉”,哪怕就是姚崇生病不能视事,每逢大事,也要派源乾曜去向姚崇咨询请教。符合题干要求。C组:“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表现了姚崇的务实精神;“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也表现的是姚崇务实的精神,与被皇帝倚重无关。

D组:“唯独崇佐裁决”是说别的宰相都因为皇帝的威严果断,或谦虚或畏惧,不敢做事情,只有姚崇辅佐皇帝处理政事,与“务实”无关;“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没有表现对姚崇的倚重)

小题3:C(皇帝没有亲自去问,而是派人去问)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姚崇年轻时豪爽,崇尚气节,长大后便喜好读书。

契丹进兵骚扰河北,军事文书大量送到朝廷,姚崇处理奏报快得像流水,武则天认为他贤能,立即任命他为侍郎。中宗时,近戚奏请度人为僧尼,富裕人家的强壮男丁借此逃避赋役。姚崇进谏:“信奉佛教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的觉悟。做事要给社会带来好处,要使百姓平安,这才是佛理。怎能让奸人来扰乱真正的教理?”皇帝认为他说得好,诏告天下清理裁减假冒和冗滥的僧人,让他们留发还俗去务农的,就有一万二千多人。

姚崇曾经在皇帝面前排定要提拔的郎官,皇帝环顾左右,不理会他的话。姚崇恐惧,再三陈述,皇帝始终未应答,姚崇急忙退出。内侍高力士说:“陛下新近即位,应当与大臣一起裁定行或不行。现在姚崇急切进言,陛下不表态,不是一种虚心接受进谏的态度。”皇帝说:“我将政事交给姚崇,大事我应当参与决断,至于任用郎官,姚崇难道不能做主?却要再来烦劳我。”姚崇听说后才放心。由此姚崇提拔贤能之人,罢免不称职的官员,因而天下治。

开元.四年,山东遭受重大蝗灾,民众又祭又拜,眼看着蝗虫吞食青苗却不敢捕杀。姚崇奏请捕杀蝗虫,朝廷派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灭蝗虫。汴州刺史倪若水向皇帝上书说:“消除天灾应当用德,从前刘聪除灭蝗虫没有成功反而(蝗虫)为害更大。”倪若水拒绝御史不服从命令。姚崇写信讽刺他说:“刘聪是伪主,德行不能胜过妖妄,如今之时,妖妄不能胜过德行.古时候的贤良太守,蝗虫都避而不入其辖区。说修养德行可以避免蝗虫,那你岂不是没有德行而招致了虫害了吗?如今坐视蝗虫咬食青苗,你却忍心不救,因此而遭遇荒年,还叫什么刺史呢?”倪若水害怕了,才大力捕杀蝗虫,捕得蝗虫十四万石.黄门监卢怀慎说:

“大凡天灾,哪里可以用人力去制止呢!再说大量杀虫,必定会伤害天道和气.希望您能好好想想。”姚崇说:“如今蝗虫幸而还可以驱除,如果放纵不管,谷物都要被吃光了,百姓该怎么办?如果杀虫救人(天降灾祸),灾祸都归于我吧,我不会推卸给你!”蝗害最终平息。

此时,皇帝刚刚亲政,朝夕询问政事。其他宰相惧怕皇帝的威严果断,都谦卑畏惧,唯独姚崇能够辅佐裁决,因此得以掌握大权。姚崇宅第偏远,因此他就近住在旅馆。这时适逢卢怀慎去世,姚崇因患疟疾写信告假.凡有重大政事,皇帝必令源乾曜前往姚崇处咨询。源乾曜的奏议好,皇帝就说:“这肯定是姚崇谋划的。”遇到不好的,就说:“为什么不去问问姚崇啊?”皇帝想让姚崇住得离自己更近一些,下诏让他移住到四方馆,每天派人问候饮食起居,派去的御医络绎不绝,赏赐的食物连续不断.姚崇觉得四方馆豪华宽大,不敢居住.皇帝派人对他说:“恨不得让你住在宫中,这有什么可回避的呢?

10.<姚崇治蝗>的翻译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

崇奏:“《诗》云:‘秉彼蟊贼①,付畀②炎火。’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贼。

’此除蝗谊也。且蝗畏人易驱。

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火,坎其 旁,且焚且瘗③,蝗乃可尽。

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也。”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

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螟不克而害愈甚。”拒御使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曰:“聪伪主,德不胜袄,今妖不胜德。

古者良守,蝗避其境,为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④,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 十四石。(选自《新唐书·姚崇传》) 【注】①蟊贼:吃禾苗的害虫。

(下文“螟蜮”同义) ②畀(bì):交给。 ③瘗(yì)掩埋 ④无年:没有收成。

开元四年,山东蝗灾严重,老百姓靠祭拜灭虫,坐视蝗虫吃禾苗不敢捕杀。姚崇上奏皇帝说:“《诗经》说:‘抓住那吃禾苗的害虫,扔到烈火中焚烧。

’汉光武帝曾下诏:‘鼓励顺应当时灾情的法令,奖励关农桑的做法,消灭那吃禾苗的所有害虫。’这是消灭蝗灾的正义主张。

况且,蝗虫怕人,容易驱除,加上地都有主人,让他们各自抢救自己的土地,他们一定不怕劳苦。请皇上恩准连夜堆设火场,砍出隔离道,边焚烧边掩埋,蝗虫就可以捕杀干净。

古代也有灭蝗不成功的情况,只因为人们没有尽心力而已。”(皇上)于是派出御史作为捕蝗使,分几处同时灭蝗。

汴州刺使倪若水上奏皇上说:“消除天灾应当凭借德行。古时刘聪(无道,所以)除蝗不胜,而且蝗害更加严重。”

便拒绝御史不接受除蝗命令。姚崇给他写了一封信,说:“刘聪是一个不合法的国君,他的德行不能胜过妖邪。

现在是圣明的朝代,那些妖邪不能胜过君主的高尚德行。古代贤良的长官,蝗虫躲开他管辖的地区。

你说修养德行可以免除灾害,那么你现在(的灾情是因为你)没有德行才如此的吗?现在你眼看着蝗虫吃禾苗无动于衷,忍心不救,会造成今年没有收成,刺使您怎么解释?”倪若水害怕了,便开始大规模捕蝗,共捕得蝗虫十四万石。

姚崇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