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人雷海青文言文(雷海青是哪部小说里的人)

1.雷海青是哪部小说里的人

事实上雷海青是历史真实存在的一个人,而不是小说中的人物,如果非要说是哪一部作品中提到了他,那就是下面这一部了:

据《明皇杂录补遗》记载:安史之乱,安禄山攻入长安,数百名梨园弟子皆为俘海青不愿为叛军演奏,便称病不去,被安禄山派人强押到场。这些梨园弟子相对而泣,曲不成调,安禄山大怒虏,雷海青也在其中。一日,安禄山在长安西内苑重天门北凝碧池举行大宴,命梨园弟子奏曲作乐,雷,言有泪者当斩。雷海青忍捺不住,对着安禄山,举着琵琶,奋力往地上一摔,琵琶被砸得粉碎,然后面西放声大哭,安禄山暴跳如雷,下令将雷海青在试马殿前肢解示众。 王维闻雷海青死难之事后,很是感动,赋一首七绝:“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安史之乱后,唐肃宗赠封死难大臣,其中就有乐师雷海青。

雷海青的简介:雷海青(公元716年~755年),清源郡田庄村(今福建莆田东峤镇田庄村)人氏,是唐玄宗时的著名宫廷乐师,善弹琵琶。

2.雷海青是骂贼而死的梨园乐师吗?

雷海青,唐玄宗时的著名宫廷乐师,善弹琵琶。

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造反,很快打到京城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等少数亲信仓皇逃出京城,而文武百官都成了安禄山的俘虏。

安禄山 在长安称帝,那些官员都投降了,做了伪官。唐明皇辛辛苦苦培养训练的 教坊乐工、梨园弟子也都成了安禄山的俘虏,雷海青也在其中。

有一天,安禄山在凝碧池举行大宴,宴请百官。这里曾经是唐玄宗观 看歌舞表演、宴请群臣的地方。

安禄山非常高兴,叫来梨园弟子,命令他们奏曲作乐,百官们都山呼万岁。忽然,雷海青摔掉乐器,向着西面放声大哭 起来,他指着安禄山大骂,又骂投降安禄山的伪官。

安禄山暴跳如雷,下令将雷海青在试马殿前肢解示众。至死,雷海青都骂声不绝。

诗人王维当时也被安禄山俘虏,他不愿投降,就吃药装病,被囚于洛 阳菩提寺。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感动,正好好友裴迪来看望他,他就写了一首七绝:“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 奏管弦。”“安史之乱”后,唐肃宗赠封死难大臣,其中就有乐师雷海青。

据说,唐明皇知道雷海青死后,敕封他为“天下梨园都总管”,从此,自 长安城内开始,逐渐遍及民间,广大戏班艺人都奉祀雷海青为戏祖,尊称他为“会乐宗师”,民间还立祠以祀。 福建的莆仙戏和梨园戏的戏班都奉祀有雷海青神像。

其神像高约一 尺,红的脸,嘴上画一只黑螃蟹,打着两条小辫子,身上穿着红色蟒袍,赤着脚,一只脚悬着,一只脚踏着风火轮,据说他就是雷海青。

文言文,雷海青

3.摔琴扬名原文及翻译

陈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顾左右曰:‘辇千缗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此乐。’皆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阳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一日之内,声华溢都。

陈子昂刚到京城时,不为人所知。这天,有一个人卖胡琴,索价百万。有钱人相互传看,但没识货的。陈子昂就挺身而出,对手下人说:拿千缗买下来。大家惊讶不已,就问他。他答道:我善于玩这种乐器。大家都问,能不能弹给大伙欣赏一下?陈子昂说:明天你们到宣阳里集合。到了第二天,大家结伴而往,只见陈子昂已经准备好了酒肴,在酒席最前面摆好了胡琴。大家吃饱喝足了,准备听陈子昂弹琴了。陈子昂捧着琴,说:我陈子昂是四川人,写有文章百卷。今天到京城奔走,碌碌无为,不为人知,如同尘土。这乐器是低等人谋生用的,哪里值得大家来关注。“说完,他就举起胡琴往地上摔碎了,接着又拿出文章赠给参会的人。当天之内,他的名声传遍了京都。

176

4.文言文翻译

【注释】 ①选自《论语·先进》,题目是编者所加的。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9岁。曾皙:姓曾,名点,字子皙。

曾参的父亲,约小孔子20多岁。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29岁。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小孔子42岁。以上四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侍坐:卑者在尊者身旁陪伴叫“侍”。单用“侍”是陪伴者站着。

用“侍坐”指双方都坐着;陪侍长者闲坐 ②率尔:轻率地、毫不思索地样子。 ③千乘(shèng)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能出车千乘的国家,在当时是一个中等国家。

④摄:迫近。进而作“夹”讲。

⑤师旅:古时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为一“师”。

后因以“师旅”为军队的通称。 ⑥饥馑:谷的不熟为“饥”,果蔬不熟为“馑”。

⑦比(bì)及:等到。 ⑧方:正道。

这里指辨别是非的道理。 ⑨哂(shěn):笑。

这里略含讥讽的意思。 ⑩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

方,见方,方圆。计量面积或体积的一种单位。

面积一方即一丈见方。方六七十,即国土边长为六七十里。

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⑾宗庙之事:指诸侯的祭祀活动。

其中以祭祀祖宗为代表。祭祖必在宗庙(祖庙),故以“宗庙之事”泛指。

⑿如会同:或者在诸侯的盟会典礼中。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会同:诸侯会盟。 ⒀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端,礼服。章甫:礼帽。

在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⒁希:通“稀”。

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⒂铿(kēng)尔:铿的一声,琴瑟声止住了。

铿:象声词。指弹瑟完毕时最后一声高音。

尔:“铿”的词尾。 ⒃撰:述。

⒄莫(mù)春:指夏历三月,天气已转暖的时节。莫:通假“暮”。

⒅冠者: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束发、加帽,表示成人。“冠者”指成年人。

⒆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 ⒇浴乎沂(yí):到沂河里去洗洗澡。

乎:介词,用法同“于”状语后置,乎沂是状语。沂,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

此水因有温泉流入,故暮春时即可人浴。 (21)风乎舞雩(yú):到舞雩台上吹吹风。

风:吹风,乘凉。名词活用作动词。

舞雩。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在今山东曲阜县南。

“雩”是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古人行雩时要伴以音乐和舞蹈,故称“舞雩”。

(22)与:赞许,同意。 (23)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

春服,指夹衣或单衫。成,定。

(24)喟(kuì)然:长叹的样子。喟,叹息声。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老师闲坐。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轻率而急忙地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他,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他们的礼乐教化,(我)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修养更高的人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的司仪。”

“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曾点)弹琴的声音(逐渐)稀疏了,铿的一声,放下琴起身,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穿上已经做好的春服,(我和)五六(虚数,泛指几个)位成年人,六七个(虚数,泛指几个)青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问:“您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求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了呢?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 一 《侍坐》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就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是论志。

论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谈理想。《论语》的大部分篇幅固然是用来谈仁、义,谈礼、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的。

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子路是个急性人,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

“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

乐人雷海青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