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考通假字都有哪些?)

1.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考通假字都有哪些?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记·淮阴侯列传》)。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膑列传》)。

②通“促”:“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

“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9.郤,通“隙”:隔阂,矛盾。

“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项羽本纪》)。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更多知识点可关注下北京新东方中学全科教育的高中语文课程。

高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汇总,高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带翻译,高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汇录

2.文言文中高考常考的通假字有哪些

《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yuè)2.使工以药淬火(通“焠”,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cuì)3.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通“凌”,凌辱)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 6.请辞决矣(通“诀”,诀别)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8.设九宾(通“傧”,傧相[b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9.图穷而匕首见(通“现”) 10.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通“捧”) 12.卒起不意(通“猝”) 《鸿门宴》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地)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6.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7.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使……进入) 《兰亭集序》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赤壁赋》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⑵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⑶ 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⑷ 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游褒禅山记》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寡人之于国也》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过秦论》1.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举起)3.非抗于九国之师(抗,通“亢”,高,引申为强大)4.孝公既没(没,通“殁”,死)5.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的策略)6.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8.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大声呵斥)9.约从离衡(衡,通“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的策略)1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弱点,毛病) 《师说》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廉颇蔺相如列传》⑴ 可予不:(不,通“否”。)

⑵ 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双手捧着。) ⑶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⑺ 设九宾于廷(宾,通“傧”,接引宾客的人,傧相) ⑻ 肉袒伏斧质(质,通“鑕”,铁钻) ⑼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yé,语气词,吗) 《苏武传》(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5)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6)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8)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沾: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10)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11)请毕今日之马雚 马雚:通“欢”,欢聚 (12)且单于信女 女,通“汝”,你 《张衡传》1.员径八尺(员,通“圆”,圆周)2.形似酒尊(尊,通“樽”,酒器)3.一时收禽(禽,通“擒”,捉拿,擒拿) 《归去来兮辞》(1)乃瞻衡宇 (衡,通“横”,横木) (2)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3)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滕王阁序》①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句意:不过由于君子看到细微的预兆。)

②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句意: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消散。句意: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

《逍遥游》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5.而(nài)征一国者(通“耐”,能力)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返”)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8.而后乃今培风(通“凭”,凭借,依靠)。

通假,文言文,常见,高中

3.高中常见通假字有哪些

高中语文文言文 有很多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7、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

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12、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 同上。 15、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 (bīn xiàng)

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

1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 同上

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 同上。 21、轲既取图奉之 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同上。

23、卒起不意 卒,通“猝”,cù,仓促,突然。24、卒惶急无以击轲 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 同上。 《鸿门宴》

26、距关 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28、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必修二

《诗经两首》

34、匪来贸丝。 (匪,通“非”,不是。) 35、于嗟鸠兮。 (于,通“吁”,叹词。) 36、犹可说也。 (说,通“脱”,解脱。) 37、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38、岁亦莫止。 (莫,通“暮”) 39、彼尔维何。 (尔,通“ ”,花盛开的样子。)《离骚》

40、偭秦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 41、忳郁邑余侘傺兮。 (郁邑,通“郁悒”,忧愁。)42、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通“圆”) 43、延伫乎吾将反。 (反,通“返”)

4.您好,我是一名高三生请问:文言文中的常见通假字有那些?越多越好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风吹草低见牛羊。”

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皆。副词。“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距:同“拒”;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离:通“罹”;遭遇。动词。“‘离骚’者,犹离忧也。

甿:同“氓“耕田的人。名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俛:同“俯”;低头,表示服从。动词。“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缪:同“穆”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内:同“纳”接纳。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女:同“汝”;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今若遣此?

5.文言文中的通假字20个

《核舟记》

够吗、满坐寂然 “坐”(zuò) 通“座” 《口技》

16、卿今当涂掌事 “涂”通“途”(tú)《孙权劝学》

13。《桃花源记》

2、尊君在不 “不”(fǒu) 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行》

9,通“又”。 "、孰为汝多知乎 “知”(zhì) 通“智” 《两小儿辩日》

15、一切乌有 “乌”(wū) 同“无” 《山市》

7,通“邀”、左手倚一衡木,设酒杀鸡作食,诎右臂支船,弯曲、便要还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bān) 通“攀” 《伤仲永》

10。《核舟记》

4。 “衡”,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论语〉十则》

5、项为之强 “强”(jiāng) 通“僵” 《闲情记趣》

2。《核舟记》

3,通“横”、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止有剩骨 “止”(zhǐ) 通“只” 《狼》

1,通“屈”、对镜帖花黄 “帖”(tiē) 通“贴” 《木兰诗》

12,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要"。 “诎”,高可二黍许、裁如星点 “裁”(cái) 同“才” 《山市》

8、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yé) 通“耶” 《孙权劝学》

14、不知为不知、卧右膝;。 “有”,邀请、路转溪头忽见 “见”(xiàn) 通“现” 《西江月》

6、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3、贤于材人远矣 “材”(cái) 通“才” 《伤仲永》

11、诲女知之乎 “女”(rǔ) 通“汝” 《〈论语〉十则》

41

6.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有哪些

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

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

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

“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

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

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

“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

名词。“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

“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

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简:同“拣”;挑选。动词。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

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

“风吹草低见牛羊。” 景:同“影”;影子。

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皆。

副词。“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距:同“拒”;把守。动词。

“距关,毋内诸侯。” 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

形容词。“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离:通“罹”;遭遇。动词。

“‘离骚’者,犹离忧也。 甿:同“氓“耕田的人。

名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俛:同“俯”;低头,表示服从。动词。

“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缪:同“穆”温和,恭敬。

例句中为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

名词。“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内:同“纳”接纳。动词。

“距关,毋内诸侯。” 女:同“汝”;人称代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

动词。“今若遣此?。

7.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 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 ② 举错不可不察也。(《张释之传》) ③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下》) 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

这说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着借音表义的。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虽有不同,但在借音表义这一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只要在使用过程中能做到约定俗成、得到社会的公认就不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因此,某些通假现象在某个时代通行,当时的人们习以为常,并不以之为怪。

在没有正字法、也没有能促进用字规范化的工具书的古代,人们用字不像后世那样严格。另外,汉字在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义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体也难记,人们在仓猝下笔之际不及熟计,也自然易写“别字”,正如郑玄所说的:“其始书也,仓卒无其字,或以声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

至于有的典籍书已亡佚,后来只能根据某人的口授再笔录流传,笔录之时,也容易注重声而忽视字形。某些“别字”流传久了,也就渐渐相沿成了习惯,所以古书中的许多通假字与其本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某通某)是相当固定的。

古书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碰到通假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缚,“以声求义”,找同它的本义,不能望文生义而“硬解”。

清代学者王念孙说得好:“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之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解,则诘 为病矣。”

前人将上面所举例①“庄公寤生”的“寤”即如其字面解为“寐寤”,“谓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时始觉其生。”一觉醒来孩子已生下,又何“惊”之有?所以这样的解释是“以文害辞”,可见明通假对阅读古书的重要。

(二)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的关系 古书用字的通假现象是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具有不同的关系。

主要有: 1. 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双声、或迭韵的关系。例如: ① 信以结之,则民不倍。

(《礼记·缁衣》) ②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 ③ 故九万里则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庄子·逍遥游》) ④ 没死以闻。(《战国策·赵策》) ⑤ 登是南邦。

(《诗经·大雅·云汉》) ⑥ 从弟子十人所。(《史记·滑稽列传补》) 例① 的“倍”和例②的“畔”分别是“背”和“叛”的借字,倍与背、畔与判同音;例③的“培”和例④的“没”分别是“凭”和“冒”的借字,培与凭、没与冒是双声;例⑤的“登”和例⑥的“所”分别是“成”和“许”的借字,登与成、所与许迭韵。

2. 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由于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通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而于形声字中又特以具有相同声符者居多。

例如:财—材、涂—途、常—尝、倡—唱、底—砥、鄂—愕、匪—斐、静—净、僇—戳、说—脱、讼—颂、廪—懔、锡—赐、刑—形、政—征、悟—晤,等等。当然,声音相同相近的字并不限于声符相同的形声字,因而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也并非都如此,比如:由—犹、时—伺、趣—促等,则是另外的情形,只是所占的比例交小罢了。

3. 从借代关系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有单借和互借之别。所谓单借,是指甲能借乙,乙却不能借甲。

比如:屈伸的伸能借用诚信的信来替代,而诚信的信却不能借用伸字来替代;背弃的背能借用倍娄的倍来替代,而倍数的倍却不能借用背弃的背来替字和乙字可以互替代,即甲为本字时乙为借字,乙为本字时则为借字。例如: ①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是贵乎?(《报任安书》) ② 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年,酒五斗。

(《汉书·文帝纪》) ③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论积贮疏》) ④ 江河以濯之。

8.麻烦,要高一语文上册文言文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意、词类活用、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系统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古:验,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 说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高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