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加点字大全(课外文言文加点字200个)

1.课外文言文加点字200个

四讽——庄畅宇

序:效柳子厚《三戒》篇,为斯《四讽》。然力有所不逮,非穷理无以明道。茫无所得,微有所指,斯言也。

屏上雀

旧年,友于归家道中,见道旁有一废屏,绘有一老者时行时而侧首往上观者,以其上有一雀与之戏也。羽参差而不艳,栩栩生焉。盖此屏弃之有日,然不历风雨而见存,以其上有残檐故也。

忽一雀西来,落于屏上,见屏中有物类己,然终不以为类。何也?屏鸟之有污焉,于斯得无泥尘之相染乎?雀腹饱甚,计欲涂之以浊物,然尻无所出,遂移飞他处,以食。少顷复返,重跃屏上。雀益耻之,以背对屏前哑雀,嚯嚯然似有所出焉,乃知其粪出也。以其害己之颜,而不若己之擅美也。故污而覆之,不复为人所见哉!近观则屏翁向者所视之雀,粪耳。忽一丸击其颈,折入井中,终不见知村童挟弹弓之射己也。

呜呼!羽光鲜乃作富贵态,忘初形移素志,而贱其类者,累累于世。盖禽兽无本,岂有异哉,是行死亦可乎?

碗中虱

山有樵者,性僻好为异事。一日,闲坐榻上,弄耳搔首,内有虱不胜拨弄而落席间,甚微。彼见之,然不觉厌。虽常见尚以其异,遂蓄养于暗处一碗中。以其嗜血,然己羸无所出,无以为养。乃夜捕蚊血以食之。如是有旬,虱益恣,无恐焉,以其待己之善也。樵者以虱称己仁,虱窃笑之,不以其善而善之,彼亦不以其非而非之。

又数日,樵者往樵。邻妇入,不知其出,呼而不应。乃于彼榻底寻瓮,及见一碗,虱之处也。窥之,其腹肿如有孕,困而方眠。妇以此物蠢而堪戏,逗之辄醒,不甚惧。连瓮带碗阴携以归,置虱于瓶内,以待日暮田事了而以绳系之为乐。然及暮视之,毙之久矣。

噫!是物倚碗而食,见血则吮,不以人惨而见止,自肥肥妻,大以为可恒久耶?

靴底蛇

昔有一渔翁,性愚。惯着靴,其足臭,至乎途中人争走以避之。唯屋后一小蛇喜之,而翁不知也。

夜寝,五更尽,蛇出。入靴中,蜷而醉卧。时翁醒欲如厕,着之,有物软如蚓,足顿生疼,如微痒耳。出视之,趾有细口,血漫地,知其无毒,乃解布而裹。待欲执棍击之,逃之远矣。翁疑之甚,以己之臭而物喜之,恐其复来也。遂于榻上佯睡,未几果复来,又入靴中。翁急解带缚其靴口,提而出。于市近,往货杀之而煮,得人钱且赚羹半盏,因以谢之。俄而目眩,腿不能行,身挛曲而死。市人悚然,抬往葬之。

盖翁之不慧亦甚矣!夫不知其性而言非毒,焉得不至此乎?蛇之欲胜于知也远,乃至臭死!

水中鱼

向者一书生立于溪岸,投鱼以虫,不食。群鱼相语曰:“不受嗟来之食!”意甚自廉。已而转见一田父大笑曰:“得之矣!”鱼悬钩,其硕如鼠。田父正色曰:“竖子焉能逃吾法眼哉!”于是执钓挽桶而归。及见群鱼,已潜踪久矣。钓者不以其小而小之,谓其心岂小哉!然见小利而忘命,故命系一绳。世之如鱼者,累累如丘也

文言文加点字解释大全及答案,文言文加点字解释大全,文言文加点字翻译大全

2.文言文常见一词多译的加点字 大全

A 安 (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2)衣食所安(养)B 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 (1)前人之述备矣。

(周全、详尽)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3)犹得备晨炊(准备) 比 (1)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挨着)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等到) 鄙 (1)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2)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 (3)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 毕 (1)毕力平险(尽) (2)群响毕绝(全部) 兵 (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武器) (2)上使外将兵(军队) 薄 (1)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2)薄暮冥冥(迫近)C 长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 (2)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 (3)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 (4)死者长已矣(永远) (5)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 (6)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头领) 策 (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2)执策而临之(鞭子,马鞭) (3)策勋十二传(记录) 诚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的确) (2)帝感其诚(诚心)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称(1)称其气之小大(相称,适合) (2)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3)流辈皆称其贤(称赞) 辞 (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2)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驰 (1)愿驰千里足(骑) (2)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出 (1)方其出海门(发、起) (2)出则方叔、召虎(在边疆打仗) (3)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4)计将安出(产生) 从 (1)木兰从军(参加)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跟从)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听从,顺从) (4)便舍船,从口入(沿着,顺着)D 大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壮观,雄伟) (2)又一大儿醒(年纪大) (3)定伯曰"大善"(很,非常) 当 (1)木兰当户织(对) (2)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正在……的时候) (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应当) (4)锐不可当(抵挡) 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伐无道,诛暴秦(正道,封建社会认为好的政治局面) (4)得道者多助(仁政) (5)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告诉) 得 (1)既出得其船(寻到,找到)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体会)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看到) (5)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6)二者不能得兼(能够) (7)余因得遍观群书(得以,能够) (8)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度 (1)不教胡马度阴山(度过) (2)度已失期(揣测,估计) (3)崔九堂前几度闻(次) 端 (1)东坡右手执卷端正(端头) (2)不能指其一端(项目) (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端正) 等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 (2)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E 日 (1)不知日之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太阳) (2)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F 凡 (1)则凡数州之土壤(凡是) (2)凡三往(总共) 方 (1)方七百里(见方) (2)方以长(长方形) (3)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当……时候) 发 (1)野芳发而幽香(开) (2)一时齐发(发出) (3)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迹) (4)发闾左谪(征发) (5)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发动) 霏 (1)日出而林霏开(雾气) (2)若夫淫雨霏霏(雨雪盛大的样子) 分 (1)今天下三分(划分,分开) (2)必以分人(分配,分给) (3)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 (4)忠陛下之职分也(fèn,职分,本分) 奉 (1)为妻妾之奉(通“俸”侍奉) (2)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 赋 (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文章)G 顾 (1)顾野有麦场(看)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 (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故 (1)公问其故(原因,原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 (3)故余虽愚(所以) (4)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5)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的样子) (6)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更 (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2)醉则更相枕以卧(进而) (3)更相庆(互相) (4)更上一层楼(再、又) (5)举杯销愁愁更愁(更加) 固 (1)君子固穷(安于) (2)齐人固善盗乎?(本来)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4)汝心之固(顽固) 观 (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观赏) 广 (1)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宽广) (2)无高山大野可登临以自广(扩大) 苟 (1)苟富贵,毋相忘(如果,假使) (2)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 (3)苟无饥渴(或许,表希望) 光 (1)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2)仿佛若有光(光线) 归 (1)云归而岩石暝(聚拢)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过 (1)过秦汉之故都(经过) (2)及鲁肃过寻阳(到) (3)人恒(过犯过失) (4)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

点字,文言文,大全

3.求中考文言文必考150个常用加点字

(一)之 1. 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 ①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 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 2. 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 如: 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助词,舒缓语气,不译。

如: ①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 ①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 ① 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 宋何罪之有?(《公输》) 3. 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辍耕之垄上。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1)可以表示顺接连词,包括 并列关系,修饰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

一般不译。 如: 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②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 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 ① 人不知而不愠。 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④ 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其 1. 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①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① 其一犬坐于前(《狼》) 2. 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1)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3)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四)以 1. 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 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 ① 屠惧,投以骨(《狼》) ②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2. 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如: ①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如: ①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如: 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②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帮出9上文言文加点字100个

桃花源记 Ø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Ø 文言词语【一般词语】〔缘〕沿着,顺着。〔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样子。〔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

〔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

〔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

〔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惋惜。

[延]邀请。〔语(yù)〕告诉。

[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

〔诣〕拜见。〔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果〕实现。

【一词多义】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词类活用】[异]感到诧异。

【通假字】[要]通“邀”,邀请。【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理解探究(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

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 迁移拓展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围绕“。

文言文加点字大全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