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其九上九下文言文举例(文言文虚词例句)

1.文言文虚词例句

一、夫、唯、其 语气词“夫”可用于句首,也可用于句尾。

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引出议论的内容。如果是用在复句的最后一个分句的句首,则常常表示对上文的结语或推论。

例如: ①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晋灵公不君》) ②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这己忧。

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许行》) ③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

(《荀子•议兵》) 前三例都是引出议论的内容,后一例是对上文的总结。 “夫”用于句尾,表示感叹语气,有进也表示疑问测度语气,可译“啊”、“吧”或“吗”。

例如: 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②吾歌,可夫?(《史记•孔子世家》) “唯”(惟、维)作语气词,可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引出主语或强调时间,一般可以不译出。

例如: ①《周书》曰:“惟命不于常”,有德之谓。(《左传•成公十六年》) ②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晋灵公不君》) ③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 “唯”用在祈使句中,表示祈求、希望,可译为“希望”、“请”等。

例如: ①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②唯天王秉利芳义焉!(《诸稽郢行成于吴》) ③惟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于臣乘言。

(《上书谏吴王》) 句中的“唯”(惟、维)往往用来帮助加强判断,有的可译为“是”。例如: ①晋楚唯天所授,保患焉!(《左传•成公十六年》) ②黍稷非声,明德惟馨。

(《左传•僖公五年》) ③是惟子厚之室,既固且安。(《柳子厚墓志铭》) 语气词“其”往往用于句首或谓语前,表示多种语气。

其一是表示估计、推测。往往用来表示自己的意见不一定正确,只是一种推测、估计。

或者表示虽有一定看法,但为了谦虚或客气,而使用“其”使自己的意见、看法表述得委婉、曲折些。这种用法的“其”可译为“大概”、“也许”、“或许”、“恐怕”等。

例如: ①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晋灵公不君》) ②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③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厚也。

(苏轼《贾谊论》) 其二是表示反问,相当于“岂”,可译为“难道”。例如: ①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诸稽郢行成于吴》) ②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城濮之哉》) 其三是用于祈使句中,表示劝告、祈使、命令。

这种用法的“其”,仍然是要使劝告、祈使、命令的语气变得委婉、含蓄些。一般可以不译。

例如: ①子其勉也,吾不复见子矣。(《左传•成公十六年》) ②君幼,诸臣不佞,何以及此?君其戒之!(同上) ④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二、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胡”、“曷”、“奚”、“安”、“恶”、“焉”等。

这些疑问代词有的称代人,有的称代事物,有的称代处年,有的具有两种或三种称代作用。“谁”和“孰”主要用于指人,“谁”的用法和现代汉语完全一样,只是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① 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左传•闵公二年》) ② 吾谁欺?欺天乎?(《论事•子罕》) “孰”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主要用于选择问句中。例如:① 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② 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柳子厚墓志名》) “孰”用来指人时,也有不表选择的,这就和“谁”的用法相同了。例如:①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 ② 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 ③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何”、“胡”、“曷”、“奚”主要用于指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何”使用最广泛,可以充当宾语、定语、谓语;有时也充当主语、状语。

义当状语时相当于“怎么”、“为什么”。例如:① 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城濮之战》) ②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行》) ③ 是何言也?(《夫子加齐之卿相》) ④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许行》) ⑤ 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⑥ 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左传•昭公三年》)——公:齐景公;子:指晏婴。

例①“何”充当动词谓语的宾语;例②“何”充当介词的宾语;例③“何”充当定语。这三例中的“何”都可以译成“什么”。

例④“何”充当谓语,可译成“什么原因”。例⑤“何”充当状语,可译为“什么”。

例⑥“何”充当主语,可译成“什么东西”。“何”充当主语的情况比较少见。

“胡”、“曷”、“奚”的使用范围比“何”小,主要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的意思。例如:①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诗•魏风•伐檀》)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于园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

1。

①建筑园子 ②款待,殷勤招待 ③顺着,沿着 ④柔顺的样子,这里是舒坦的意思2。(1)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园子门上的钥匙是不会拿出来的。

(2)瓜州的各座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显扬。 (3)两层屋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上,四面的门高大宽敞。

3。特点是假山奇特。

三个方面“以实奇”、“以空奇” 、“以幽阴深邃奇”。 (2分)4。

B。(2分)5。

列数字,前堂石坡高二丈;作比较,至于园可无憾矣(4分)(答出两点即可)1。1】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这里“园”名词用作动词,建筑园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试题分析: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 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3。

3】试题分析:初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的进一步深化了的分析能力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要求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到文中搜寻筛选提取信息,找出原句,或从原句中总结即可。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4。4】试题分析:这里是对文言虚词的考查。

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用法的考查上。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对虚词的用法多进行归类和总结,掌握重要虚词的一般分类,然后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其准确含义。

特别掌握有关“之”“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这里B中都为“代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试题分析: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即可。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虚词,文言文,举例,九上九下

3.九年级下文言文虚词整理,之,以,而然,乃,为,焉,于

⑴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的。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往,到。。去。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⑷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

①云之崔嵬。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⑽向。例:

然后驱而之善

————————————————————这“一”个够不够,哈哈!

4.《荆轲刺秦王》里所有的文言虚词

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 (bīn xiànɡ) ,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

卒起不意 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古今异义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 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

3、词类活用现象:

进兵北略地

函封之

樊於期乃前曰

其人居远

使使以闻大王

太子迟之

发尽上指冠

群臣怪之

箕踞以骂曰

4、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②省略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欲与 ( 之 ) 俱 ( 往 )

③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④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5、文言固定结构: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将奈何 (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 、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将军岂有意乎( 表揣度,是否……呢。)

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

仆所以留者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九上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整理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应特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

者。也”、被动句的“为。

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实词 参考资料: ?fr=qrl3。

虚词其九上九下文言文举例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