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李攀龙字于(帮忙翻译下《李攀龙明史》急用!!!)

1.帮忙翻译下《李攀龙 明史》 急用!!!

明代文学家。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9岁丧父,家境贫寒,无力延师,但刻苦好学。稍长嗜好诗歌。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在京期间,先后与谢榛、王世贞、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结诗社,“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明史·李攀龙传》)。嘉靖三十二年(1553),出守顺德,饶有政绩,3年后擢为陕西提学副使,不久以病归里。自建一楼于华山、鲍山之间,取名“白雪楼”,读书、吟哦于其中。为人孤傲,对于不合者,辄戒门人不接纳。隆庆改元(1567),荐起浙江副使,两年后迁为参政,后擢河南按察使。因母亡故,持丧还家,哀伤过度,不久去世。

李攀龙是“后七子”的首领之一。他持论比谢榛、王世贞还要褊狭,强调“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他认为,先秦古文已有成法,“其成言班如也,法则森如也”,创作只要“摭其华而裁其衷,琢字成辞,属辞成篇,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王世贞《李于鳞先生传》)。甚至鼓吹“视古修辞,宁失诸理”(《送王元美序》)。他推崇汉魏古诗、盛唐近体,“论古则判唐、选为鸿沟,言今则别中、盛如河汉”(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以至对盛唐古诗也加以鄙视,他编选历代诗歌而成的《古今诗删》,唐后即直接明代,宋元诗一首未选,以示其论诗宗旨。

由于他的文学主张过于片面,所以对他自己的诗文创作有着不良影响。比如他的乐府诗,自视甚高,实则剽窃模拟十分严重,“止规字句而遗其神明”(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王世贞也承认,李攀龙的乐府诗“不堪与古乐府并看,看则似临摹帖耳”(《艺苑卮言》)。又如他的散文“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时常有意诘屈其词、涂饰其字,读之赘牙戟口,也无甚佳作。

但李攀龙头脑比较清醒,“资地本高”、“才力富健”。当他稍能面对现实、抒写内心真切感情时,也能创作出一些较好的诗章。他有时也要感时伤世、忧念旱灾:“地胜纡王事,年饥损吏才。难将忧旱意,涕泣向蒿莱”(《广阳山道中》),有时则面对潦水感慨万端:“潦水阴相积,萧葭晚自寒。大夫方跋涉,天步属艰难”(《赵州道中》)。他有时还要抒发自己宦海浮沉的哀怨和牢骚,同时表现向往隐居的闲情逸志。如《冬日登楼》、《九日登楼》、《和余德甫江上杂咏》等,这些诗虽然取材也还嫌狭隘,但的确有一定真情实感。

在李攀龙的各体诗中,以七律和七绝较优。其七律声调清亮、词采俊爽。他以“金牛忽见湖中影,铁骑初回海上潮”(《与子与游保俶塔同赋》)来勾勒保俶塔下的西湖,以“浮沤并结金龛丽,飞窦双衔石瓮圆”(《酬张转运龙洞山之作》)来形容龙洞山的金龛和石瓮情况,虽嫌体物呆滞,但也还能传神。他以“明时抱病风尘下,短褐论交天地间”(《初春元美席上赠谢茂秦得关字》)来表现南北奔波的布衣诗人谢榛,以“自昔风尘驱傲吏,还能伏枕向清秋”(《寄元美》)来刻画好友王世贞,也较形象。但其构思、用词多见雷同。他的某些七绝,也还写得自然,还能注意顿挫变化。如《和聂仪部明妃曲》:“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意味隽永,静韵深长。沈德潜品评此诗说:“不著议论,而一切著议论者皆在其下。”

著有《沧溟集》30卷。

2.请教几个语文文学常识的问题?一、《报刘一丈书》作者()与李攀龙

一、《报刘一丈书》的作者(宗臣)与李攀龙、王世贞等人齐名,在明代文坛上被合称为“ 后七子”。

二、王维字(摩诘),使陈(王右丞),他的(田园山水诗)是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二家之长,往往(感觉敏锐)。 三、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杜甫被誉为(诗史 ),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

四、《一句话》选自诗集《死水》,是闻一多1925年从海外回国后所写的诸多爱国诗篇中的一首。 五、(郁达夫)是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他的代表作有《沉沦》等。

文言文,阅读,李攀龙字

3.广阳山道中(李攀龙)这首诗的解析

解析:

体现了抒情主人公报国志坚、忧国忧民的情怀。

原文:

广阳山道中

明代:李攀龙

山峡还何地,松杉口不开。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地胜纡王事,年饥损吏才。

难将忧国意泪,涕泣向蒿莱。

释义:

出了山峡到这地方,松树和杉树郁郁青青,雷声像千座山峦掉落,雨色像万具山峰涌来,真是气势磅礴。到这胜地纡道前来,是由于王事的驱使,时难年荒地方官吏都要为此而费尽心机。虽有忧国的心却无能为力,空余涕泪向着民间。

原文第一二句巧妙的设问,形象地写出了峡谷中山路蜿蜒、松杉蔽日的特点,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三四句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雷声仿佛从千重山巅跌落、暴雨好似从万座高峰倾泻而出的景象,用语豪壮,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和视觉震撼。

后半首转入抒情,不是抒个人之情,这情与民生国事相联系。广阳是近畿胜地,而攀龙此回纡道前来,是由于王事的驱使。最后归结到自己忧国有心,对着苦难百姓,援手无力,空余涕泪,写来感喟万千。明前后七子,风格虽乏创新,但内容往往贴近现实,应该予以肯定。

扩展资料:

广阳山道中(李攀龙)这首诗是李攀龙早期在北京服官刑部时因公到近畿所作。写行役中的见闻感受。首二句点题,出得峡谷,松杉郁郁,一片阴沉之气。

引出三、四两句所写雷声雨色,“千嶂落”,“万峰来”,骨力开张,气魄雄伟,前后七子学杜甫五律,大抵如此。以上写景,雷雨暗中借喻国事民事多方面压力。

李攀龙(1514年5月12日—1570年9月18日),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攀龙

4.帮忙翻译下《李攀龙 明史》 急用

明代文学家。

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9岁丧父,家境贫寒,无力延师,但刻苦好学。稍长嗜好诗歌。

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

在京期间,先后与谢榛、王世贞、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结诗社,“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明史·李攀龙传》)。嘉靖三十二年(1553),出守顺德,饶有政绩,3年后擢为陕西提学副使,不久以病归里。

自建一楼于华山、鲍山之间,取名“白雪楼”,读书、吟哦于其中。为人孤傲,对于不合者,辄戒门人不接纳。

隆庆改元(1567),荐起浙江副使,两年后迁为参政,后擢河南按察使。因母亡故,持丧还家,哀伤过度,不久去世。

李攀龙是“后七子”的首领之一。他持论比谢榛、王世贞还要褊狭,强调“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

他认为,先秦古文已有成法,“其成言班如也,法则森如也”,创作只要“摭其华而裁其衷,琢字成辞,属辞成篇,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王世贞《李于鳞先生传》)。甚至鼓吹“视古修辞,宁失诸理”(《送王元美序》)。

他推崇汉魏古诗、盛唐近体,“论古则判唐、选为鸿沟,言今则别中、盛如河汉”(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以至对盛唐古诗也加以鄙视,他编选历代诗歌而成的《古今诗删》,唐后即直接明代,宋元诗一首未选,以示其论诗宗旨。 由于他的文学主张过于片面,所以对他自己的诗文创作有着不良影响。

比如他的乐府诗,自视甚高,实则剽窃模拟十分严重,“止规字句而遗其神明”(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王世贞也承认,李攀龙的乐府诗“不堪与古乐府并看,看则似临摹帖耳”(《艺苑卮言》)。

又如他的散文“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时常有意诘屈其词、涂饰其字,读之赘牙戟口,也无甚佳作。 但李攀龙头脑比较清醒,“资地本高”、“才力富健”。

当他稍能面对现实、抒写内心真切感情时,也能创作出一些较好的诗章。他有时也要感时伤世、忧念旱灾:“地胜纡王事,年饥损吏才。

难将忧旱意,涕泣向蒿莱”(《广阳山道中》),有时则面对潦水感慨万端:“潦水阴相积,萧葭晚自寒。大夫方跋涉,天步属艰难”(《赵州道中》)。

他有时还要抒发自己宦海浮沉的哀怨和牢骚,同时表现向往隐居的闲情逸志。如《冬日登楼》、《九日登楼》、《和余德甫江上杂咏》等,这些诗虽然取材也还嫌狭隘,但的确有一定真情实感。

在李攀龙的各体诗中,以七律和七绝较优。其七律声调清亮、词采俊爽。

他以“金牛忽见湖中影,铁骑初回海上潮”(《与子与游保俶塔同赋》)来勾勒保俶塔下的西湖,以“浮沤并结金龛丽,飞窦双衔石瓮圆”(《酬张转运龙洞山之作》)来形容龙洞山的金龛和石瓮情况,虽嫌体物呆滞,但也还能传神。他以“明时抱病风尘下,短褐论交天地间”(《初春元美席上赠谢茂秦得关字》)来表现南北奔波的布衣诗人谢榛,以“自昔风尘驱傲吏,还能伏枕向清秋”(《寄元美》)来刻画好友王世贞,也较形象。

但其构思、用词多见雷同。他的某些七绝,也还写得自然,还能注意顿挫变化。

如《和聂仪部明妃曲》:“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

意味隽永,静韵深长。沈德潜品评此诗说:“不著议论,而一切著议论者皆在其下。”

著有《沧溟集》30卷。

5.鳞和临是不是通假字(当吾之少壮时,与于鳞习为古文词

出自明代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卷四十二《苏长公外纪序》:“当吾之少壮时,与于鳞习为古文词,於四家殊不能相入,晚而稍安之。

毋论苏公文,即其诗最号为雅变杂糅者,虽不能为吾式,而亦足为吾用。“该文中的“于鳞”应当是人名,意为和 于鳞 学习古文诗词。

其人有可能是和作者王世贞同时代的文学家李攀龙,他表字于鳞,并且与王世贞在青壮年相识,互论文学并结成诗社。而且鳞也没有通假为临。

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李攀龙与王世贞、谢榛、宗臣、吴国伦、梁有誉、徐中行等诗酒唱和,旨趣一致,遂结为诗社。其论诗主张,与“前七子”相倡和,形成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史称“后七子”。

他们的文学主张的基本内容,即文主秦汉,诗规盛唐,继“前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为彻底改变“台阁体”统治文坛的局面而斗争。李攀龙(1514年5月12日—1570年9月18日),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

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二十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王世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yǎn)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先后任职大理寺左寺、刑部员外郎和郎中、山东按察副使青州兵备使、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万历时期历任湖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郧阳巡抚,后因恶张居正被罢归故里,张居正死后,王世贞起复为应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

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李攀龙故后,王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艺苑卮言》、《觚不觚录》等。

后七子形成情况大致如下:约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由进士出身任职于京师的李攀龙、王世贞相结交讨论文学,决定重揭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学复古的“旗鼓”。后二年,徐中行、梁有誉、宗臣中进士,与李、王结成诗社,遂有“五子”之称。

后又增谢榛、吴国伦。后谢榛与李交恶,被黜,余日德、张佳胤加入。

文言文阅读李攀龙字于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