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卖骏马者文言文翻译(有谁知道文言文《人有卖骏马者》的译文?!)
1.有谁知道文言文《人有卖骏马者》的译文?!
一、译文:有个要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待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我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于是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涨了十倍。
二、原文:西汉末年 刘向《战国策·燕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扩展资料
一、寓意
1、就个人的影响力而言,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权威来发现和举荐,权威的赏识认可能很大地提高个人影响力。
2、就对待权威而言,一方面权威往往精通某一领域并有一定的知名度,应该尊重他们,但另一方面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他们,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3、作为权威人士而言,说话做事都要凭良心,实事求是,要爱惜自己的名誉,不能被贪欲蒙蔽,随便收别人好处而办事。真正好的东西,得到真正的权威赏识,它的身价就会加倍增长。
二、人物简介
伯乐(约公元前67 4年-前611年),原名孙阳,古代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省成武县)人。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伯乐后来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7中有名句“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唐朝韩愈《马说》一文中也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名句。
2.人有卖骏马者的翻译
西汉末年刘向的《战国策》中的《人有卖骏马者》翻译:
有个要出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待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于是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涨了十倍。
原文: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扩展资料:
这则寓言说明,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骏马待伯乐至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别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该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3.人有卖骏马者文言文翻译
作品原文 有卖骏马者,比(1)三旦立市,人莫(2)之知(3)。
往见(4)伯乐曰:“臣(5)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6)立(7)于(8)市,人莫与言(9)。愿(10)子还(11)而视之,去而顾(12)之,臣请献一朝之贾(13)。”
伯乐乃(14)还而视之,去(15)而顾之(16),一旦(17)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秦策》) 译文 有个卖骏马的人,在集市上待了三天,却没有人知道他卖的马是好马。
他拜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想要卖掉它,连着三天站在市上,没有人来问过。希望您能围着我的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来看它一眼,请让我奉送给您一天做买卖所得的钱。
"伯乐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一会儿这匹马的价钱涨了十倍。
注释1、比:副词,接连不断地。2、莫:没有谁。
3、知:了解。4、见:拜访,谒见。
5、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6、旦:天。
7、立:站立。8、于:在。
9、言:交谈。10、愿:希望。
11、去:离开。12、顾:回头看。
13、一朝之贾: 一天的费用;贾:通“价”,这里指报酬;朝:早晨,也指一天;之:的。14、乃:就 ,于是 。
15、还:通“环”,围绕。去:离开。
16、之:代词,这里指好马。17、一旦:这里是“一会儿”的意思。
句译1)人莫知之:人们不知道那是(一匹好马)。2)人莫与言:人们不跟他交谈。
3)臣请献一朝之贾: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做买卖所得的钱。4)愿子还而视之:希望您环绕着马看它5)人有卖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有卖骏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卖马,人们也不知道他卖的 是 好马6)去而顾之:离开的时候再回头看它(马)7)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希望您环绕着马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看看它8)伯乐乃(13)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伯乐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一天过后这匹马的价钱涨了十倍。
寓意和启示 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骏马待伯乐至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别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从而达到目的。
作为权威人士而言,说话做事都要凭良心,实事求是,要爱惜自己的名誉,不能被贪欲蒙蔽,随便收别人好处而办事。编辑本段答疑 文中“马价十倍”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答:原因是“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因为人们认为:伯乐善于识马,如果伯乐都“还而视之,去而顾之”,那说明这是一匹好马。也说明了权威的重要。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蜂拥:形容像蜜蜂一样成群结队地迅速聚集。
霎时间:很短暂的一段时间 ,形容非常迅速。买马的人为什么会蜂拥而来抢着要买这匹马?答:因为伯乐本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追崇权威,以为伯乐相中的就是好马,就立即蜂拥而来,抢着要买这匹马。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答:不要迷信权威,要有自主精神。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 ) (2)苏代为燕说齐(游说,劝说 ) (3)臣请献一朝之贾 (费用,钱财 ) (4)莫为臣先后者( 没有人 )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c A.不以千里称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B.人有卖骏马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人莫之知 何陋之有 D.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 行拂乱其所为 选C(代词,代千里马;宾语前置的标志。A.用,把,拿;B.定语后置的标志;D.做。)
15、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文介绍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实际上这都证明了 文提出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故事人物 伯乐(约公元前67 4年-前611年),原名孙阳,古代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省成武县)人。
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伯乐后来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
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7中有名句“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唐朝韩愈《马说》一文中也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名句。
编辑本段作者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沛县(今属江苏徐州)人。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
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
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
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
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view/2024884.htm。
4.有人卖骏马者 翻译
原文: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译文:有一个卖骏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他。(比,副词,接连地;旦,早晨,这里指一天;“人莫之知”是“人莫知之”的倒置,翻译时应注意下文“人莫与言”)这人就去见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您环绕着马察看它,离开时再回头看一下它。(还,通“环”;去,离开,顾,回头看)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暴涨了十倍。
这则寓言说明,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骏马待伯乐至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别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5.人有卖骏马者的翻译
《人有卖骏马者》的翻译:
有个要出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待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于是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涨了十倍。
原文(作者:西汉末年 刘向):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扩展资料:
一、《人有卖骏马者》的寓意:
这则寓言说明,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骏马待伯乐至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别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二、作者简介: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沛县(今属江苏徐州)人。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
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6.人有卖骏马者
《 人有卖骏马者》
人有卖骏马者,比(1)三旦立市,人莫(2)知(3)之。 往见伯乐曰:“臣(4)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5)立(6)于市,人莫与言(7)。愿(8)子还(9)而视之,去(10)而顾(11)之,臣请献一朝(13)之贾(12)。” 伯乐乃(13)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燕策二》
有卖千里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卖马,人们不知道他卖的是千里马。这个人就去拜见伯乐,说:“我有骏马想要卖,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没有人和我谈生意。希望您环绕着马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看看它,我会付你一天的价钱。” 伯乐就环绕着马看它,离开的时候回头看它。一 1、比:连续、接连 2、知:了解 3、去:离开 4、三旦:三天 5、于:在 6、立:站立 7、言:交谈 8、愿:希望 9、还:通假字,通“旋”围绕,绕圈子。 10、顾:回头看 11、莫:没有 12、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13、一朝之贾:一天的价值;贾:通“价”,这里指报酬;朝:早晨,也指一天;之:的。 14、乃:就 ,于是 15、一旦:这里是“一会儿”的意思。 16、顾:回头看。 17、之:代词,这里指千里马。
编辑本段句译
1)人莫之知:人们不知道那是(匹千里马)。 2)人莫与言:人们不跟他交谈。 3) 臣请献一朝之贾: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 4)愿子还而视之:希望您环绕着马看它 5)人有卖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有卖骏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卖马,人们也不知道他卖的是好马 6)去而顾之,:离开的时候再回头看看它,天之内马价涨了十倍。
7.“人有卖骏马者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燕策二》有卖骏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卖马,人们不知道他卖的是好马。这个人就去拜见伯乐,说:“我有骏马想要卖,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没有人和我谈生意。
希望您环绕着马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看看它,我会付你一天的价钱。” 伯乐就环绕着马看它,离开的时候回头看它。
一天之内马价涨了十倍。
8.人有卖骏马者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译文 有个要出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
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给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暴涨了十倍。
【说明】这则寓言说明,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
骏马待伯乐至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别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