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越接近成功的路越难走(《蒹葭》原文及翻译?)
1.《蒹葭》原文及翻译?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扩展资料:
这首诗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陈子展《诗三百解题》说:“《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
这一个人是谁呢?他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或者诗人自己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
抑或是我们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是爱情诗,说成诗人思念自己的爱人呢?解说纷歧,难以判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风·秦风·蒹葭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
8.D(胜过,超越)9.A(均为代词,之。
B分别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得。C分别为:判断动词,是;介词,对。
D分别为:介词,于,引出对象;介词,于,表比较)10.C(“在接济穷人时,不分亲疏、贤愚都一律平等对待”错)附:文言文参考译文范文正公,是苏州人。 生平喜欢布施助人,他选择那些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但贤良的人,都给以救济。
在他显贵的时候,他购置了靠近城市而且常年丰收的田一千亩,称为“义田”,用来供养、救济众族人。使他们每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子女出嫁、娶妻结婚、遭遇不幸、办理丧葬,都有供养。
他选择族人中年长而又贤明的人主持这件事,并按一定时间共同结算收支账目。每天供给吃的,每人一升米;每年供给穿的,每人一匹绢绸。
嫁女的给五十千钱,再嫁的给三十千钱;娶妻的给三十千钱,再娶的给十五千钱;有丧事的跟再嫁的补贴数目一样,埋葬小孩的给十千钱。 族人聚居在一起接受供给的有九十人,从每年的收入中,供给稻谷八百斛,用千亩田的收入供给聚居的族人,充足并有结余,而没有穷尽的时候。
退职回家等待缺额的人,给予供给;出去做官的,便停止供给。这就是“义田”的大概情况。
起初,范文正公还没有显贵的时候,就曾有志举办义田,由于力量达不到,搁了二十年。 后来,他做了陕西路的大帅,接着参与国家大政,于是才有了俸禄赏赐的收入,实现自己的志愿。
他死了以后,后代子孙继续他举办义田的事业,继承他好施与的遗志,就像他活着的时候一样。文正公虽然官位高、俸禄厚,但自己却一生贫穷;他死的时候,身上没有衣服来殡殓,子女没有钱给他办理丧事;他只是把布施穷人、养活族人的义举传给了子孙罢了。
从前,晏平仲坐破车,驾瘦马。陈桓子说:“你这是隐藏君上给予的赏赐啊!”晏子说:“我自从显贵到现在,父亲这族人,出外没有不乘坐车辆的;母亲这族人,没有不衣食丰足的;妻子这族人,没有挨冻受饿的;齐国的士人等着我救济生火做饭的士人,有三百多人。
这样,算是隐藏君上的赏赐呢,还是彰明君上的赏赐呢?”于是齐侯拿起晏子的酒杯,罚桓子喝酒。我曾经爱晏子的好仁,齐侯的知贤,以及桓子的服义。
又爱晏子的仁爱有等级,而说话有次第:先是父族,次是母族,再次是妻族,然后才说到疏远而贤良的人。孟子说:“亲爱亲族才能够仁爱百姓,仁爱百姓才能够爱惜万物。
”晏子是接近这一点的。现在看范文正公举办“义田”的办法,比晏子更好。
他规划得很远,似乎又胜过晏子。唉,世上那些登上三公爵位,享受万钟俸禄的人,他们府门宅第的雄伟,车辆服饰的华丽,声色女乐的繁盛,妻室子女的众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人享受罢了;而同族的人连他的门也不能进的,难道少吗?何况对那些需要施舍与他关系疏远的贤人呢。
地位低些的卿、大夫、士,享受着公家的供给,奉养优厚,也只是供自己一人享受罢了;而同族的人,拿着壶瓢讨饭,以至饿死在沟渠中的,又难道少吗?何况对其他人呢!这些人都是文正公所说的罪人啊。文正公的忠诚义气满朝廷,功业的成就满边疆,功名满天下,后世一定有史官来书写,我可以不必记述了。
我只是推崇他的义举,因而把它写下来,以便在世上流传。四、(23分)。
3.《毛遂自荐》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译文: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
平原君约定与门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说:“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够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么,(我)就在华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纵’盟约签定再返回。
随从人员不到外边去寻找,在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够了。”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
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
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
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 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
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毛遂到了楚国,与十九个人谈论,十九个人都折服了。平原君与楚国谈判“合纵”的盟约,(反复)说明“合纵”的利害关系,从太阳出来就阐述这些理,到太阳当空时还没有决定,那十九个人对毛遂说:“先生上去!”毛遂手握剑柄登阶而上,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决定。
今天,太阳出来就谈论‘合纵’, 日到中天还不能决断,(这是)为什么?”楚王对平原君说:“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说:“这是(我)赵胜的舍人。”楚王怒斥道:“为什么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说话,你算干什么的?” 毛遂手握剑柄上前说道:“大王(你)敢斥责(我)毛遂的原因,是由于楚国人多。
现在,十步之内,大王(你)不能依赖楚国人多势众了,大王的性命,悬在(我)毛遂的手里。我的君侯在眼前,(你)斥责(我)是为什么?况且,毛遂(我)听说汤以七十里的地方统一天下,文王以百里的土地使诸侯称臣,难道是由于(他们的)士卒众多吗?实在是由于(他们)能够凭据他们的条件而奋发他们的威势。
今天,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持戟的土卒上百万,这是霸王的资业呀!以楚国的强大,天下不能抵挡。白起,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竖子罢了,率领几万部众,发兵来和楚国交战,一战而拿下鄢、郢,二战而烧掉夷陵,三战而侮辱大王的祖先。
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赵国都感到羞辱的事,而大王却不知道羞耻。‘合纵’这件事是为了楚国,并不是为了赵国呀。
我的君主在眼前,(你)斥责(我)干什么?”楚王说:“是,是!实在象先生说的,谨以我们的社稷来订立‘合纵’盟约。”毛遂问:“合纵'盟约决定了吗?”楚王说:“决定了。”
于是,毛遂对楚王左右的人说:“取鸡、狗和马的血来:” 毛遂捧着铜盘跪着献给楚王,说:“大王应当歃血来签订‘合纵’的盟约,其次是我的君侯,再次是(我)毛遂。”于是毛遂在宫殿上签定了‘合纵’盟约。
毛遂左手拿着铜盘和血,而用右手招唤那十九个人说:“先生们在堂下相继歃血。先生们碌碌无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办成事情的人啊。”
平原君签订“合纵”盟约之后归来,回到赵国,说:“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赵胜(我)鉴选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为没有失去天下的人才;今天却在毛先生这里失去了。
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似上百万的军队。
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于是把毛遂作为上等宾客对待 扩展资料1、毛遂自荐:邹韬奋《经历》十二:“我作毛遂自荐,居然被校长核准了。”
2、锥处囊:李商隐《为盐州刺史奏举李孚判官状》:“锥处平原之囊,必将颖脱;剑拭华阴之土,粗雪幽沉。”柳亚子《丹青引》诗:“杜门已悔锥处囊,亡命还愁剑剺面。”
3、锥在囊:独孤申叔《处囊锥赋》:“且贤之在代也,或默或语,犹锥之在囊也,或出或处。”4、处囊锥:黄庭坚《次韵奉送公定》:“功成在漏刻,颖利处囊锥。”
5、囊锥:无名氏《锥处囊赋》:“惟国生贤囊锥喻焉,囊之体也,柔不能挫其锐;锥之资也,利自可攻其坚。”黄庭坚《呻吟斋睡起五首呈世弼》之四:“璞玉深藏器,囊锥立见尖。”
6、锥囊:《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昔毛遂,赵之陪隶犹假锥囊之喻,以悟主立功,何况巍巍大魏多士之朝,而无慷慨死难之臣乎?”杜甫《遣闷》诗:“倚著如秦赘,过逢类楚狂。气冲看剑匣,颖脱抚锥囊。”
陆游《东窗遣兴》诗之三:“老马漫知路, 钝锥宁出囊。”7、处囊:骆宾王《上瑕丘韦明府启》:“是以临淄遣妇,寄束缊于齐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