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文言文50字(文言文摘抄50字)
1.文言文摘抄50字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误:喜欢 正:吝啬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误:按照 正:审理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误:拜见 正:授予官职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误:报告 正:回复 5.齐孝公伐我北鄙。
误:轻视 正: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误:城墙 正:军营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误:生病 正:担心,忧虑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误:免除 正:(被)授职 9.师进,次于陉。
误:依次 正:临时驻扎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误:完毕 正:通“猝”,突然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误:高兴 正:通“促”,赶快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误:安置 正:问候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误:借给 正:宽恕 (成语:严惩不贷)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误:捉拿 正:及,达到 (成语:力有未逮)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误:恩德 正:感激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误:上去 正:当即 (钟离)牧遣使慰譬,登皆首服 (三国志) 1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
误:典籍 正:主管 1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 误:标点 正:删改 19.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误:许多 正:称赞 20.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 误:夺取 正:强行改变 21.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误:阿附 正:偏袒 22.弁(biàn)性好矜伐,自许膏腴。 误:讨伐 正:夸耀 23.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
误:富裕 正:众多 24.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误:干涉 正:冒犯、冲犯 25.致知在格物。
误:标准 正:推究 2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误:改换 正:经过 27.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
误:购买 正:重赏征求 28.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误:规劝 正:谋划 29.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
误:经过 正:造访、探望 30.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误:遗憾 正:怨恨 31.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
误:怨恨 正:遗憾 32.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 误:羁押 正:停留 33.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误:憎恨 正:妒忌 34.曾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 误:节省 正:年成不好 35.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
误:简略 正:选拔 36.时杨素恃才矜贵,轻侮朝臣。 误:怜悯 正:夸耀 37.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
误:禁止 正:禁令 38.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误:捐助 正:撤除 39.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
误:刊登 正:删除 40.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误:战胜 正:能够 41.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
误:讲课 正:督促 42.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误:逐步 正:订正,改正 43.然百姓离秦之酷后,(曹)参与休息无为。
误:离开 正:通“罹”,遭遇 44.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误:命令 正:美好 45.民不胜掠,自诬服。
误:掠夺 正:拷打 46.未及劳问,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 误:违背 正:迎着 47.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 误:停止 正:通“疲”,疲乏 48.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误:妻子 正:以女嫁人 49.属与贼期,义不可欺。 误:期限 正:约定 50.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 误:亲人 正:父母。
2.文言文摘抄
文言文经典摘抄(参考文本)●甘瓜抱苦蔕,美枣生荆棘。
汉•无名氏《古诗•甘瓜抱苦蒂》蔕:即“蒂”。诗句富于哲理,耐人寻味:美好的事物往往会藏于恶劣的环境之中。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红豆:又名“相思子”,南方植物,果实大如豌豆。一物二名,语句相关。
撷(xié):摘。这是一首咏物诗,表面上咏物实则咏人,因有红豆而寄相思之意。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韩非子•喻志》 第一个胜字:超过。
第二个胜字:克制。 志气的最难之处,不在于超过他人,而在于克制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33章 了解别人的就是智慧,了解自己的才算聪明。
●知人易,自知难。《吴越春秋•勾践外传》 了解和估价别人是容易的,而了解和估价自己就很难了。
即人往往缺乏自知之明。●当局者迷,旁观者审。
《旧唐书•元行冲传》 审:审察,清楚地知道。 身当其事的人往往迷惑不清,而旁观的人却看得清楚。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唐•刘禹锡《唐故监察御史赠尚书公神道》山积累起来便崇高,水积累起来便流长。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一天积累一文钱,千日便是一千钱;麻绳坚持锯木可以断木,水滴长久可以滴穿石头。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明•王骥德《韩夫人题红记•花阴私祝》天下:世上。
世上难事没有办不成的,只怕立志而坚持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燮《竹石》磨:折磨。任:任凭。
竹子的不怕风吹坚劲不移的个性,也是诗人风骨的写照。●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臣括》衙斋:衙门中的屋舍。
吾曹:我辈。听到竹叶的声响,也联想到劳苦大众的疾苦,可见作者爱民之心。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征集》卷一 比喻做坏事的人,只要决心改恶从善,就可以变成好人。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基也。《老子》 粮食是人民的根本,人民是国家的基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近代•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尽其才:充分发挥其才能。
尽其利:充分发挥其有利条件。●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近代•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食饭问题为最大。●朽木不可雕也。
《论语•公冶长》 资质太差而不堪造就。●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 旧谓改变山河是容易的,人的本性却很难改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玉石不经琢磨,便不成为宝器;人不经学习,也豪无知识。《晋书•景帝纪》“荆山之璞虽美,不琢不成其宝”;《抱朴子•勖学》“瑶华不琢,则耀夜之景不发”;《韩诗外传》“剑虽利,不厉不断”,意近。
●教育为立国之本。清•郑观应《致伍秩庸先生书》 本:根基,根本。
●水性虽能流,不导则不通;人性虽能智达,不教则不达。唐•马总《意林•成败志》 说明人不经教育就不可能充分发掘其潜能和达到智能高的地步。
●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实性》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浑朴素质;善良,是教育的结果。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争美。《庄子•天道》天下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与朴素争美。
●私者,乱天下者也。《管子•心术下》 “私” 是乱天下的根源。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清•刘鹗《老残游记》第9回 好:喜欢。
营:谋求。●无为而治。
《论语•卫灵公》无为:儒家指以德政感化人民,不施行刑治。●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第3章 无为:道家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实行无为而治,则天下无不治。
●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打仗要靠勇敢。
●临危不惧,勇也。唐•骆宾王《萤火赋序》面临危险而不畏惧,就是勇敢。
●一夫舍死,万夫莫当。
3.文言文50字以内
『原文』 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译文』 从前有一个到邯郸学习走路姿势的人,没有学会他们走路的姿势,又忘记丢失了自己原来的步法,于是只能爬行回去了。 陆绩怀桔 『原文』 陆绩六岁时,于九江见袁术。
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欲以遗母。”
术大奇之。 『译文』 陆绩六岁的时候,便会到九江地方去拜见袁术。
袁术就拿出许多橘子来,给陆绩吃。陆绩暗地里把三个橘子装在袖子里,等到告别的时候,就向着袁术拜谢了一回。
不料这三个橘子从袖子里跌到地上。 袁术笑着说:“陆郎呀,你来做了小客人,竟暗地里藏了主人的橘子,不防他人笑你来偷橘子么。”
陆绩双膝跪在地上,回答道:“我母亲的性子,很喜欢吃这些东西。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想起带几只回去,给母亲吃。”
袁术听了这一番话,觉得大大的稀奇。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也可称为路过江的人),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孙叔敖杀两头蛇 『原文』 孙叔敖为婴儿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
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弃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
『译文』 孙叔敖小的时候,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就哭。母亲问他原因。
他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现在我见到了,害怕我抛下母亲先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后来的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起来。”
母亲说:“我听说有阴德的人,一定会得善报。你不会死的。”
王戎识李 『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折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果然这样。 利令智昏 『原文』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
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曰:"取金之时,徒见金,不见人。
" 『译文』 齐国有个人想要得到金子。一天清晨,他穿好衣戴好帽,往卖金子地方走去。
看见有人拿着金子,伸手就夺。官吏把他逮住捆绑起来,问道:"这么多人都在这儿,你为什么公然抢人家的金子? 他回答说:"我那金子的时候,只看见金子,没有看见人。
" [原文]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
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高兴极了。用公粮供给三百人。
齐宣王死后,闵王继位。闵王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处士逃走了。
[原文] 鲁人执竿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开始竖着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着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
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是见到听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原文] 楚王好细腰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朝有黎黑之色。 [译文] 从前楚灵王喜欢他的臣子有纤细的腰。
所以灵王的大臣都是每天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腰身,先抑制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才能站起来。到了第二年,满朝文武大臣们脸色都是黑黄色了。
[原文] 岳柱八岁指瑕 岳柱字止所。八岁,观画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柱指陶母腕上金钏,诘义曰:‘金钏可易酒,何用剪发为也?’何大惊异,观此可以知画理矣。
[译文] 岳柱字止所。在八岁的时候,观看著名画家何澄画的《陶母剪发图》,岳柱看到陶母手腕上有金镯子,问画家说:“金镯子可以换酒,为什么要剪下头发去换酒呢?”何澄对岳柱说的话感到非常惊讶, 这样观看就可以知道作画的道理。
4.十五篇文言文及翻译,文言文五十字左右
(1) 崔景偁拜师 原文;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
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不获。
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
译文: 我当初在京城认识景偁,和(他)结交为朋友,景偁按照长兄的礼节来对待我。几年后,不久又面朝北方向我奉上礼物,请求作(我的)徒弟。
我感到惭愧并谢绝了,没有接受(礼物)。(景偁)说:“我师从您,并不是图取功名啊.先生您不写世俗的文章,也不是个庸俗的人,我是希望我有希望做您的学生啊(2)屠牛吐辞婚 齐王厚送女,欲妻屠牛吐。
屠牛吐辞以疾。其友曰:“子终死腥臭之肆而已乎,何谓辞之?”吐应之曰:“其女丑。”
其友曰:“子何以知之?”吐曰:“以吾屠知之。”其友曰:“何谓也?”吐曰:“吾肉善,如量而去苦少耳。
吾肉不善,虽以他附益之,尚犹贾不售。今厚送之,子丑故耳。”
其友后见之,果丑。齐国国王以丰厚的嫁妆嫁女儿,希望嫁给卖牛肉的屠夫吐(人名),屠夫吐以自己有病推辞了。
他的朋 友说:“您(愿意)终身老死在这腥臭的市场吗?干什么推辞呢?”吐回答他说:“他的女儿丑。”他的朋友说:“ 您怎么知道呢?”吐说:“以我是屠夫而知道的。”
他的朋友说:“怎么说?”吐说:“我卖的肉好(的时候), 就如数全部卖出去了,只会是嫌(肉)少的;我卖的肉不好(的时候),虽然用别的附加好处,还是卖不出去。如 今丰厚的嫁妆嫁女儿,所以女儿丑。”
他的朋友后来看见了齐王的女儿,果然丑。 (3)【退避三舍】翻译 及楚,楚子飨之(30),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其波及晋国者(31),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32),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33)。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34),右属藁鞬(35),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36)。
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晋侯无亲(37),外内恶之。
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38),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39) 【译】: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宝玉和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流散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
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成王说:"尽 管如此,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 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较量一番。
"楚国 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 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
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
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必定会遭大祸。"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国。
笱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求生,岂苟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如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
一郡并全获。 (4)笱巨伯 笱巨伯到远方去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碰上贼人进攻这座城市。
朋友告诉笱巨伯说:“我现在要死了!你可以离开这里。” 笱巨伯 说:“我从远处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失去信义而求得生存,这哪里是我所为呢?” 贼人已经到达,对笱巨伯说:“大军已经到达,全城已空,你是什么男子,却敢独自留在这儿?” 笱巨伯 说:“朋友有病,我不忍心离开他,宁可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
贼人相互转告说:“我们这些人都是不讲信义的人,却到了有信义的国家!”于是率领军队离开了这座城市。全城的人都全部获救。
(5)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之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
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值怠其事者,天下皆然。
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
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唐)柳宗元《送薛存义序》【翻译】河东人薛存义将要离开这里了,我在。
5.文言文五十字 越多越好啊~~~~~~
情很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晚,荷花湖畔,空庭阶下,掩面而歌,凄迷唱绝,月光流欲滴,亭亭独消瘦,良辰携美景,何惧尘土冢下待三年?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③大姓④文不识⑤,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⑥。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您看够了么? 【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上书说秦王不成,回家后遭到冷落,“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悬头苦学】《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汗,请问您想要哪一类的?
6.急需5篇50字的文言文
《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谈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曰:何陋之有? 2.《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 望采纳!!!!!!!!!!!!~。
7.求50字左右的文言文
纪昌学射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
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
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二年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
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
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
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译文如下,仅供参考: 甘蝇是古代擅长射箭的人。拉上满弓还未发射,鸟兽便都趴下了。
有个弟子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技艺)又超过其师傅。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
飞卫说:“你先学不眨眼睛,然后才能谈及射箭。” 纪昌回到家,仰卧在妻子的织布机下,眼睛注视着梭子(练习不眨眼睛)。
二年后,即使用锥尖刺(纪昌的)眼皮,他也不会眨眼。(他把这件事)告诉飞卫,飞卫说:“功夫还不到家,还要学会看东西才可以——把小的看大,把微小的看出显著,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毛系着虱子悬挂在窗户上,从南面来练习看。十天过后,(虱子在纪昌眼中)渐渐变大;三年之后,感觉像车轮般大了。
看周围其余东西,都像山丘般大。于是就用燕国牛角装饰的弓,北方蓬杆造成的箭,射向虱子,正穿透虱子中心,而拴虱子的毛却没断。
(把这件事)告诉飞卫。飞卫高兴地跳高拍胸说:“你掌握技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