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言文把道德经介绍(古文版道德经)

1.古文版道德经

1 《道德经》(全白话版) 1.[白话] 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词说出 来,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从"无" 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无"和"有" 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极远极深, 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2.[白话]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有丑的观念同时存在了:都知道善 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同时产生了. 有和无相互对立而产生,难和易相互对立而完成,长和短相互对立而形 成,高和低相互对立而包含,音和声相互对立而合谐,前和后相互对立而随 顺,这是永远不变的(对立统一体). 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任 凭)万物自然地生长变化而不去强为主宰,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 物 而不自恃自己的能力,功成业就而不自我夸耀.正由于不自我夸耀,所以他 的功绩不会泯灭. 3.[白话] 不推崇有才干的人,使人民不争功名利禄;不看重稀有商品,使人民不 去偷盗;不显耀那些能诱发人贪欲的东西,使人民的心性不被搅乱.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要简化人民的头脑,填饱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 的意志,增强人民的体魄,永远使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这样,)使 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事,就没有办不好 的事情. 4.[白话] "道"是虚而不见的,然而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它是那样渊深呵,好 象是万物的宗主.它不露锋芒,脱离纠纷,蕴蓄着光明,混合着尖埃.它是 那样幽隐呵,似无而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在有大帝之前 它就存在了. 5.[白话] 天地无所私爱,任凭万物自然生灭;"圣人"无所偏爱,听任百姓自然 天地之间,不正象风箱一样吗 虽空虚却不会穷竭,越动,它的风量越大. 议论太多,只会加速失败,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6.[白话] "道"这个生养天地万物的神奇物,是永恒存在而不会消混的,这就叫 做形而上的微妙的母体,微妙深奥的母体的门户,就叫做天地的根源.它冥 冥地存在着,对宇宙万物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7.[白话] 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运行,存在 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够长久. 因此圣人把自己摆在后面,结果自己反而会占先;(危险时)把自己 置之度外,结果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因为他不自私吗 所以反倒成就 了他自己的目的. 8.[白话] 最高的善就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处于人 们所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最高的善人)居住要(象水那样)选择(低下的)地方,心胸要保持 深沉宁静,交友要真心相爱,说话要诚信可靠,从政要有条有理,干事要利 用特长,行动要抓住时机. 正因为他(象水那样)与世无争,才没有过失. 9.[白话] 水碗已盛满,不如停止下来.捶打(金属)使它尖利,难保长久(必遭 挫败).金玉满堂,没有守得住的.富贵而骄傲,自己招灾.功成业就,退 位收敛,是合于自然规律的.。

文言文道德经做人之道,道德经是文言文吗,道德经文言文看不懂

2.古文版道德经

1 《道德经》(全白话版) 1.[白话] 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词说出 来,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从"无" 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无"和"有" 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极远极深, 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2.[白话]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有丑的观念同时存在了:都知道善 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同时产生了. 有和无相互对立而产生,难和易相互对立而完成,长和短相互对立而形 成,高和低相互对立而包含,音和声相互对立而合谐,前和后相互对立而随 顺,这是永远不变的(对立统一体). 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任 凭)万物自然地生长变化而不去强为主宰,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 物 而不自恃自己的能力,功成业就而不自我夸耀.正由于不自我夸耀,所以他 的功绩不会泯灭. 3.[白话] 不推崇有才干的人,使人民不争功名利禄;不看重稀有商品,使人民不 去偷盗;不显耀那些能诱发人贪欲的东西,使人民的心性不被搅乱.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要简化人民的头脑,填饱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 的意志,增强人民的体魄,永远使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这样,)使 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事,就没有办不好 的事情. 4.[白话] "道"是虚而不见的,然而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它是那样渊深呵,好 象是万物的宗主.它不露锋芒,脱离纠纷,蕴蓄着光明,混合着尖埃.它是 那样幽隐呵,似无而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在有大帝之前 它就存在了. 5.[白话] 天地无所私爱,任凭万物自然生灭;"圣人"无所偏爱,听任百姓自然 天地之间,不正象风箱一样吗 虽空虚却不会穷竭,越动,它的风量越大. 议论太多,只会加速失败,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6.[白话] "道"这个生养天地万物的神奇物,是永恒存在而不会消混的,这就叫 做形而上的微妙的母体,微妙深奥的母体的门户,就叫做天地的根源.它冥 冥地存在着,对宇宙万物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7.[白话] 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运行,存在 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够长久. 因此圣人把自己摆在后面,结果自己反而会占先;(危险时)把自己 置之度外,结果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因为他不自私吗 所以反倒成就 了他自己的目的. 8.[白话] 最高的善就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处于人 们所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最高的善人)居住要(象水那样)选择(低下的)地方,心胸要保持 深沉宁静,交友要真心相爱,说话要诚信可靠,从政要有条有理,干事要利 用特长,行动要抓住时机. 正因为他(象水那样)与世无争,才没有过失. 9.[白话] 水碗已盛满,不如停止下来.捶打(金属)使它尖利,难保长久(必遭 挫败).金玉满堂,没有守得住的.富贵而骄傲,自己招灾.功成业就,退 位收敛,是合于自然规律的.。

道德经,文言文,介绍

3.求道德经的文言现象归纳以及文化现象点评,谢谢大家了

《道德经》通行本(王弼本)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欲)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

4.能帮我解释一下古文吗?《道德经》里有句话人法天、天法 爱问

朋友,我最近也在研究老子,他写的东西深邃无比,以下是我在网络上发现的一个解释。

老子的神气正在于可能一千个人看了有一千个解释! 以下仅供参考。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四句话,不仅是做人做事的法则,而且是修真证道的法则,这是太上千古不易的密语,是老子思想精华之所在。 所谓“法”,可作为动词,是效法、学习的意思。

如何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从古至今,有多少人都作过阐述和解释,但所站角度各有不同,理解也可有所说,但真正从人体生命科学研究和修真实践学方面来说,还没有人对它进行解析过。从修真的角度去理解,玄灵修真理法学认为,这四句话所阐述的真义,是修炼的四大复返先天的过程和阶段,直接言明了人如何回归自然,如何天人合一,以高度的概括和精辟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后天复返先天自然大道的修证法则。

这个先天大法理论体系可贯通为:“我法母,人法地,人法天,人法道,人法自然”这五大阶段。如果从功内解析,也可以把它称为:“我法于母,人法于地,神法于天,仙法于道,圣法于自然。”

这就更详细、更准确地说明了修炼的层次和等级的差异,更完整地描述了由后天返先天、由低层向高层的人天合一境界迈进的过程。 在没有进入“人法地”阶段之前,必须有一个“我法于母”的过程。

人体是由父母精血而成的后天之躯,从父母身上获得先天真一之炁,全息性地继承了父母系中隐显生理组织结构遗传的基因信息,经过母亲十月怀胎,降生落地,来到人世间。得到母乳的哺育,完成了由婴儿、孩童、少年至青年的发育成长过程。

可以说人身的一切都是父母所给,由父母之情所生,由父母养育而成长。正如空净师所云:“父母一念人成形,菩提原是觉有情。

悟彻人根证大道,宏志方能登云城。”人降生之后,已由先天转为后天,尘世的繁劳,欲心妄念的损耗,使婴幼时期的先天状况逐渐消失。

中年之后,先天真炁已变得残缺不全。 人体生命要复还先天,只有通过修炼,夺取先天真一之炁,使生命质量逐渐复返到娘未生前的婴儿先天状态。

修炼“我法于母”,要在修心养性、摄身养生等方面,效法母性的仁善慈爱之心。母爱是伟大的善德,要像母***护子女一样去爱护天下众生,爱一切万物,做一个真正的善人、仁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修炼者本应继承父母仁善之心,不断克服人心之私,完成后天主观意识的改造,在三元回归和三源再造领域,完成“法于母”的过程。同时在命体方面,经过修爻补漏,逐步完成生命再造,达到在母腹中的先天乾健状态。

“人法地”,是修真的第二步工程。 人如何效法地母呢?大地驮载万物,替我们承担了一切,提供了一切,人体生命的生存,全赖大地来维持。

吃的是大地长的,穿的是大地生的,衣食住行所需,无不是得之于大地母亲。可是人类回报给大地的是什么?只不过是污水粪便之类的东西,死后又把又脏又臭的腐烂了的脓血和败坏了的朽骨,埋在它的身上,破坏污染她的躯体。

人如此对待大地,而大地毫无怨言,不但生生不息地长养万物,而且还承担了一切万物的罪过。人难道不应该效法大地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不包的伟大精神吗? 《易经》“坤”卦形容大地的伟大为“直”、为“方”、为“大”。

大地永远顺道而行、直道而行,包容一切,不改其德。 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大方广佛”。

人类效法大地,还要学习地母勤奋不息的精神。地球一刻不停地在运转,只消一分一秒停止运动,人类与万物都将完结。

人类效法地球,就应该像《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永远是健在地前进,所以人要效法它的勇往直前的“德行”,像地球母亲那样博大的胸怀,以宽厚的仁爱,赐予人类与万物以生存的环境和养命的条件。

人类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地球母亲的恩德大无边。但人类对大地母亲多有不恭,不感地母之恩,破坏地球生态平衡,疯狂掠夺地球资源,残酷地害其生命,这等于挖地母的心。

地道之德,安静而柔和,广博而宽厚,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负载万物,养育群生,劳而不怨。 有功而不恃,慈养万物而不图报,地母之德大矣哉。

人顶天立地,得天之恩赐而立命,受地母灵气的滋养而立身,人须臾不能离开地母的怀抱。故应效法地母安静之德,修心养性,心无妄念,身不妄动,意不妄思,事不妄为。

遵循地道的法则,得地母真静的本体,修身而复命,返归到至柔至静的状态,完成复返先天的第二步功夫。 地球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有山川大海万物,还有肉眼不可见的地脉、南北极中轴脉和地球核心等许多结构,这些结构在人体一一都有对应。

因此,人体要复还先天,就必须使体内生理组织结构效法于地球母亲,将经络系统、经脉系统、轴心系统都要修证出来,与地母同质同频,与玄源质性系统同频共振,这样才能超越地球引力的制约,像地球母亲那样,源源不断地从宇宙获取能量。 “人法于地”是一个科学的修炼层次。

比如人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这与地球情况完全相符。地球以水养育着群生和万物,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

人体内的体液就是一种水的特性,是人体生命的重要质。

5.懂古文的进,(道德经)

这个是《道德经》的最后一章,是全书正式的结束语。

这章的格言,可以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例如:信实、讷言、专精、利民而不争。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结合,而以真为核心。

这章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评判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全文翻译:真话不好听,好听的不是真话;好人不巧辩,巧辩的不是好人;明智的人不去广求知识,广求知识的人不明智。

圣人毫无保留,尽全力帮助人,他自己反而富有;把一切给予人,他自己反而充实。天的运行规律是施利于万物而不损害它们。

圣人的处世原则是只帮助别人而从不与人争夺。

6.用解释文言文的方法来解释《道德经》能理解么

能解释不大点儿,只不过是最肤浅的罢了。

天道,是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么?如果真是用文字表达出来的,那么我可以说,只要是认识几个大字的人都能当圣人!《道德经》乃我华夏之国粹,其中包含的思想更是我中华自古以来的传统。人各有道,其实读了《道德经》八十多章其中的一章,就已经受益无穷了。

何必那么执着,非要全搞清楚呢?大道三千,吾只取一瓢。只要用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对这大千世界的感悟,去读这《道德经》,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道。

可惜……世间之人。明明知“道”,却还是不悟。

说到了,我也是一样……。

7.怎样读懂《论语》《道德经》这种古文

《论语》相对易理解,《易经》和《道德经》就难点了,想要了解祖国的古文化就必须先了解我国先贤们是怎么样去思考问题的,这点是相当重要的,也是现代人所缺少的,我们现代人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是沿用西方思维方式,也就是从局部的考究推导整体和内在的规律。

而我国古人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相互关连的。所以他们并不关心局部,而是从整体的研究来揭示世界规律和本源的。

理解这一点你就可以读《道德经》了。也不再觉得《易经》有什么神秘而不可知了。

.有一点千万要记住的是不要全搬白话文的意思,不过可以多参考点白话解释,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领悟。

特别是《道德经》这一类的。

用文言文把道德经介绍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