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级上册文言文考点突破注释(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

1.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

曹刿论战:《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作者旧传是左丘明所作。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全文有一个关键句“远谋”,与之相对的是什么?它们又是怎样进行对比性的描述的? 〖问题一〗:第一段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庄公怎么回答?从中看出什么? “肉食者鄙”之一 ——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 曹刿之“远谋”之一 ——那只不过是“小惠”“小信”(神灵——民众),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儒家思想——孟子“天时 地利 人和” 〖问题二〗:第二段中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肉食者鄙”之二——庄公的“将鼓”“将逐”——表现了庄公的什么?——作战中的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曹刿之“远谋”之二——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问题三〗:第三段分析战役取胜的原因中又看出些什么? “肉食者鄙”之三——“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完全不懂军事。 曹刿之“远谋”之三——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有“远谋”的军事家。

【总结】: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得到了鲜明的对比。

5、自由质疑理解难点,老师答疑问补充 6、从本文我们不妨“管窥蠡测”,看看《左传》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①史实记录的详略安排和剪裁。由文章表现重点决定——本文记叙的重点不是这次战役的进程,还是记录曹刿其人和他关于战争的论述。

这与一般记录战争的史书不同。 ②语言精练,所谓“史家笔法”。

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我们却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政治和军事上的无能——“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还可以举一例:如写晋楚之战中写晋军溃败的狼狈状,仅一句“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意思是:为争渡夺船逃命,先上船者用刀砍争攀船舷者的手,落入船中的手指竟然“可掬”! ③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

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 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小石潭记: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古代诗文,除最后一课是五言古诗外,其余四课是古代游记和名胜记,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

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

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

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考点,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考点,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考点

2.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注释

我的这个是人教版的,不知道你的是什么版本,不过将就用吧:(其实解释和通假字在你的课本或将要发的课本上有,可以不用看我写的,就当是归纳,但文言文的译文一定要掌握,那对背课文或者解释很重要,往往知道了译文,在看文言文,背起来很快,相信我没错的。

) 壹.译文 21.桃花源记——陶渊明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他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草遍地,鲜嫩美丽,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又继续往前划去,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就出现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好像隐隐约约有些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他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眼前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男女的穿着全都跟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孩子,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中人)看见了渔人,于是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

有人便把他邀请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过,便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又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十分感叹。其他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中做客,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招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后,告辞离去。村里人告诉他道:“(我们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到了武陵郡,拜见了太守,说了这些情况。太守就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居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位高尚的名士,听说这个消息,高兴的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22.短文两篇 (1)陋室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为名山了;水不一定要深,有蛟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谈笑、来往都是学识渊博的人,没有知识浅薄的人。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云亭。

孔子说:“(只要住的人品德高尚)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2)爱莲说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23.核舟记——魏学洢 明朝有个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将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都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他)曾经送给我一个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刻着)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船舱)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开启窗户观赏,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按着鲁直的背脊。

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他)卧倒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个船桨。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撑船的人。

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抚摸着炉子,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的声音似的。

船的底部稍。

文言文,上册,考点,注释

3.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

二十一桃花源记陶渊明 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古义 今义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妻子和儿女 男子的配偶 与世隔绝的地方 走投无路的境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要说 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 不充足,不满 注释:1选自《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2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3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一带。 4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5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8俨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1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2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13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4要:通“邀”。

15绝境:无人世隔绝的地方。 16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17具言:详细地说出。

18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19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20及郡下:到了郡城。

郡,指武陵郡。 21诣:到。

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2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作的标记。

23遂:终于 24南阳:郡名,治所在现在河南南阳。 25刘子骥:名嶙之,《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26规:计划 27未果:没有实现 28寻:随即,不久 29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二十二短文两篇 陋室铭 注解:1选自《全唐文》卷六〇八。

陋室,简陋的屋子。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古代传说,仙人多住在山上。 3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龙,古代传说中能行云作雨的一种神奇的动物。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惟:只。

吾:我,这里指住屋的的人自己。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5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6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7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6金经:指佛经。 7丝竹:琴瑟、萧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8案牍:官府的公文。

9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南阳,郡名。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

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西蜀,现在的四川。

子云,指杨雄,西汉文学家。 11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

12《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元公”是周敦颐死后的谥号。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的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15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16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17染:沾染(污秽) 18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19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0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21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22焉:助词。

23隐逸:这里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2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

25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6噫(yi):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27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28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9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陋室铭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爱莲说 重要词解析:名:出名 斯:这 惟:只有 馨:品德高尚 鸿儒:大学问家 白丁:没有学问的人 素:不加装饰 金经:佛经 蕃:多 独:只,惟独 盛:深 染:沾染 濯:洗涤 清涟: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妖艳 蔓:生长蔓 益:更加 植:立 亵:亲近而不端庄 焉:助词 二十三核舟记 注释:1选自张潮编的《虞初新志》,略有删节。魏学洢(yi)(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

2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3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4为:做。

这里指雕刻 5器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6木:树木 7罔。

4.文言文中重点词解释

而(虚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已。

【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顺承】登高而招(本句话中也可作修饰讲)

【表因果】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表假设】锲而舍之。

【表条件】然则何时而乐耶。 句中而可不译,也可译为才。

要区分的是表递进多译为而且,表顺承多译为就,接着,然后。

之(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君将衰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二三人称代词】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示代词,这】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动词 【到,往】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

(助词 【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隆中对》

【的】暂时想不起来,不过例句应该挺多。

【提宾得标志】句读之不知。 《师说》

【定语后置的标志】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乎?《屈原列传》

我是今年的高三毕业生,其他两个词暂时还没整理出来,多多包涵。另外,我们高三用的文言字典是云南人民出版社,史东编著的,个人觉得很好用,特里面很多例句都是课本上的,并且,是我们老师推荐的,可以试试。 在语文方面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一定全力相助!

八级上册文言文考点突破注释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