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兄子瞻文言文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

【小题1】A 【小题2】B【小题3】1、德高望重,百姓爱戴(侧面描写); 2、才华出众,志向远大; 3、依法治吏,刚正不阿。

4.一心为民 ,公而忘私(意思接近即可,答出具体事情酌情给分)【小题4】(1)、他刚刚生病时,写信嘱咐我说:等到我死了,把我安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铭文。 (属、即、铭,各1分,状语后置不做要求)(2)、等到成年,通晓经史,每天能写数千字的文章。

(比、冠、属、日,各1分)(3)、以为这个州所有有着奇特形态的山水,都被我游览过了。(凡、是、定语后置各1分)【小题1】试题分析: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

A.项将“吃饭”代入句中,“吃饭僧人”讲不通,所以错误。此句译为“相继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而“饭”应该是施饭的意思,布施饭食。

(替苏轼积阴德,得福报)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B项都是介词,跟、同,所以选择B;A.结构助词,的/代词,这些、这类; C.副词,这才/副词,竟然; D.介词,替/介词,因为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题。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对象,然后到文中找现成的词语,直接描写人物的句子、事件,别人的评价等间接描写的句子。

其中百姓的爱戴是属于侧面间接体现,才华出众,刚正不阿,一心为民都是直接通过事件体现。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第一句中“属”同“嘱”,译为“嘱咐”;“即”译为“如果”“铭”,名词做动词,写铭文。第二句中“比”译为“等到”,“冠”,译为“成年”,“属”,译为“写”,“日”,译为“每天”。

第三句中“凡”,译为“所有、大凡、凡是”,“是”,译为“这”、“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有异态的山水”。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诫兄子书文言文翻译,诫兄子严敦书文言文翻译,城兄子严文言文翻译

2.巢谷翻译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

绍圣年初,我(苏辙)因为获罪被罢免住在筠州,然后从筠州搬到雷州,再搬到循州。

我哥哥子瞻(苏轼)也从惠州搬到昌化,士大夫们都不敢和我们兄弟来往了,亲戚朋友也再没有联络了。只有巢谷在眉山扬言要徒步寻访我们兄弟俩。

听见的人都笑他痴狂。元符二年正月,他从梅州给我来信说:“我步行万里来见你,自己没有意料到还能保全性命,现在到梅州了,很快就能相见,虽死无恨了。

”我惊喜地说:“他不是现代的人,而是古人啊!”相见之后,握手相对而哭,然后说平生之事,说了一个多月也不觉厌倦。 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瘦而多病,已经不是当日的那个元修了。

他还要去海南见子瞻,我同情他年老多病,劝止他说:“你虽然一番好意,但是从这里到子瞻那里数千里,还要过海,不是老人能做到的。 ”他说:“我自认为还不会马上死,你别拦我。”

留不住他,再看看他包里,只有数十钱了。我虽然也很穷,还是凑了点钱给他作为路费。

船到了新会,有个南蛮奴隶偷了他的包逃跑,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着他到了新洲,很快就病死了。我听说后,痛哭失声,埋怨他不听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以前赵襄子被困于晋阳,智伯率领魏,韩军队用决堤放水的方法围困他。 城内水深到要把锅吊起来才可以生火,彼此交换孩子来煮了吃。

群臣都散慢了,只有高恭没有忘记礼数。后来赵襄子采用了张孟谈的计策解了三国的围困,论功行赏时,高恭排在首位。

张孟谈说:“晋阳之难,高恭没有一点功劳,为什么以他为先?”襄子说:“因为当时大臣们都散慢了,只有他没有忘记君臣之礼,所以我把他排在首位。 ”巢谷对朋友的义气,实在比得上高恭,只可惜他没碰上襄子,而只是遇到了存宝和我们兄弟。

我住在南方,和蛮夷住在这里,大概也要死在这里了。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我听说他有个儿子叫巢蒙,在泾原军中,所以只能为他立传,改天交给巢蒙。

好累啊,你怎么每次都出这么长的问题啊,555。

文言文,翻译,予兄子瞻

3.楮亭记 翻译

一、译文:金栗园后面,有一个二十多亩的莲池,水边有一个园子,楮树生长的茂盛。我想要在那建一个小亭子以乘凉,有的人劝我说:”楮树不是一种可做木材的树,最好把它砍伐了,种上松柏。“我回答说”:松柏长的很慢,很久才有阴凉,我怎能等得了。“

有的人又建议:”种桃树李树。“我回答:”桃树李树成阴,也需要等四五年,道人云游四海,像云一样游走,怎能滞留于一处呢。我需要的是现在可以用来乘凉的。楮树虽然不能作为木材,也不像商丘的树木,闻了之后让人狂醉三天而不能自己。也介于可作为木材和不可作为木材之间。用它做木材,那么不能用来作为顶梁柱。不把它作为木材,那么它的皮可以做纸,结的子可以用药,也可绘染,洗脸,用处还是很多的。以前苏轼作《宥老楮》诗,大概也是来源于此种说法。“

今年夏天,非常热,呆在前面的堂屋像火烧的一样,到了这个地方却清风送爽,凉快无比。而且楮树叶都有手掌那样大小,荫凉的地方很大,整个亭台都在树荫之下。种植了竹子作为亭子,亭子上盖着箬叶,那么阳光就遮住了,还可以避雨。太阳西下,茂密的树林隐藏着酷烈的阳光,树叶中的小鸟因为热在鸣叫着,低沉的气氛就像是深山老林一样。

这几天以来,在楮树下纳凉就像穿衣吃饭一样,不能有一天停息,非常合乎我的心意。自己思量种植别的树木,还是应当种植楮树,而且到了现在,楮树已经长得繁盛茂密,难道不只能感谢它的吗?那么就用最高的殊荣对待它,所以把它取名叫做“吾亭”(我的小亭子)。

二、原文:明朝 袁中道《珂雪斋近集 楮亭记》

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

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桃李。”予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之一处?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耳。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嗅之狂醒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绘,可以颒面,其用亦甚夥。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

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泠泠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一台[7]。植竹为亭,盖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山。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之哉?且将九锡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扩展资料

一、作品赏析

《珂雪斋集(全3册)》原为我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之一,初版于1989年,此次重版,分平、精装印出,内容版式保持不变。袁中道,字小修,是公安派“三袁”之幼弟。其诗歌主张反模仿,主性灵,早年诗歌以平易率直为主,大抵是冲口而出,故而浅近少含蕴,中年以后,诗风转向幽深奇崛。其散文总体成就高于诗,尤其是游记与书札,风格活泼,语言尖新。

该文选自《珂雪斋近集》。文章叙述了楮树的用处和楮亭的由来,并借题发挥,从楮树“界于材与不材之间”的特点,形象地阐发了《庄子·山木篇》所谓成材为患,不成材也为患,只得“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保全性命的观点,也隐隐表达了作者对人材的生存处境的思索。

二、作者简介

袁中道(1570年6月10日—1626年10月19日),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今属湖北省)人。“公安派”领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16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成年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

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创作以散文为佳,游记、日记、尺牍各有特色。

游记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记写得精粹,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其诗偶有关心民生疾苦之作,也写得较清新。但诗文思想较平泛,酬作应答、感时伤怀,艺术上创新不够。有《珂雪斋集》20卷,《游居杮录》(《袁小修日记》)20卷。

予兄子瞻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