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复蒋松如书 (清)姚鼐?爱)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复蒋松如书 (清)姚鼐? 爱
【答案】【小题1】A【小题2】B【小题3】D【小题4】A【小题5】(1)而且又因此了解了君子的内心,虚心善诱,乐于吸取他人的长处到了这种程度。
(4分)(2)利禄的道路一打开,那些研究这种学问的人,把它当作获取富贵的手段罢了。 (3分)(3)汉儒的言论,并不是没有超过宋儒而应当吸取的内容。
(3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舍:谦辞。舍侄,侄儿。
掌握较多的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试题分析:文中无“由侄儿给蒋松如寄信”,注意把选项与原文一一比对,排除错误选项。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小题5】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关键字(1)“虚怀善诱”译为虚心善诱,“善”译为长处, (2) “途”译为道路,“学者” 指研究学问的人,“以为”译为以之为,把…。作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注释: [1]闾(lǘ)里:乡里。 [2]聩(kuì):天生耳聋。
霿(mèng):晦,昏暗。[3]麒麟: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和凤凰一样,多作为吉祥的象征。
用来形容文章,则是指文辞优美有文采。[4]欣忭(biàn):欣喜愉悦。
忭,快乐。[5]识(zhì):通“志”,记。
行间:文字中间。 此句说自己见到蒋的大作后,回信表明看法。
[6]引绳:加以纠正。绳,纠正。
[7]高明:对人的尊称,意思是指对方的见识、学术比自己高明。[8]被:受,承当。
专辄:专擅,专断。辄,车箱两旁可凭依处,引申为倚恃妄作之意。
[9]手书:亲笔信。[10]衷:内心。
[11]草木臭(xiù)味:草和木是同类的东西,气味相同,故喻同类的人为草木臭味。《左传襄公八年》:“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
臭,气味。[12]曲:曲折深刻。
[13]古儒:此指汉代的经学家。拙滞:拘泥,笨拙。
[14]汉学:亦称“朴学”,指汉儒考据训诂之学。 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推崇汉儒的朴实学风,反对宋儒空谈义理。
到乾隆嘉庆年间,姚鼐、戴震等人更发展以汉儒的训诂方法,虽有成就,但也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脱离实际的学风,与桐城派的崇尚宋儒理学对立。[15]专己:自专,独断专行。
[16]因:所以。[17]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即当时科举考试所采用的文体。
[18]戴东原: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思想家、学者,对经学、语言学有重要贡献。
他以训诂探讨古书义理,有力的批评了程朱理学的唯心主义。[19]钱献之:钱坫,字献之,江苏嘉定人。
清代书画家、学者。姚鼐曾作《送钱献之序》,畅谈当时理学、汉学之争。
[20]木铎(duóo):木舌的铃,古代用于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用之。《论语八佾》:“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朱熹的《论语集注》认为这段话的意思是:你们何必担心丧失官职呢?天下黑暗已经很久了,上天将把孔子作为传播光明政治的喉舌。 [21]苏氏说:苏氏解释“木铎”一段,认为上天使孔子失位,周游四方,像木铎一样辛苦于道路。
[22]集注:即朱熹的《论语集注》。[23]盆成:人名,战国时人,仕齐而被杀。
[24]蓉庵:疑为蒋炳的号。蒋炳,字晓沧,阳湖(今江苏常州)人。
雍正举人,擢御史,为官三十余年,有政绩。 [25]颖州:府名,治所在今安徽阜阳。
此指蒋炳儿子蒋熊昌。熊昌曾任颖州知府,这里用官职称呼。
同年:乡试、会试同榜考取者称为同年。姚鼐与蒋熊昌同榜中进士。
[26]教言:教诲之言。对别人意见的尊称。
[27]愚陋:自我的谦称。[28]宥:原谅。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马公,名燧,字洵美,汝州? 爱
【答案】【小题1】C【小题2】B【小题3】(1)当时叛军兵力强盛,李忠臣每次(与叛军)作战都惨败,多次要抛弃部下逃生,马燧(就)用豪言壮志激励他,或者用(战胜叛军的)好梦哄他。
(“免”“绐”各1分,大意2分)(2)处于危险的环境中就(为国家)尽忠,全歼敌军,成功之后就谦退,保全性命,这又是将帅的英明睿智(之处)。 (“尽”“让”各1分,大意2分)【小题4】谏贾循诛逆;预见仆固怀恩叛国;劝安阳帅脱离叛军。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考查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等文言现象上设置考点,此题以考查实词的一词多义为主。
C.略:劫掠。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文言虚词和实词一样也大多是多个义项的,而意义不同是由于用法(即语法功能)不同造成的。
B.介词,引出行为服务的对象。 A.介词,凭借/连词,来。
C.副词,于是/介词,趁着。D.连词,表并列,又/副词,表时间,将要。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翻译能力。 文言翻译,除关注文言实词虚词所涉及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外,还要注意是否包含特殊句式,这些都是考点,有时也是得分点。
此题重要词句——北:败北。免:逃生。
绐:骗,哄骗。尽:全歼。
让:谦让。“将弃师以免者数”,“绐之吉梦”,倒装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传主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的形象(性格)是由人物的言行表现出来的,文言文人物传记多是记载传主的生平事迹,在记载事迹的同时偶有对传主的评价,所以我们逐个梳理传主事迹并注意文本中其他人物或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就能找到人物形象特征。
此题是围绕马燧的“明识远略”筛选传主事迹。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参考译文:马燧,字洵美,汝州郏城县人。
天宝末年,安禄山纠集幽州部队(造反),南下进攻(唐朝),任命光禄卿贾循为留后。 马燧给贾循上书,劝他诛杀叛将向润容等,贾循犹豫不决,最后反被安禄山所杀。
宝应年间,陈郑节度使李凉公李抱玉被调去镇守上党,李凉公向来知道马燧是个有才干的人,就向朝廷上表,保举他为赵城尉。当时朝廷军队已经打败了史朝议,收复河洛地区,回鹘可汗派大军参与了平叛战争,这时候就烧杀抢掠而回,因为有平叛大功而非常狂妄,难以压服。
李凉公想派遣使者去给回鹘送礼,(收服回鹘军队),众人都不敢去。马燧当时刚刚做官,事情紧急,也就不推辞闪躲,直接去到回鹘军队的营垒。
马燧向他们讲明要求,订立盟约,言辞有气势,道理很充分,(所有接受盟约的)回鹘人都给予优厚的待遇。回鹘首领于是授予马燧令旗,委托他办理一切事宜,并且说:“如果有违背法令的,请您主持查处,(杀了他们)。
”于是回鹘军队上下没有谁不害怕。河北元帅仆固怀恩,担任国家将相的重要职务,依仗父子的勇猛,又借助女婿回鹘登里可汗作为外援,打算要叛乱。
马燧暗地里觉察到这一点,请李抱玉早早防备。当初(安史之乱后期),安禄山手下的将领、范阳节度使李怀仙与相、卫、恒、定四个地方的统帅相继投降仆固怀恩,仆固怀恩私下里接纳他们作为党羽,奏请朝廷让他们继续担任原来的官职。
这时,仆固怀恩聚集军队占据汾州,派儿子仆固玚围攻太原,相、卫作为后方基地输送粮草,构成掎角之势。马燧到安阳,劝安阳帅(薛嵩)说:“仆固怀恩刻薄寡恩,努力追求私欲,他的儿子轻佻急躁又急功好胜,(仆固怀恩的)手下各有打算,您不采取行动,想等到帐下变乱的那一天么?”马燧深刻地陈说厉害关系,激烈直率、慷慨地劝说安阳帅让他明白当今时势。
(薛嵩)因此被马燧的言语和真诚感动,至于泪流满面,最终改变了志愿,(与仆固怀恩划清界限),于是联络李怀仙等三人,投降朝廷。回鹘从中原撤军北归之后,仆固怀恩与他的儿子仆固玚先后被杀。
马燧见识高明,眼光远大,都如同这样。大历十年夏五月,汴宋兵马使李灵耀在濮阳起兵叛唐,不久占据浚县郊野。
朝廷最初想努力平息叛乱,特地违背国家一般原则,(没有派兵剿杀李灵耀),于是授予他节度留后的官职,(但)李灵耀又联合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的军队劫掠东郡,不过没有得逞。六月,朝廷下诏让马燧与淮西节度使李忠臣夹击李灵耀。
当时叛军兵力逐渐强盛,李忠臣每次(与叛军)作战都惨败,多次要抛弃部下逃生,马燧(就)用豪言壮志激励他,或者用(战胜叛军的)好梦哄他。 李忠臣又惭愧又气愤,于是又率领军队回来与叛军作战。
最初,李忠臣驻军汴南,马燧驻军汴北,每次与叛军交战,没有不胜利的,先在荥泽打败叛军,又在西梁固打败叛军。这时候李灵耀把他军队里最勇猛剽悍的八千人编成一支队伍,号称“饿狼营”,率领所有的精锐部队来抵挡唐军。
马燧率领部下与李灵耀作战,最终胜利,进入大梁外城。第二天,李灵耀的余党率领城里的八千人向马燧投降。
3.文言文常用实词"发,鼓,间,名,穷
1。
发 ①发出:大声发于水上(石) ②出发、派遣:主人忘归客不发(琵) ③打开: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 ④显露:雄姿英发(念)目笑之而未发也发头发:早生华发(念)无毫发爽(促)2。 鼓 ①击鼓。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孟》齐人三鼓《曹刿论战》)②振动。(微风鼓浪《石》)③鼓(乐器)。
瞽奏鼓(《书·胤征》)④弹奏。(赵王鼓瑟《廉》今王鼓乐于此《孟》)⑤古代夜间计时。
(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3。间读(jiān)①中间 ②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 (茅) 读(jiàn)①间隔、间或:间以诗记所遭 (指)②离间:谗人间之 (屈) ③小路:道芷阳间行 (鸿) 4。
名①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②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③名字(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5。穷①穷尽,动词(穷山之高而止/穷回溪/欲穷其林) ②尽头,名词(而不知其所穷) ③穷尽,形容词(乐亦无穷) ④深(穷冬烈风)⑤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6。
胜①取胜,胜出、超过(此时无声胜有声) ②优美、美好(予观夫巴陵胜状)③忍受,能承受(高处不胜寒/驴不胜怒) ④尽(跨州连郡者不胜数) 7。 使①派(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②出使(使于秦) ③使者(使子为使)8。
书①书写。(乃丹书帛曰《陈涉世家》) ②文字,字条。
(得鱼腹中书) ③书信。(一男附书至《石壕吏》) ④文件。
(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9。属 读音一:shǔ①类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类) 《曹刿论战》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过秦论》②等,辈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③隶属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琵琶行》④系、是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⑤掌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掌管) 《扁鹊见蔡桓公》读音二:zhǔ①连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三峡》②跟随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史记 项羽本纪》③连缀,撰写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缀,撰写) 《张衡传》④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岳阳楼记》⑤委托,交付以兵属蒙恬。
《史记·李斯列传》⑥表巧合。适逢,刚巧,恰好。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山中》⑦适才,刚刚。
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史记·留侯世家》10。 通①通过(初极狭,才通人) ②通晓、掌握(未能通习吏事) ③顺利、顺畅(政通人和) ④整个(通计一舟) ⑤通报、传达(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⑥贯通(中通外直) 11。
恶①怎么(恶能无纪) ②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12。谢①请问(使君谢罗敷)②道歉(长跪而谢之)③致意(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
4.文言文掩耳盗铃重点词语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4)负:用背驮东西。(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8)恶(e):害怕。
掩耳盗铃先秦:吕不韦 撰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5.解铃还需系铃人的文言文,字词解释,和朗读停顿
解铃还须系铃人
jiě líng hái xū jì líng rén 解 铃 还 须 系 铃 人
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由谁去解决。
宋·惠洪《林间集》卷下载:法灯泰钦禅师少解悟,然未为人知,独法眼禅师深奇之。一日法眼问大众曰:“虎项下金铃,何人解得?”众无以对。泰钦适至,法眼举前语问之,泰钦曰:“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 成语“解铃还须系铃人”出自南京清凉山 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古城,与很多历史典故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还有很多典故的发生地就在南京。近日记者采访得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解铃还须系铃人”就出自南京清凉山上的清凉寺。 这句成语源自一个叫法灯的和尚。据明代瞿汝稷所编佛家禅宗语录《指月录·卷二十三》记载:南唐时金陵清凉寺(既今清凉山公园清凉寺)有一位泰钦法灯禅师,他性格豪放,平时不太拘守佛门戒规,寺内一般和尚都瞧不起他,唯独主持法眼禅师对他颇器重。有一次,法眼在讲经说法时询问寺内众和尚:“谁能够把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铃解下来?”大家再三思考,都回答不出来。这时法灯刚巧走过来,法眼又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法灯不假思索地答道:“只有那个把金铃系到老虎脖子上面去的人,才能够把金铃解下来。”法眼听后,认为法灯颇能领悟佛教教义,便当众赞扬了他。 后来这句话就被以解铃还需系铃人的成语流传下来。到了清朝,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还以“心痛还得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加以引用。这个成语现在比喻谁惹出来的事情,仍然由谁去解决。 这件事之后法灯深得法眼禅师的赏识,后来在法眼禅师座下作维那(寺庙中统摄僧众统管禅堂的主要负责人),协助法眼开创了佛教五宗中著名的法眼宗。 法灯禅师不仅是一位得道高僧,在文学方面还有很深的造诣。他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古镜歌》三首,其中在第三首中写到: 时人不识古镜。尽道本来清净。只看清净是假、照得形容不正。或圆或短或长、若有纤豪俱病。劝君不如打破、镜去瑕消可莹。由此不难看出法灯在佛学和文学方面的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