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孟轲母文言文翻译及答案(孟轲之母的文言文翻译)
1.孟轲之母的文言文翻译
区别于孟子的母亲,是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人物。
孟轲是战国时齐国人。孟轲幼年丧父,母亲带着他艰难度日。
他家原住在离墓地不远的地方,贪玩的小孟轲成天和小伙伴们到墓地效仿那些挖坑、抬棺、送葬的动作,母亲多次告诫但总不见效果,于是孟母决定搬家。 这次搬到了集市附近,这里过往的商人很多,讨价还价、高声叫卖不绝于耳,加上邻居是一个屠夫,好奇的小孟轲就根样学,母亲觉得也不是孩子成才的好环境,于是,决定再次搬家。
从上次搬家中孟母得到了一个启示,孩子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就会不自学的习惯什么环境,接近什么人多了就会学什么人。于是她决定搬到学堂附近。
小孟轲到了这里渐渐的跟着读起书来。 刚开始觉得新鲜,不久,又贪玩起来,学习不大用功,这经常迟早退。
母亲觉得要把孩子培养成才,不但要有一个好的外部环境,还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刻苦好学的精神。有一次,还没到放学时间,孟轲就早早溜回来了。
正在织布的孟母立即停住布机,厉声问道:“怎么这么早就下学了?”孟轲看到母亲严肃的表情,慌了手脚,便吞吞吐吐地答:“我.老是坐在课堂里,怪闷的,想回来玩一会儿。”说罢,放下书包就往外跑。
母亲叫住了他,给他讲学习要用功的道理。但年少的孟轲对道理不感兴趣,听着听着,转身又去玩了。
这下孟母可真是又气又急,顺手拿起一把刀,把织布机上的线全砍断了,这个把孟轲吓愣了,赶紧磕头求饶.这时母亲告诉他,你现的学习不就象织布机上的线吗,没有织好就半途而废了,君子好学才可立身扬名,孟轲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苦心,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载入了三字经,一直广为流传。
2.孟母三迁文言文翻译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3.《史记•穰侯列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秦武王卒,无子,立其弟为昭王。
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
诛季君之乱①,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 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
昭王七年,魏冉相秦。昭王十四年,魏冉举白起,使代向寿②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虏魏将公孙喜。
明年,又取楚之宛、叶。魏冉谢病免相,以客卿寿烛为相。
其明年,烛免,复相冉,乃封魏冉于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
昭王三十四年,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阳复攻赵、韩、魏,破芒卯③于华阳下,取魏之卷、蔡阳、长社,赵氏观津。且与赵观津,益赵以兵,伐齐。
齐襄王惧,使苏代为齐阴遗穰侯书,曰:“臣闻往来者言曰‘秦将益赵甲四万以伐齐’。夫三晋④之相与也,秦之深雠也。
今破齐以肥赵,不利于秦。……臣故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伐齐矣。”
于是穰侯不行,引兵而归。 昭王三十六年,穰侯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
于是魏人范睢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⑤秦昭王。 昭王于是用范睢。
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于诸侯,富于王室。于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
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余。穰侯卒于陶,而因葬焉。
秦复收陶为郡。 太史公曰:穰侯,昭王亲舅也。
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 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于羁旅之臣乎!(选自《史记•穰侯列传》,有删改)注:①季君之乱:指秦昭王二年(前305),公子壮与大臣、公子等谋反。
季君,即公子壮,在争夺君位中为大臣及武王后等拥立,称号为“季君”。 ②向寿:时为秦将,亲韩。
③芒卯:魏将。④三晋:指赵、韩、魏三国。
⑤奸说:请求进说;奸,通“干”,求。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冉举白起 举:举荐B.今破齐以肥赵 肥:壮大C.以广其陶邑 广:扩大D.就封邑。
就:靠近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穰侯魏冉功劳的一组是( )①破芒卯于华阳下 ②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虏魏将公孙喜③穰侯不行,引兵而归 ④越三晋以攻齐⑤秦东益地,弱诸侯 ⑥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余A.①②⑤ B.①②④C.③④⑥ D.③⑤⑥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即位之后任命魏冉为将军,保卫了咸阳,平定了季君的叛乱,全部诛灭了那些图谋不轨的昭王的兄弟们,因此,魏冉的声威一时震动秦国。 B.因为昭王年少,宣太后亲自治理国家,并且任命魏冉处理具体政务,魏冉举荐了白起,白起立下了一些显赫的战功。
C.秦昭王三十六年,穰侯攻打齐国,夺取刚、寿两城,进一步扩大了自己在陶邑的封地,但却被魏国人范雎趁机诋毁,穰侯的丞相职位被免。 D.穰侯“擅权于诸侯”,“富于王室”,对秦王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而,他的垮台具有必然性,太史公立传既着眼于他的功绩,又有意揭示其“身折势夺而以忧死”的原因。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臣故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伐齐矣。译文:(2)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于羁旅之臣乎! 译文:。
4.《雏孟轲母》的内容是什么
《邹孟轲母(节选) 》 及译文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
(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译文
(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处)集市的近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就)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到:“(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长久)把家安在了这里。 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的学问),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
(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5.语文《邹孟轲母》文言文
注释:(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 乃去,舍市傍(就,于是) (2) 及孟子长(等到) 译文 邹孟轲的母亲,被称为孟母,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就定居在那里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6.文言文《孟轲之母》的问题及答案
孟轲的母亲,他的房舍靠近墓地,孟子小时候就学着墓地葬埋之事而玩耍.孟母说:“这里不利于孩子成长,不是我们应该居住的地方.”于是搬走离去了.新家的房舍坐落在市场旁边,孟子就学着市场上叫卖之事而玩耍.孟母又说:“这里也不利于孩子成长,不是我们应该居住的地方.”于是又搬走了.这次将家安在学馆的边上.孟子玩耍时学的是设置祭祀、拱手行礼、上进求学、恭敬谦让等方面的为学做人之道.孟母说:“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居住的地方呢.”于是长久地住下来.
孟子小时候问母亲,“东边那家杀猪干什么?”孟母回答说:“要给你吃.”说完后又后悔了,心中暗想:“我听说古代有从怀胎时就教育孩子的,今天恰好孩子懂事了而欺骗他,这是教他不守信用啊!”于是马上到杀猪那家买猪肉给孩子做着吃.等到孟子长大求学,成为著名的大学者.
“其舍近墓”中的“其”和“近”是什么意思
其:她的,或:他们的.近:靠近,临近.
“孟子之少也”中的“少”是什么意思:小,年龄小.
“遂居之”中的“遂”是什么意思:于是,就.
“卒成大儒之名”中的“卒”和“之”是什么意思
卒:最终.之:的.
问题补充:与这则故事相应的成语是什么:孟母三迁.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巨大,要选择合适的环境来避免受到不良的影响.
文中的六艺具体指哪几种经书:《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文言文中的“六艺”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六种经书,即如上述;另一个是指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