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迟敬德文言文(《郑攸弃儿保侄》译文)
1.《郑攸弃儿保侄》译文
邓攸,晋人也。有弟早亡,惟有一儿,曰遗民。时值动乱,胡人入侵京师,掠牛马。邓攸挈妻子亡。食尽,贼又迫,谓妻曰:“吾弟早亡,但有遗民,今担两儿,尽死。莫若弃己儿,怀遗民走。”妻涕如雨。攸慰之曰:“毋哭,吾辈尚壮,日后当有儿。”妻从之。
邓攸是晋朝人。邓攸的弟弟很早便过世了,留有一个小孩,叫遗民。正值社会动乱,北方的胡人入侵首都,抢夺牲口。邓攸带着妻子孩子逃亡他乡。食物吃光了,胡人追的紧。邓攸对妻子说:“我的弟弟死得早,只留下了遗民一个孩子。如果我们带着两个小孩子逃命,都会死。不如我们撇下我们的孩子,带着遗民逃走吧。”妻子听后泪如雨下。邓攸安慰她说:“不要哭了,我们还年轻,日后还会有孩子的。”妻子最后同意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甘霖亭记 韩日缵甘霖亭者,为前太守
试题答案:小题1:(3分)B小题2:(3分)D小题3:(3分)C小题4:(3分)D小题5:(7分)①(3分)所有种田人欢喜仰望,各种农作物欣欣向荣,人们全都高兴地说太守感动了上天而对老百姓有恩德。
②(4分)我们登上这个亭子,就好像看到荆公又回来了,希望得到你的题记用来刻在石碑上。小题6:(3分)①荆公求雨得雨,百姓欢欣感激,平越守作歌,士绅唱和。
②荆公要调任,百姓向朝廷请求留任。③荆公离开之日,百姓齐聚挥泪送别。
④荆公走后,百姓建造甘霖亭纪念。(答出1点得1分,2点得3分)。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 爱问
【答案】【小题1】B【小题2】C【小题3】D【小题4】(1)学田用来供给祭祀典礼、培养人才,怎么可以卖呢?(2)皇帝认为他诋毁大臣,失去人臣礼仪,命令侍卫掌嘴。
(3)我的意思是你们难道是真正谋反的人吗,只是因为贪官污吏暴政而导致的。【答案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劳:慰劳,犒劳。【小题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C组两个“之”都译做“的”,结构助词。A组两个“以”前者是“用,把”,表凭借,作介词;后者表承接,是连词。
B组两个“且”前者表递进,并且,是连词;后者译做“将”,是副词。D组两个“其”前者表反问,难道,作副词;后者是“你们”的意思,作代词。
注意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句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的虚词能否翻译成同一个意思,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对教材基本篇目中的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识记准确。
【小题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A组第一句为世祖的行为,张冠李戴;第二句表现彻里“奋不顾身”。
B组第一句表现彻里“爱护百姓”,第二句表现彻里“耿直”。 C组第一句表现彻里“忧国忧民”;第二句表现彻里“勤于政事”。
D组第一句表现彻里“爱护百姓”;第二句表现彻里“廉洁无私”,符合题意。【小题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采分点:①所以,用来……的,1分;②安,怎么,1分;③鬻,卖,1分;④大意1分。 (2)①礼体,礼节规矩,1分;②左右,侍从,身边的人,1分;③批其颊,打他的脸颊,1分;④大意1分。
(3)①意,猜想,料想,1分;②良,确实,实在,1分;③污暴,卑污暴虐,1分;④大意1分。【参考译文】彻里是燕只吉台氏人。
曾祖父太赤,任马步军都元帅,跟随太祖平定中原,因功封给他徐邳二州,所以在徐定居。彻里幼年丧父,母亲蒲察氏教她读书。
至元十八年,元世祖召见了他,他对答周详文雅,世祖非常喜欢他。他跟随世祖征讨东北边疆后返回,趁机进言大军所经过的地方,百姓承受不起烦扰,饥寒交迫将要死亡,应当予以赈济供给。
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赐给边疆百姓粮食、布匹、牛马,依靠这些存活下来的人很多。至元二十三年,他奉命出使江南。
这时行省正急于整理财政,卖掉所在地区的学田,用所得的钱充实府库。彻里说:“学田(收益)是用来供给祭祀仪式、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呢?”立即制止了这种做法。
回到朝廷把这件事情上报皇帝,皇帝很高兴地接纳了他的意见。至元二十四年,桑哥担任丞相,推荐任用他的党羽,查核全国的赋税,百姓忍受不了这样的痛苦,自杀以及死在牢里的人用百来计算,朝廷和地方都人心浮动。
朝臣们有所顾忌,都不敢讲话。 彻里于是在皇帝面前,详细地陈述桑哥奸诈贪婪误国害民的情况,言语十分激烈。
皇帝十分生气,(世祖)说他诽谤诋毁大臣,丧失了礼节规矩,命令身边的人打他的脸颊。彻里争辩更加激烈,并且说:“我和桑哥没有仇,之所以极力列举他的罪行而不顾全自身,正是为国家打算啊。
如果怕惹皇帝生气而不敢讲话,那么奸臣怎么能够除掉,百姓受到的伤害从何停止!并且使陛下蒙受拒绝劝谏的名声,我私底下害怕这个啊。”于是皇帝完全醒悟,就命令他率领三百羽林军前去抄桑哥的家,搜得的珍宝多达宫内收藏的一半。
桑哥不久被诛杀,各类被冤枉逮捕的人才得到释放。 彻里又遵照圣旨前往江南,抄没桑哥的亲家江浙行省大臣乌马儿和湖广行省大臣要束木等人的家,将他们全都在闹市处以死刑,天下人心大快。
彻里在执行这项命令的来回过程中,总共四次经过徐州,都是过家门而不入。他晋升为御史中丞,不久升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
汀、漳等地的大盗欧狗长期不能平定,于是彻里引兵征讨他,号令森严,所经过的地方秋毫无犯。遇到前来投降的人,就用酒和食物来犒劳他们并且劝慰释放他们回去,说:“我猜想你们怎么会是造反的人呢?确实是因为官吏的卑污暴虐造成的。
现在既然来归顺,就成了平民百姓,我怎么忍心治你们的罪?你们返回家乡耕田采桑,安居在你们的田园里,不要害怕。 ”其他山寨的人听说这件事后,全部投降了。
不久,欧狗被他的党羽绑送到军营,被斩首示众,随从的人一个也不杀,汀、漳地区平定了。大德九年,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七岁。
他去世的那一天,家产还不到二百缗钱,人们都叹服他的廉洁。
4.这些古文是什么意思
1.没有父亲,我依靠谁?没有母亲,我仰赖谁? 怙和恃都是依靠的意思 3.作品内容 年代:先秦作者:诗经作品:蓼莪内容: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榖,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作品注释 人民苦于兵役不得终养父母。
蓼(音陆):长大貌。莪(音俄):莪蒿。
蔚(音卫):牡蒿。花如胡麻花,紫赤;实象角,锐而长。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瓶小而尽,罍大而盈。言罍耻者,刺王不使贫富均。
怙(音护):依靠。 昊天罔极:指父母之恩如天,大而无穷。
烈烈:艰阻貌。发发(音拨):疾貌。
榖:养。律律:同烈烈。
弗弗:风声。卒:终。
指终养父母。 【赏析】 这一首是儿子悼念父母的诗。
诗人痛惜父母辛辛苦苦遗养育了他,而他却不能报恩德于万一。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这是我国人民的美德之一,直至今日,仍然是一项必须提倡的公德,人人都应尽这个责任。
这首诗前两章用比,表现“父母劬劳”;后两章用兴,象征自己遭遇不幸,首尾遥遥相对。中间两章一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一写父母对儿子的深爱。
全诗情真意切,表现了作者对父母的深厚感情。 译文: 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不是莪蒿,是青蒿。
可怜的父母亲啊!为了生养我受尽劳苦。 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不是莪蒿,是牡菣,可怜的父母亲啊!为了生养我积劳成疾。
小瓶的酒倒光了,是大酒坛的耻辱。孤苦伶仃的人活著,还不如早些死去的好。
没了父亲,我依靠谁?没了母亲,我仰赖谁?出门在外,心怀忧伤;踏进家门,魂不守舍。 父母双亲啊!您生养了我,抚慰我、养育我、拉拔我、庇护我,不厌其烦地照顾我,无时无刻怀抱著我。
想要报答您的恩德,而您的恩德就像天一样的浩瀚无边! 南山高耸耸,暴风阵阵起,人们没有不过好日子的,为何只有我遭受不幸!南山高巍巍,暴风呼呼吹。人们没有不幸福的,为何只有我不得终养父母! 《诗经·蓼莪》写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很细腻地传达了父母对孩子的痴情眷恋。
因此,身为子女,如何行孝,是我们每个人不可不知的。 诗经·小雅——《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榖,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注释】:人民苦于兵役不得终养父母。
蓼(音陆):长大貌。 莪(音俄):莪蒿。
蔚(音卫):牡蒿。 花如胡麻花,紫赤;实象角,锐而长。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瓶小而尽,罍大而盈。言罍耻者,刺王不使贫富均。
怙(音护):依靠。 昊天罔极:指父母之恩如天,大而无穷。
烈烈:艰阻貌。 发发(音拨):疾貌。
榖:养。 律律:同烈烈。
弗弗:风声。 卒:终。
指终养父母。 【赏析】: 《蓼莪》悼念父母恩德,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沉痛悲怆,凄恻动人,清人方玉润称为“千古孝思绝作”(《诗经原始》卷十一)。
诗以丛丛莪蒿摇曳兴起心中苦涩的悲悼之情, 或正是悼念之情景,其中连用“生”、“鞠”、“拊”、“蓄”、“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直颂父母恩德。充分表达“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的孝子之思,而一旦失去,“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的失落油然而生,终于发生“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的悲天怆地呼号。
末两章又是景象描绘,南山高大,正示父母的恩德,飘风的吹拂,又写孝子的悲苦,情与景交融,虚与实相衬,充分表达了诗人一片至真至性的情咸,却又给人无比想象的空间。
5.诗经.小雅.蓼莪这首诗的翻译是啥啊
小雅·蓼莪
作品出处《诗经》作 者无名氏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白话译文
看那莪蒿长得高,却非莪蒿是散蒿。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太辛劳!看那莪蒿相依偎,却非莪蒿只是蔚。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太劳累!
汲水瓶儿空了底,装水坛子真羞耻。孤独活着没意思,不如早点就去死。没有亲爹何所靠?没有亲妈何所恃?出门行走心含悲,入门茫然不知止。
爹爹呀你生下我,妈妈呀你喂养我。你们护我疼爱我,养我长大培育我,想我不愿离开我,出入家门怀抱我。想报爹妈大恩德,老天降祸难预测!
南山高峻难逾越,飙风凄厉令人怯。大家没有不幸事,独我为何遭此劫?南山高峻难迈过,飙风凄厉人哆嗦。大家没有不幸事,不能终养独是我!
扩展资料
全诗六节,赋比兴交替使用,手法灵活,情感真挚,堪称经典。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二节为第一部分,作者感恩父母养育之德,暗示自己不成才,不是好儿子,没能孝顺父母;
第三、四节为第二部分,写父母失去孩子和孩子失去父母的痛苦与哀伤。第五、六节为第三部分,详细叙述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小雅·蓼莪》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全诗六章,首尾四章每章四句,中间二章每章八句。此诗前两章以“蓼蓼者莪”起兴,诗人自恨不如抱娘蒿,而是散生的蒿、蔚,由此而联想到父母的劬劳、劳瘁,就把一个孝子不能行“孝”的悲痛之情呈现出来;
第三章用“瓶之罄矣,维罍之耻”开头,讲述自己不得终养父母的原因,将自己不能终养父母的悲恨绝望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第四章诗人悲诉父母养育恩泽难报,连下九个‘‘我”字,体念至深,无限哀痛,有血有泪;
后两章承第四章末二句,以南山、飙风起兴,创造了肃杀悲凉的气氛,抒写遭遇不幸的悲怆伤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雅·蓼莪
6.谁帮我翻译下文言文
有位美丽的女子啊,我见了她的容貌,就此难以忘怀,
一日不见她,心中牵念得像是要发狂一般。
我就像那在空中回旋高飞的凤鸟,在天下各处寻觅著凰鸟,
可惜那美人啊,不在东墙邻近。
我以琴声替代心中情语,姑且描写我内心的情意,
希望我的德行可以与你相配,携手同在一起。
何时能允诺婚事,慰藉我往返徘徊,不知如何是好的心情?
无法与你比翼偕飞,百年好合,这样的伤情结果,
令我沦陷於情愁而欲丧亡,令我沦陷於情愁而欲丧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