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方法(高考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及其意义)

1.高考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及其意义

/f?kz=81244699 你可以去这里看看,由于内容超过一万字,没法打上来……………… 虚词: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 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何 ⑴什么。例: 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

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

例: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

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 ②今日之事何如? 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何消」哪用得着。

例: 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

怎样。例: 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例: 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

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何意」 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

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

例: 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例: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曾」有什么益处。例: 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何其」多么。

例: 何其衰也! 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③若毒之乎? ④君将哀而生之乎? ⑤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 ①孰为汝多知乎!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 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

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④忽乎吾将行兮。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例: ①日食饮得无衰乎?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⑸同“于”。例: 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③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比。)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

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乎:引进动作的对象。)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 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无以,则王乎?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 于是乎书 乃 ⑴于是,就。

例: 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②乃入见 ⑵才,这才。

例: 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乃:然后才。)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⑶却。

例: 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③今君乃亡赵走燕。

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⑷是,就是,原来是。

例: ①视之,乃庞德也。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文言文实词积累,高中文言文实词归纳整理

2.怎样理解文言实词

文言文阅读的难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文用单音词表达,现代汉语则用双音词表达。双音词是在文言文单音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可用组词的办法来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

组成双音词后,再根据文意来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 如,2011年浙江卷中“贞观初,第明经”,句中的“第”,可以组成“第一”、“府第”、“门第”、“等第”、“及第”等词语。

“第一”表示序数,显然不对。“府第”、“门第”都表示房屋住宅的意思,用在这里也不对。

“等第”就是等级,也不能用在这里。“及第”是什么意思呢?有句话叫“状元及第”,就是考中了状元的意思。

所以,“第”就是“考取”、“考中”的意思了。多做组词练习,不仅能积累大量词语,更能准确理解文言实词,促进古文学习。

汉语中的同义词或近义词特别多。词中两字可以互相释义,训诂学称之为“互训”。

如,“追逐”,《说文解字》:“追,逐也。”“逐,追也。”

类似还有很多,略举几例:“珍,宝也。”“宝,珍也。”

“玩,弄也。”“弄,玩也。”

“召,呼也。”“呼,召也。”

“呻,吟也。”“吟,呻也。”

“奉,承也。”“承,奉也。”

“帅,将也。”“将,帅也。”

“杀,戮也。”“戮,杀也。”

“更,改也。”“改,更也。”

“敕,诫也。”“诫,敕也。”

“制,裁衣也。”“裁,制衣也。”

“伪,诈也。”“诈,伪也。”

2011年浙江卷中“文瓘以疑请,绩曰:‘子无为嫌。’”这里的“嫌”就是“疑”,“嫌”“疑”互训。

试卷把“嫌”解释为“疑忌”是对的。 成语是从古汉语直接保留下来的表达方式。

通过成语也能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如。

“理屈词穷”的“屈”为“理亏”之意。2010年浙江卷(胡叟)“与成人交论,尠有屈焉。”

的“屈”就是理亏。少年胡叟与成年人辩论,一点都不会理亏,突出了他聪敏过人。

如果解释为“屈辱”,就不对了。又如,“引以为鉴”的“鉴”为“教训”之意。

2011年浙江卷“隋监未远,不可不察。”中的“监”,通“鉴”,就是教训的意思。

张文瓘用隋朝灭亡的教训来劝谏皇上要安抚百姓,深得唐高宗的嘉许。 句子结构规则往往固定,因而,分析句子结构也是确定文言实词含义的好方法。

如,2011年浙江卷“第明经”,是动宾结构,“第”只能理解为动词“考取”,否则就是错的。“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一句是因果关系。

当时,因为(张文瓘)执法公平讲恕道,所以,“方戴胄”。是张文瓘“仿效”戴胄吗?显然不是。

否则,因果关系就要颠倒过来,就要理解为“张文瓘因为仿效戴胄,所以执法公平讲恕道。”这并非原句的意思。

原句是表达人们对张文瓘的评价和称赞,人们把他比作戴胄。“方”,作“比方”、“比拟”讲。

文言句子还有对偶和骈句。如,2011年浙江卷“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逸”,指百姓生活安逸;“劳”,指百姓生活劳苦。

骈句具有结构相同的特点,相同位置文字,其意义也大致相同,这对我们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很有帮助。如2010年浙江卷“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就是骈句。

“善”与“工”的意思相同。“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也是骈句,又如2007年浙江卷“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据此,“畏”就不是担忧、畏惧,而是佩服、敬服的意思。

“后生可畏”的“畏”就是这个意思。“苦其多”和“畏其敏”都是动宾关系,“苦”也不是痛苦、艰苦、劳苦,而是勤劳,并且活用为意动,认为勤劳。

王定国写了很多诗寄给苏轼,苏轼就认为他很勤劳,佩服他的聪慧,也敬服他诗歌写得很好。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词语的意义以及感情色彩都会发生变化,这就产生了古今异义。

如,“浑浑噩噩”,古时“浑浑”为“浑厚”,“噩噩”为“严肃”,形容人浑厚严正,是褒义。现在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

“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现在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为褒义。

“恨”,古时为遗憾,不满,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古时表示“仇恨、怀恨”的“怨”,现在则变为埋怨、责备了。

古今异义的情形比较复杂。我们不能想当然地以现在的意义来代替古时的含义。

否则,就无法理解。如,2011年浙江卷“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

句中的“狱”是监狱吗?“怨”是埋怨吗?我们不妨用代入法,看看能否讲得通。其实,“狱”在古时为“案件”。

现代汉语还保留着“断案”的说法,“断”就是“审判”的意思,现代常用词也有“判断”一词。“怨”也不是埋怨,而是仇恨、怀恨。

这才更能说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被判有罪的人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服罪。

文言实词,自然避不开通假字。通假字其实就是古人的笔误。

只是后人沿袭前人的笔误,通假字也就代代相传了。这有两种情形,一是以同音字代替本字,二是以形似字代替本字。

广义上的通假字,也包括古今字和异体字。 怎样判别通假字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判别。

如201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卷中“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一句,是韦祖思挽留胡叟的话。其中的“反”,通“返”,是“返。

实词,文言文,理解,高中

3.高中200个文言实词用法

高考考点—120个文言实词集锦 1、爱 吴广素爱人(爱护,加惠)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喜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欢)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爱护) 而臣衰,窃爱怜之《触》(怜爱)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吝啬)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通“薆”,隐蔽) 2、安 君者,知人安民(安抚)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安享,感到舒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安稳,安定) 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怎么,哪里)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使……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3、被 泽被后世(施及,加于……之上,引申为蒙受) 被火之后,无处安身(遭受) 文天祥被执于五坡岭(介词,表被动) 被发行吟泽畔《屈》(通“披”)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通“披”,穿) 凝霜被野草(覆盖) 操吴戈兮被犀甲(穿) 4、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加倍) 倍以结之,则民不倍(背叛背弃) 愿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鸿》(违背) 5、本 本在冀州之南《愚》(副词,本来) 墨之道,兼爱为本(根本,基础)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量词,册) 6、鄙 齐孝公伐我北鄙(边境)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平庸,卑微)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自谦,代词) 蜀之鄙有二僧《为》(边境) 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地位低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边境) 越国以鄙远《烛》(以……为边境) 7、兵 可汗大点兵(军队) 兵刃既接《寡》(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军队) 勒兵,下令军中《信》(军队) 8、病 君之病在肠胃(疾病)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患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困苦不堪) 9、察 徐而察之《石》(细看,观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明察,了解) 微察公子《信》(观察) 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屈》(洁白的样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考察,举荐) 10、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朝廷)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期年不听朝(朝政)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早晨) 能谤讥于市朝《邹》(朝廷)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朝见) 11、曾 曾益其所不能《愚》(通“增”增加) 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 曾不若孀妻弱子《愚》(竟然,简直)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竟然,简直)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竟然,简直)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竟然) 12、乘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乘坐) 可以乘虚直抵其城(趁机)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卫风 氓》(登上) 13、诚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假如,果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啜泣而就也《祭》(假如,果真)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也《祭》(确实)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假如,果真) 可谓智力孤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确实)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祭》(真诚的心意) 14、除 洒扫庭除(台阶)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修治,整理)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承蒙国恩,除臣冼马《陈》(任命官职) 15、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告别,辞别)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告别,辞别)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道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言辞,文辞)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托辞,说辞)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告别)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托词,辩解之辞) 归去来兮辞(古代一种文体) 16、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跟随)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 顺从,跟随)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听从) 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介词,由)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通“纵”缔结盟约)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通“纵”缔结盟约)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介词,由)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使……跟从) 17、殆 骊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大概,恐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几乎,近乎)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 秋水》(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报》(大概,恐怕) 农者殆则土地荒(通“怠”,懈怠) 18、当 当窗理云鬓(对着,向着)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抵御)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抵御)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两者相抵)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过》(方,值。

4.高一文言文实词解释

1、贰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数字二

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副职

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 不专一

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 背叛

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再、重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从属二主。

2、许

“许之。”“许君焦、暇……”《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答应,听从。

“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 赞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 约数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处所

3、微

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史记·曹相国世家》 卑贱

桓公微服行于民间 《韩非子·外储说》 藏匿,隐藏

4、焉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借宾短语 与此

另外楼主我这些都是在网上查的。

如果你是高中生最好自己查一下印象深刻。

楼上的你ctrl+c ctrl+v的时候也稍微认真一点好不好。你那个里面有几个词条没有的

5.怎样轻松理解文言文实词

常用虚词例表 序号 名称 词性 语法意义及用法 实在意义 例句1 之 代词 第三人称 它(他、她)、们 指示代词 这、那、这些、那些 助词 结构助词 的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调整音节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的标志 动词 到、往、去 2 其 代词 第三人称 它(他、她)、们 指示代词 这、那、其中的 语气词 反问 难道、岂 推测 大概、也许 祈使 必须、一定 3 而 代词 你、你的 连词 并列 和、跟、与(可不译) 承接 然后、接着 递进 并且、而且 转折 但是、可是、却 假设 如果、假如 修饰 地、的(可不译) 目的 来 因果 所以 结果 以致 动词 像、如 4 以 介词 表凭借或依靠 用、把、拿、凭借、依据 表原因 因为 表时间或地点起止 ……以上(下) 连词 同“而” 同“而”的各种意义 动词 常与“为”连用 认为 5 于 介词 表动作涉及对象 给、对于 表动作处所、时间 在 表比较对象 比 6 则 连词 承接 于是、就 假设 如果 转折 但是、却 并列 与、和 语气副词 强调语气 就、简直 动词 表判断 是 7 或 代词 有的人 有时 连词 假设 如果 副词 推测语气 也许 8 乃 连词 承接 于是、就 代词 第二人称 你、你的 副词 表时间 才 表强调语气 竟、竟然、却、反而 动词 表判断 是 9 虽 连词 假设 即使 转折 虽然 与“然”连用 即使这样,虽然这样 10 因 连词 承接 于是,就 介词 表凭借 凭借、依靠 表方式 趁着、趁机 表原因 因为 动词 沿袭、继续 11 盖 语气副词 推测、反问 大概、难道、岂 连词 承接上文 原来…… 助词 发语词 不译 12 安 副词 表反问语气 怎么 代词 表疑问 那里 13 何 副词 表反问 为什么 副词 表强调 多么 代词 表疑问 什么、哪里 14 故 名词 原因、原故 本来、原来 旧的、老的 事、灾祸 形容词 特意、故意 连词 表因果 所以 15 且 连词 表并列 一边……一边…… 表递进 并且、而且、还 表假设 如果、那么 副词 时态 将要 时间 暂时、暂且 助词 发语词 同“夫” 16 莫 副词 表否定 不、不要、不能 没有谁、没有什么 名词 同“暮” 17 哉 语气助词 表感叹 啊 表疑问 呢 表反问 吗 18 矣 语气助词 表肯定 了 表感叹 啊 表祈使 吧 表疑问 呢 19 乎 语气助词 表疑问 呢 表推测 吧 表感叹 啊 表停顿 不译 介词 同“于” 同“于”的各种意义 20 已 副词 表时间 已经 与“而”连用 不久、一会儿 表程度 太、很 动词 停止 连词 表起止 通“以” 语气助词 表肯定、感叹 了、啊 21 夫 代词 指示 这、那 助词 发语词 不译 语气助词 表感叹 啊、了 名词 丈夫 成年男子 22 耳 语气助词 表陈述 罢了 表疑问 吗 表感叹 啊 23 然 连词 表转折 但、却 与“而”连用 这样之后 与“则”连用 这样那么 助词 形容词、动词词尾 ……样子、……地 名词词尾 ……一般、……那样 代词 指示代词 这样、那样 24 若 代词 第二人称 你、你们 指示 这样 连词 假设 假如、如果 选择 或者 副词 表情态 好像、仿佛 25 为 介词 Wèi所有功能 介词所有意义 动词 Wéi任何动作 动词所有意义 语尾助词 何……为 呢 26 所 助词 所字结构 所……的事(人、情况) 与“以”连用 用来 ……原因 表因果 所以 与“为”连用 表被动“被” 27 者 代词 人或事物 的人、的事、的原因 助词 形容词词尾 ……样子 句中表停顿或判断 不译 语气助词 表陈述或疑问 了、吗 28 也 语气助词 表判断 是 表陈述 了 表停顿 不译 表疑问或反问 吗、呢 表感叹或祈使 啊、吧 29 尔 语气助词 用于句尾 罢了 代词 第二人称 你、你的 指示 那、这样、如此 助词 时态 着 30 焉 代词 同“之” “之”作代词的所有意义 表疑问 那里 助词 语尾表陈述或停顿 了 形容词词尾 ……样子 兼词 “于之” 相当“介词+代词” 31 即 动词 具体动作 靠近 表判断 是、就是 连词 表假设 即使、假如 副词 立即、马上 32 既 副词 表时间 已经 连词 表并列 既……又…… 表因果 既然 动词 具体动作 尽、完 33 诸 代词 指示代词 众、各 人称代词 他、她、它(们) 兼词 “之乎” “之于” [语法] 词语间常见逻辑关系1、并列关系:前后词义是同一时空发生的动作或一个事物几个方面。

2、承接关系:按时空顺序发生的动作或事情。3、修饰关系:以后一个词义为中心,前一个词义对后一个词义进行修饰或限定。

4、转折关系:后一词义没有承顺前一个词义,而是词义转折。5、递进关系:后一词义在前一词义基础上词义加深。

6、目的关系:后一词义是前一个词义的目的。7、因果关系:前后词义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8、假设关系:前一词义是假定的前提,后一词义是假定前提下产生的结果。学法指导1、学会辨析古今词义的变化。

2、学会归纳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字的用法。3、学会积累古今词义变化的词汇。

知识要点:1、了解古今词义有哪些变化2、重点虚词“为”3、重点实词“恒”“诣”“辞” [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 现代汉语和古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情况:(1)词义扩大。是指由古义单指某事物,扩大到兼指某类或整体事物。

例:①“雏”古义单指小鸡,现泛指幼小动物或幼儿。②“皮”古义指“兽皮”,现指动植物表面组织。

③“甘”古义指“甜”,现除“甜”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

6.高中文言文实词解释

信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威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诚实,忠诚,信用)良将劲弩守要塞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可靠的)疏君平而信上宫大夫令尹子兰 (信任) 言必信,行必果 (相信)穷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走投无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困窘,处境困难)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贫困)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穷尽)归 臣请完璧归赵 (归还)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流到)法无异辙,殊途同归 (一样的)更 然令远方之守塞,一岁而更 (改变)楚起更数国乃至秦 (经过)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 (抵偿)于是帝尧乃戍之,更得舜 (另外)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荫(更加)去买一本《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很好用的呵。

7.高中文言实词虚词解释该如何记忆,才比较好

找一本高三复习专题 记一些书本里的典范语句

因为高考时候涉及到实词虚词给的考题都是四个选项,每个选项有两个小项目,其中之一就是书本上的例句,所以四个选项合在一起就有四句话是书本上的 这是规律 因此

平时老师给你归纳的 实词虚词非常重要

另外 实词虚词考察基本没什么捷径 主要靠熟练

技巧是:选拿得准的先做 比如我确定C选项其中一个书本上的知识 有印象 就把它的用法带入C选项涉及到选文的那个项目 讲得通一般用法就一样 这只是个做题目的技巧

8.如何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文言实词,主要是区别古今义的不同。要做到“正确理解”,首先是不要望文生义,按现代汉语词义的习惯去解读文言文。

举例:

既来之,则安之。

其中的“来”和“安”都是动词,并且是使动用法。意思是:既然让他们来,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

如果望文生义,可能理解为:既然来了,就要安下心来。就大错特错了。

要想准确理解文言文实词,需要做到两点:1、多用字典,反复推敲;2、多读文言文,熟能生巧。

高中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方法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