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螳螂捕蝉文言文(螳螂捕蝉文言文)

1.螳螂捕蝉文言文

一、原文(出自 西汉 刘向《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而不知黄雀在后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二、译文: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停留在高高的树上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自己的身后;螳螂弯曲着身体贴在树上,想扑上去猎取它,但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人举着弹弓在树下要射它。这三个家伙,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

扩展资料

一、寓意

这个成语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对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顾后患这类人提 出警告。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别人,却没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 告诉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二、作者简介

刘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称刘中垒,世居长安,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去世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刘邦异母弟刘交的后代,刘歆之父。

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三、社会影响

《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说苑》除卷十六《谈丛》外,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

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螳螂捕蝉文言文朗读,螳螂捕蝉文言文注释

2.螳螂捕蝉文言文的全文及翻译 重点字词句的翻译

原文: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此时,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轻,谏必无用,徒遭横死。惟日怀弹弓,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吴王问之,对曰:“后园有树,上有蝉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势欲扑,竟不知黄雀蹑其旁也!黄雀伸颈仅顾啄螳螂,而不知树下之弹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顾后患也!”吴王听后,甚觉有理,乃不出兵。

吴王:指吴王阖闾。

欲:想要。

告:告知。螳螂捕蝉实拍图片

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

少孺子:年轻的人。

操:持,拿。

三旦: 三个早晨。

其:代词,代“树”。

居:停留。

附:同“跗”脚背。

委身曲附: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前肢。附,同“跗”,脚背黄雀骨。 傍:同“旁”,旁边。

引:伸长。

务:一定,必须。

顾:考虑。

患:灾祸。

伐:征讨,讨伐。

【翻译】春秋时期,吴国国王阖闾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谁敢劝阻就处死谁!”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吴王很奇怪,问道:“你这是为什么呢?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侍卫道:“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知了,知了停息在树上一边放声的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就在蝉的身后;螳螂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了前肢,想捕捉知了,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就在螳螂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小孩举着弹弓在树下要射它。这三个东西,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吴王想了想说:“你讲得很有道理!”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告诉我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螳螂捕蝉,文言文,初中

3.古文螳螂捕蝉及翻译

拼音 táng láng bǔ chán,huáng què zài hòu 启示 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

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祸害就在后面。 出处 《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汉·韩婴《韩诗外传》:“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在《说苑》也有此故事:“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

黄雀延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译文 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唱着歌饮着露水,高兴得很,哪知背后来了一只螳螂;螳螂弯着身体伸出前臂,要抓住这只蝉来充饥,怎知道它的背后又来了一只黄雀;黄雀伸长颈子,要向螳螂一口啄去,可是黄雀又怎知道它的背后也有弹丸正等着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藏在背后的祸害呀! 《刘向·说苑·正谏》 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

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有谁胆敢阻止我出兵,将他处死!”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

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侍卫道:“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唱歌,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吴王一听很受启发,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提醒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典故 吴王一向很专横,要想说服他是件很难的事情。

有一次,吴王准备进攻楚国。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国。

大臣们一听这个消息,低声议论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吴国目前的实力还不够雄厚,应该养精蓄锐,先使国富民强,这才是当务之急。 吴王听到大臣们在底下窃窃私语,似有异议,便厉声制止道: “各位不必议论,我决心已定,谁也别想动摇我的决心,倘若有谁执意要阻止我,决不轻饶!” 众大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乱说一句说,于是,匆匆退朝。

吴王的侍从中有一位的年轻人,他下朝后心中仍无法安宁,思前想后,他觉得不能因为自己而不顾国家的安危,眼看国家灭亡。这位年轻人在后花园内踱来踱去,目光无意中落到树上的一只蝉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意。

就这样,一连等了三个早晨,终于看到吴王在宫女的陪同下,来到后花园。那位年轻人装着没有看见吴王,眼睛紧盯着一棵树。

吴王看到这位年轻人的衣服已经被露水打湿了,却仿佛没有察觉一般,眼睛死死地盯着树枝在看什么,手里还擒着一只弹弓,便很纳闷地拍拍他的肩,问道: “喂,你一大早在这里做什么?何以如何入神,连衣服湿了都不知道?” 那位大臣故意装作仿佛刚刚看到吴王,急忙施礼赔罪道: “刚才只顾看那树上的蝉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来,请大王恕罪。” 吴王挥挥手,却好奇地问: “你究竟在看什么?” 那位年轻人说道: “我刚才看到一只蝉在喝露水,毫无觉察一只螳螂正弓首腰准备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一只黄雀正在把嘴瞄准了自己,黄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弹弓会要它的命……” 吴王笑了说: “我明白了,不要再说了。”

终于,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原文 吴王欲伐⑦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⑧者死!”舍人②有少孺子③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⑤也;黄雀延颈⑥,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解释 ①荆:楚国 ②舍人:宫廷侍从 ③少孺子:年轻人 ④委身曲附:弯着身子,屈着前脚 ⑤傍:通“旁” ⑥延颈:伸长着头颈 ⑦伐:进攻 ⑧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 ⑨罢:停止 ⑩则:就。

11.三:多次 译文 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轻的宫廷侍从,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他像这样子了多(三:虚词即为多次)个早晨。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一边放声得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

螳螂缩着身子贴紧树枝向前爬去想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

这三者都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好处,却没有想到它们身后的灾祸!”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4.古文:《螳螂捕蝉》

①蝉高(高高地)居(停留)悲(动听)鸣(鸣叫)【悲鸣:动听地鸣叫。悲,古意为动听。】

②螳螂委(弯曲)身【委身:曲缩身体】曲(弯曲)附(通“跗”,脚背)【曲附:弯曲着前肢】

③欲(想要、打算)取(捕捉)蝉

④而(表转接,但是、却)不知黄雀在其(它,代指螳螂)傍(通“旁”,旁边、身边)也

⑤黄雀延(伸长、延伸)颈(脖子)

⑥而不顾(回头看)其(它们)后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有患(灾祸、灾难)也

愿对你有所帮助!

5.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简约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轻的宫廷侍从,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旁。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满意请采纳!

6.古文《螳螂捕蝉》的全文及意思

原文: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译文:吴王打算攻打楚国,警告他左右的臣子说:“有胆敢劝阻我伐楚的,就处死!”有一个年轻的侍从官想劝阻却又不敢,就藏着弹丸,带着弹子,来到后花园里转游,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有三个早晨都像这样。吴王说:“你过来,为什么自讨苦吃把衣服弄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说:“后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爬在高枝上悲伤地叫唤,喝着露水,并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后面;螳螂曲着身子,弯起了前枝,正要捉蝉,却不知黄雀在它后面;黄雀伸长脖子正面啄螳螂,却不知道弹子、弹弓在它下面。这三个小动物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它的身后边潜在的祸患。”吴王听了说:“太好啦!”于是放弃了他出兵的计划。

《螳螂捕蝉》意思: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仅仅看见眼前的利益,而不知后患能随之而来。

“其”字的解释:

基本字义

1. 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所。莫名~妙。三缄~口。独行~是。自食~果。

2.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他。~余。~次。文如~人。名副~实。言过~实。

3. 那里面的:~中。只知~一,不知~二。

4.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如是,熟能御之?”

5. 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如土石何?”

6. 词尾,在副词后:极~快乐。大概~。

详细字义

〈名〉

1. 通“期”。期限 [predetermined time;scheduled time]

既辱且危,死其将至。——《易·系辞下》

1.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 jī),变成“其”。( 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2. 彼、他 [he]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 孔子。——《师说》

3. 又如:独善其身

4. 她 [she]。如:萨奇打他的妻子,将其打倒在地

5. 它 [it]

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鲁迅《祝福》

6. 他们;她们;它们 [they]。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7. 他的 [his]

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孟子·滕文公下》

8. 又如:其妻

9. 她的 [her]。如:其夫

10. 它的 [its]。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11. 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their]。如:他们思想保守,固守其老一套做法

12. 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 的 [that]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孔雀东南飞》

13. 又如:正当其时

14. 这样,如此 [such]。如:不乏其人;其然(如此)

15. 姓

7.文言文 螳螂捕蝉

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唱着歌饮着露水,高兴得很,哪知背后来了一只螳螂;螳螂弯着身体伸出前臂,要抓住这只蝉来充饥,怎知道它的背后又来了一只黄雀;黄雀伸长颈子,要向螳螂一口啄去,可是黄雀又怎知道它的背后也有弹丸正等着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藏在背后的祸害呀!

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有谁胆敢阻止我出兵,将他处死!”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侍卫道:“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唱歌,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吴王一听很受启发,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提醒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8.螳螂捕蝉古诗及文言文

1. 唐·戴叔伦《画蝉》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

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2. 刘向《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3. 《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yì)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4. 宋·文天祥《葬无主墓碑》路逢一石碑,亭亭傲风雨。

停骖彷佛看,云是无主墓。末书戊申岁,屈指九十秋。

是时龙渡江,甲子恍一周。借问葬者谁,承平百世祖。

亦有周馀民,战骨委黄土。太祖下江南,誓不戮一人。

神孙再立国,天以报至仁。大河流血丹,屠毒谁之罪。

潼关忽不守,皇皇依汴蔡螳螂知捕蝉,不知黄雀来。今古有兴废,重为生人哀。

5. 宋·袁甫《螳螂捕蝉诗》鸣蜩善择木,木美叶敷腴。国于美荫中,自庆无他虞。

螳螂伺其便,欲进复趦趄。怒臂俄一施,捕取如囚拘。

委身膏利吻,性命缠须臾。均之细微物,一何强弱殊。

蜩科汝无识,自知其过欤。物在宇宙间,谨默酒安居。

今汝独聒聒,书夜长喧呼。汝闹力不足,彼静智有余胜负此决,谁谓汝非辜。

螳螂即得意,自谓零点良图。那知仅一饱,燕鹊已窥觎。

出尔反乎尔,胡能独全躯。乃知祸与福,不系巧与愚。

晓晓固不免,默默复何如。置之不足道,燕坐观厥初。

初中螳螂捕蝉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