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一语文课内文言文翻译高频考点(短篇古文翻译)
1.短篇古文翻译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诸侯那做奴隶妻妾的,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从国库中获得奖金。
(有一次),子贡(端木赐)在诸侯那赎了一个鲁国人,却拒绝收下奖金。孔子说:"你(做)错了。
圣人做事,可以凭他改变(当地)风俗,并可以教导百姓,不仅仅是为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人少,穷人多.(你如果)收取国家的奖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 (又有一天),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高兴地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2.高一语文课本文言文翻译求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的《劝学和师说》
【 劝学】【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很直,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 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聪慧明达,行为就会没有过错。
我曾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以生存,这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 师说】【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聪明的人能够成为聪明人的原因,愚蠢的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教授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的人从师学习,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人不向老师学习了;小的学了,大的却丢了。
我未能看出那种人的高明之处在哪?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士大夫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被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3.高一苏教版文言文<;鸿门宴>;翻译
沛公驻军霸上,还没有跟项羽见面。
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打算做关中王,任命子婴为国相,已全部占有了秦国的珍宝。”项羽大怒道:“明天犒劳士兵,给我去打垮沛公的部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
范增劝说项羽道:“沛公在山东时,贪图财货,喜欢漂亮的女人。如今入了关,不拿什么财物,也不迷恋女色,看来他的野心不小。
我(曾)派人观察他的‘云气’,都呈现出龙虎的形状,五彩斑斓,这可是天子的云气啊。赶紧攻打他吧,不要错过机会。”
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跟留侯张良要好。 张良这时跟随沛公,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到沛公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项羽将发动进攻的事全都告诉了他,想叫张良跟他一同离去,说:“不要跟着他们一块送死。”
张良说:“我替韩王送沛公(到这里),沛公如今有急难,我逃离了他,是不守信义的,我不能不跟他说说。 ”张良于是进(中军帐),又把全部情况告诉了沛公。
沛公大吃一惊,说:“这怎么办呢?”张良说:“谁给大王献闭关这条计策的?”沛公说:“有个浅陋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的军队进来,就可以占领秦的全境称王了’,所以听了他的。”张良说:“估计大王的部队能跟项王抗衡吗?”沛公沉默了一会,说:“本来就比不上他啊,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您是不敢违背项王(意旨)的。
”沛公说:“你怎么跟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秦朝的时候,他跟我交往,他杀了人,我救活了他;如今有急难,幸亏他来告诉我。”沛公说:“你跟他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
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把他当兄长一样对待。”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来见沛公。
沛公举起酒杯祝项伯健康,(又)跟他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入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给官吏和百姓造册登记,封存官库,等待项将军来(处理)。之所以派部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我日夜盼望项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向项将军)详细说明我是不会忘恩的。 ”项伯答应下来,对沛公说:“明天不可不早些来向项王道歉。”
沛公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自己军营后,将沛公的话全都转告项王,趁机说道:“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能入关呢?如今人家有了大功,却去进攻他,这是不合道义的。
不如趁他来拜会好好款待他。 ”项王答应了。
第二天,沛公带着一百多人马来拜会项王。到了鸿门,道歉说:“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黄河北作战,我在黄河南作战,却没有料到自己能先入关破秦,能在这里再次见到您。
现在由于小人的谗言,使您我之间产生了隔阂……”项王说:“这是您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否则,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王当天就留沛公一道喝酒。 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就是范增;沛公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
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又接连三次举起所佩带的玉玦示意项王(杀死沛公),项王(却)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到外面召来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心慈手软,你进去,上前给他们祝酒,祝过酒,请求舞剑,借机将沛公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将来都会成为他的俘虏!”项庄于是进去祝酒,祝过酒,说:“君王跟沛公一块喝酒,军中没有什么娱乐的,让我来舞剑吧。”项王说:“好。”
项庄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剑舞起来,时时用自己的身子掩护沛公,项庄不能得手。 于是张良赶往军营门口见樊哙。
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危急得很!此刻项庄拔剑起舞,总想在沛公身上打主意。”樊哙说:“这太紧迫了!我得进去,跟沛公同生共死。”
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了军营大门。交叉举戟的卫兵想拦住不让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一撞,卫兵们跌倒在地。
樊哙终于进了中军帐,揭开帷幕,面向西站定,瞪眼看着项王,头发竖起来,眼眶都裂开了。 项王手握剑柄,直起身子,问道:“来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警卫官樊哙。”
项王说:“壮士!赐给他一杯酒。”于是(有人)给了他一大杯酒。
樊哙下拜称谢后,起身,站着一饮而尽。项王说:“赐给他猪腿。”
于是(有人)送给他一只生猪腿。樊哙(先)把盾牌扣在地上,(再)放在它上面,拔出剑来切着吃。
项王说:“壮士!能再喝酒吗?”樊哙说:“我连死都不畏避,一杯酒哪里用得着推辞,秦王有虎狼一般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光,对人用刑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普天下的人都起来反抗他。楚怀王曾跟各路将军约定:‘首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就封他做关中王。
’如今沛公最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一丝一毫都不敢去碰一碰,(又)把皇宫封闭起来,(然后)将部队带回霸上,等待大王到来。 所以派遣将官把守关门,为的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事故。
(沛公)这么辛苦,功劳这么大,(您)没有给他封侯奖赏,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要杀掉有功的人,这不过是继续走秦国灭亡的老路子罢了,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项王一时无话可答。
4.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文言文全部翻译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
(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
(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
(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
(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
(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11、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1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13、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个(时候)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5、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16、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四、虚词归纳 (一)而 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⑾而不知其所穷。
⑿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⒀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修饰。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 ⑸则群聚而笑之。
⑹倚歌而和之。 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⑻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⑼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连词,表递进。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 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⑶侣鱼虾而友麋鹿。 5、连词,表承接。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从而师之。 ⑷择师而教之。
⑸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⑹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⑺卧而梦。 ⑻觉而起,起而归。
⑼自远而至。 6、连词,表因果。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7、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
8、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二) 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 (三)之 1、代词。
⑴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冰”) ⑶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⑷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代童子) 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 ⑹郯子之徒。
(代词,这) ⑺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⑻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代词,它) ⑼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⑽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代词,它们) ⑾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⑿故。
5.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重点翻译句子
《劝学》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可以到达千里之外。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可以横渡江河。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精神和智慧就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刀雕刻一下就停止,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用刀雕刻永不停止,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尘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是因为心志专一啊。
《师说》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有了疑惑却不跟随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得知道理本来比我早。
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纪大的还是年纪小的,(只要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7、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读书来帮助他们断句的,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8、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后面题目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1:
试题分析:“下”作动词,攻下。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考查的是课内实词的掌握情况,学生要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记忆。
小题2:
试题分析:C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句末语气词,吗/介词,于,比;B连词,表修饰/连词,因为;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本题考查的是课内虚词的掌握情况,因此学生要注意结合课文内容来落实记忆。
小题3:
试题分析:第一段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第二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所以第一段不是“埋下伏笔”。 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