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郭守敬传文言文答案(郭守敬传的翻译?)
1.郭守敬传的翻译?
郭守敬,字若思,是顺德路邢台人。
他的志趣从小就跟别人不同,不喜欢耍玩游戏。他祖父郭荣熟悉五经,精通数学与水利。
当时正好有刘秉忠、张文谦、张易与王恂等人,一起在滋州西部紫金山学习,郭荣就让郭守敬去跟刘秉忠学习。中统三年时,张文谦向朝廷推荐郭守敬是位擅长水利工程的人才,并且思想灵巧,胜过平常人。
元世祖忽必烈命他进见时,他当面陈述了应该兴办的六项水利事业如下:第一,金代中都原有的水运河道,东面可到通州。如果引西郊玉泉山的水流入,使舟船能通行,每年可节省雇车的运输费六万缗。
第二,将顺德府达活泉的水引进到城里,分为三支,可用以灌溉城东的土地。第三,顺德府的沣河,本来向东通往古任城。
现在原有河道已淤没,水流漂淹百姓土地一千三百余顷。如果将它开通,这些田就可以耕种。
从小王村经滹沱河会合入御河,还可通行船舶。第四,从磁州东北滏河与漳河会合处,引水由滏阳、邯郸、洺州、永年,往下经鸡泽而流入沣河,可以灌溉土地三千余顷。
第五,怀孟路的沁河,虽然灌溉了农田,但还有穿过土堰的余水,向东与丹河的余水相会合。如果引此水向东流送至武陟县北,合流入御河,可以灌溉土地二千余顷。
第六,从孟州西部开渠引黄河的水,穿过新旧孟州之间,再沿黄河的古岸边东下到温县南面重新进入典河。这一段亦可灌溉良田二千余顷。
每奏报一项,皇帝总是赞赏道:“像这样去办事的人,方才不是白吃饭的。”于是派他担任提举诸路河渠的官职。
中统四年,升任佩银符副河渠使。早年,刘秉忠鉴于从辽、金两代沿用到元初的《大明历》,已经二百多年了。
历法上的天象渐渐地落后于实际上的天象,曾计议修改历法,随即他去世了。至元十三年时,江东的南宋已攻灭,皇帝想到了刘的改历意见。
于是就委派郭守敬与王恂,率领原有的以及来自亡宋的天文官员,进行具体的天文测量并作计算;又委派张文谦和枢密张易为主管,裁夺奏报,左丞许衡共同参与工作。郭守敬首先指出道:“治历的根本在于作测量,作测量的工具首先在于仪器。
现在司天台上的浑仪,是故宋皇佑年间制作于汴京开封府,跟这里的天文度数并不相合。测量天球上南北二极,相差约四度多。
圭表的基石,因年久亦已倾斜。”郭守敬于是考查缺点,重新作了安顿。
接着,又另外选找高爽的地段,搭设并列的木棚,创制简仪和高表,用以测量校比。他又认为,天枢星在北极旁边转动,以前有人用窥管观测,未能测定北极位置,于是制作了候极仪。
北极位置测定了,其余天体的位置就能正确标定,又制作了浑天象。浑天象形状虽很像,但还不太适用,再制作玲珑仪。
圭表象矩尺,是方的,要测圆形的天,不如以圆求圆,他又创制了仰仪。古代有经纬制度,结合成固定的网格形,不能转动,郭守敬变更一下,制作了立运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分别有黄道和九行道,他合起来作了证理仪。高表虽然高,但所得表影端部模糊不够真切,他制作了景符。
月虽然明亮,观测它照射出的影子时则较困难,他作了窥几。检验历法的正确性在于日月食观测,又作了日月食仪。
天球上的赤道,可用圆轮置于相当的位置来表示,南北极方向的高低可用标杆指明,按此而制作了星晷定时仪。另又作正方案、丸表、悬正仪和座正仪,都是为到外地去作测量时使用的。
此外还制作了《仰规覆矩图》、《异方浑盖图》和《日出入永短图》,可以同以上各种仪器测量互相参照使用。至元十六年,太史局改为正式机构太史院,发给公章,设立官署。
王恂当太史令,郭守敬任副职为知太史院事。在上呈并汇报各种仪器式样时,郭守敬在皇帝面前解释使用方法及其原理,一直到天晚,皇帝并不厌倦。
郭宗敬随而奏报:“唐代一行在开元年间命南宫说到各地去测量日影,书上记载有十三处地方。现在疆土比唐代还要广大,如果不到远方去作测量,怎知日月食时刻与食分的不同、昼夜长短的不同以及日月星辰在天上位置高低的不同?现今作测量的人员较少,可以先在南北若干地方立表杆,测定准确的日影长度。”
皇帝同意他的意见,设置了十四个监候官,分路到各地去。东方去到高丽,西方直至滇池,南方超越朱崖,北方达到铁勒,作四海测验场的总共有二十七个地方。
至元十七年,新历完成了。至元二十八年,有人向朝廷上方说,滦河河道上,如从永平行船,拉牵越山而上可抵开平;另有人说,泸沟河如经麻峪村通船,可至寻麻林。
朝廷派郭守敬去视察。他回来汇报道,滦河不能通行,沪沟河亦不能通舟。
他就此陈报关于水利的十一项工作。其中之一为,大都城的运粮河,可不再采用一亩泉原有的水源,另外开引北山白浮泉的水,先向西行,再折而向南,通过瓮山泊,从西水门流入城内,汇集于积水潭。
然后再往东,转向南面出南水门,使它流入原有的运粮河。每隔十里设置一道水闸,通往通州共设水闸七道。
离闸一里余,再加设斗门,配合作开闭以便调整河水而通船。皇帝看了奏章,高兴地说,应该赶快就办。
就此又重新设立了都水监机构,使郭守敬为主管。皇帝命令,开工时自丞相以下百官,都亲自拿起畚插等工具,等待郭守敬安排,带头参加劳作。
原先。
2.郭守敬与天文学有什么关系
郭守敬(1231〜1316),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仪器制造家、水利专家 和数学家。
至元十六年( 1279 ),他被元朝委任主持大都天文台工作。至元 十三年( 1276),元朝令他和王恂率南北日官数人负责新历的测验和推算工 作。
为了完成这项工作,郭守敬研制了许多新的天文仪器。至元十六年( 1279 )春,朝廷在大都东城墙建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完善 的大都司天台,司天台拥有当时世界上极为先进的观测仪器。
较为著名的是 郭守敬发明的简仪,它是世界上第一台用一高一低两个支架支撑起极轴的赤道仪,也是世界上第一台集测赤道坐标和地平坐标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测量 仪。此外,还有仰仪、玲珑仪等。
据《元史》记载,郭守敬为该台设计制作 的仪器有13件之多。
3.《郭守敬传》全文翻译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人。
生有异操,不为嬉戏事。大父荣,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
时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同学于州西紫金山,荣使守敬从秉忠学。 中统三年,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
世祖召见,面陈水利六事:其一,中都旧漕河,东至通州,引玉泉水以通舟,岁可省雇车钱六万缗。通州以南,於蔺榆河口径直开引,由蒙村跳梁务至杨村还河,以避浮鸡 盘浅风浪还转之患。
其二,顺德达泉引入城中,分为三渠,灌城东地。其三,顺德(澧)[沣]河东至古任城,失其故道,没民田千三百余顷。
此水开修成河,其田即可耕种,自小王村(径)[经]滹沱,合入御河,通行舟筏。其四,磁州东北滏、漳二水合流处,引水由滏阳、邯郸、洺州、永年下经鸡泽,合入(澧)[沣]河,可灌田三千余顷。
其五,怀、孟沁河、虽浇灌,犹有漏堰余水,东与丹河余水相合。引东流,至武陟县北,合入御河,可灌田二千余顷。
其六,黄河自孟州西开引,少分一渠,经由新、旧孟州中间,顺河古岸下,至温县南复入大河,其间亦可灌田二千余顷。每奏一事,世祖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
授提举诸路河渠。四年,加授银符、副河渠使。
至元元年,从张文谦行省西夏。先是,古渠在中兴者,一名唐来,其长四百里,一名汉延,长二百五十里,它州正渠十,皆长二百里,支渠大小六十八,灌田九万余顷。
兵乱以来,废坏淤浅。守敬更立牐堰,皆复其旧。
二年,授都水少监。守敬言:“舟自中兴沿河四昼夜至东胜,可通漕运,及见查泊、兀郎海古渠甚多,宜加修理。”
又言:“金时,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引卢沟一支东流,穿西山而出,是谓金口。其水自金口以东,燕京以北,灌田若干顷,其利不可胜计。
兵兴以来,典守者惧有所失,因以大石塞之。今若按视故迹,使水得通流,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广京畿之漕。”
又言:“当於金口西预开减水口,西南还大河,令其深广,以防涨水突入之患。”帝善之。
十二年,丞相伯颜南征,议立水站,命守敬行视河北、山东可通舟者,为图奏之。 初,秉忠以大明历自辽、金承用二百余年,浸以后天,议欲修正而卒。
十三年,江左既平,帝思用其言。遂以守敬与王恂,率南北日官,分掌测验推步於下,而命文谦与枢密张易为之主领裁奏於上,左丞许衡参预其事。
守敬首言:“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今司天浑仪,宋皇佑中汴京所造,不与此处天度相符,比量南北二极,约差四度;表石年深,亦复欹侧。”
守敬乃尽考其失而移置之。既又别图高爽地,以木为重棚,创作简仪、高表,用相比覆。
又以为天枢附极而动,昔人尝展管望之,未得其的,作候极仪。极辰既位,天体斯正,作浑天象。
象虽形似,莫适所用,作玲珑仪。以表之矩方,测天之正圆,莫若以圆求圆,作仰仪。
古有经纬,结而不动,守敬易之,作立运仪。日有中道,月有九行,守敬一之,作证理仪。
表高景虚,罔象非真,作景符。月虽有明,察景则难,作窥几。
历法之验,在于交会,作日月食仪。天有赤道,轮以当之,两极低昂,标以指之,作星晷定时仪。
又作正方案、(九)[丸]表、悬正仪、座正仪,为四方行测者所用。又作仰规复矩图、异方浑盖图、日出入永短图,与上诸仪互相参考。
十六年,改局为太史院,以恂为太史令,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给印章,立官府。及奏进仪表式,守敬当帝前指陈理致,至于日晏,帝不为倦。
守敬因奏:“唐一行开元间令南宫说天下测景,书中见者凡十三处。今疆宇比唐尤大,若不远方测验,日月交食分数时刻不同,昼夜长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即目测验人少,可先南北立表,取直测景。”
帝可其奏。遂设监侯官一十四员,分道而出,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
十七年,新历告成,守敬与诸臣同上奏曰: 臣等窃闻帝王之事,莫重于历。自皇帝迎日推策,帝尧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爰及三代,历无定法,周、秦之间,闰余乖次。西汉造三统历,百三十年而后是非始定。
东汉造四分历,七十余年而仪式方备。又百二十一年,刘洪造乾象历,始悟月行有迟速。
又百八十年,姜岌造三纪甲子历,始悟以月食冲检日宿度所在。又五十七年,何承天造元嘉历,始悟以朔望及弦皆定大小余。
又六十五年,祖冲之造大明历,始悟太阳有岁差之数,极星去不动处一度余。又五十二年,张子信始悟日月交道有表里,五星有迟疾留逆。
又三十三年,刘焯造皇极历,始悟日行有盈缩。又三十五年,傅仁均造戊寅元历,颇采旧仪,始用定(制)[朔]。
又四十六年,李淳风造麟德历,以古历章部元首分度不齐,是为总法,用进朔以避晦晨月见。又六十三年,一行造大衍历,始以朔有四大三小,定九服交食之异。
又九十四年,徐昂造宣明历,始悟日食有气、刻、时三差。又[二]百三十六年,姚舜辅造纪元历,始悟食甚泛余差数。
以上计千一百八十二年,历经七十改,其创法者十有三家。
4.翻译古文
元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七
题名
题名: 元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七
所属文学时期: 明代文学
所属朝代: 明代
作品体裁: 其他
主题词或关键字: 元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七
内容摘要
《元史》是记载自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国至元朝灭亡160余年历史的史书。明朝建立的时候,元朝的残余势力仍然很强大。朱元璋利用编修《元史》这一举动,来表明自己建立明朝的合法性。《元史》修成也就意味着一个朝代的结束,从而打消元朝残余势力复国的幻想。明朝在建国之初即急于编修《元史》是有着良苦的政治目的的。同时,明朝修《元史》也是为了总结和吸取元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为明朝的长治久安提供借鉴。 《元史》全书210卷,其中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有14位皇帝的本纪,《太祖纪》除记载铁木真一生活动外,还记载了其以前10世的简单情况和世系。《元史》各志,按时间先后记述事实和制度的变化沿革,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天文志》记载了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制作的天文仪器的制作、使用方法、用途和效果,以及引进西域的天文仪器。还记录了元代的各种历法,特别是郭守敬创制的《授时历》。《地理志》记录元代考察黄河发源地的情况,是汉唐以来对黄河河源考察最具体、记载最详细的文献。《祭祀志》对蒙古族生活习俗的记载为研究蒙古族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元史》有列传人物1281
正文
原文
原文文件
原文文件
元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七
列传第七十七 儒学二
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当唐之季,其先自天台来徙。宋南渡后,以进士科发身者十人,持节分符,先后相望。曾祖襜,钦州司法参军,脱略豪隽,轻赀急施,人以郑庄称之。祖岩,起嘉定甲戌进士,知福州闽县事,卓行危论,奇文瑰句,端平、嘉定间,士大夫皆自以为不可及。其在江西幕府,平赣州之难于指顾之顷,全活数十万人。父居仁,淳佑丁未进士,知台州军州事,文辞政事,亦绝出于四方。至长孺,其学益大振,《九经》、诸史,下逮百氏,名、墨、纵横,旁行敷落,律令章程,无不包罗而揆序之。咸淳中,外舅徐道隆为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长孺从之入蜀,铨试第一名,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俄用制置使朱
5.文言文 《元史.王克敬传》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①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鄱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鄱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拜监察御史,寻迁左司都事。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②,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③,拗蕃④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
【注】①内外艰:父母丧事。②诛求:强制征收。③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④拗蕃:违背货运规定。
【参考译文】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出仕以后,多次升迁到江浙行省照磨,不久升任检校。调任奉议大夫、顺州知州,因遇父母丧事未去上任。被授予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前往四明监督百姓与日本人互相贸易。在此之前,前往监督的官员担心外国心理不可揣测,必然要严密部署军队自卫,如同防备强大的敌人一样。王克敬到任,全部撤走军队,用恩惠抚安抚他们,日本人都俯首收敛,不敢喧哗闹事。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此时跟从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向王克敬申诉,希望回到家乡。有人担心这样会成为祸端,王克敬说:“哪有士兵怀念国家恩德回归祖国却不接纳他的呢!如果有什么祸患,我承担罪责。”此事上报朝廷,朝廷赞许他。鄱阳出现严重饥荒,总管王都中取出官仓的粮食救济饥民,行省官员想治他擅自打开官仓的罪,王克敬说:“鄱阳离此地有千里之遥,等到行省发布命令,饥民将会饿死,他做了仁爱之事,而我们却反而要做不仁之事吗?”王都中因此得以免罪。被授予监察御史,不久调任左司都事。
泰定初年,外任绍兴路总管,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困不堪,王克敬于是进言请求减少盐额五千引。行省檄召王克敬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违背货运协定的人照例没收他们的货物,商人以风水无常为由进行辩解,有关部门不听从。王克敬说:“某货出某国,所在地有远有近,货物有轻有重,他们冒着重重险阻,出入于万死之中,放弃近路走远路,放弃重货运轻货,难道符合人情吗?”将这些情况向上详细呈报,众人不能驳倒他,商人们感激他。被提拔为江西道廉访司副使,改任两浙盐运司使,首先减少绍兴百姓食盐税五千引。第二年,被提拔为湖南道廉访使,调任海道都漕运万户。这一年,正当天历之变,从海路运粮的船只有后到直沽的,没有完成运输任务,又将粮食运回南方,行省想治督运官员的罪,命令他们又运回直沽。王克敬说:“如果他们常年这样往返,确实应该治罪。现在他们历经万死,完好地将漕运的粮食运回南方,难道不是没办法才这样做吗!”于是他让他们统计运送的石数,附带装在次年漕运的船上送到京城,省臣听从了他的建议。入朝担任吏部尚书,奉命出使到淮安,从马上摔下来,在吴中养伤。
元统初年,起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求取消除富民承佃江淮田的规定,朝廷听从他的建议。松江大姓人家中有人每年漕运万石大米献给京城,那人死后,他的子孙穷得将要行乞,有关部门仍然每年征收,不够就混杂在松江田赋之中,让百姓负责交纳。王克敬说:“匹夫乱献大米,求取名爵来求得一人的荣耀,如今自己身死家破,朝廷又已经取消他的名爵,不可以让全郡的人都受他的损害,国家的用度难道就少这一万石粮食吗?”详论此事,免除其所献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