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笔成冢文言文翻译(请问:苏轼的“笔成冢”一文怎么翻译?)

1.请问:苏轼的“笔成冢”一文怎么翻译?

冢是坟墓,这里可以当成矮小的土丘 即是接近的意思 古人磨墨磨的是墨块,所以量词是挺 张芝是草书的集大成者 索靖也是一个书法家 那个方块是印章的标志吧 毛笔成了坟墓,墨水写了一池塘那么多,不如王羲之也接近王献之了吧;笔写秃了千管,墨磨光了万挺,不如张芝也能比得上索靖吧——苏东坡题 此联背景: 技法论 苏轼著 题二王书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

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 书所作字后 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

仆以为不然。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跋庾徵西帖 吴道子始见张僧繇画,曰:“浪得名耳。”

已而坐卧其下,三日不能去。庾徵西初不服逸少,有“家鸡野鹜”之论,后乃吧其为伯英再生。

今观其石,乃不逮子敬远甚,正可比羊欣耳。 书张长史书法 世人见古有桃花司道者,争颂桃花,便将桃花作饭吃。

吃此饭五十年,转没交涉。正如张长史见担夫与公主争路,而得草书之法。

欲学长史书,日就担夫求之,岂可得哉? 书张少公判状 张旭常熟尉,有父老诉事,为判其状,欣然持去。不数日,复有所诉,亦为判之。

他日复来,张甚怒,以为好讼。叩头曰:“非敢讼也,诚见少公笔势殊妙,欲家藏之尔。”

张惊问其详,则其父盖天下工书者也。张由此尽得笔法之妙。

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以剑器,容有是理。雷太简乃云闻江声而笔法尽,文与可亦见蛇斗而草书长,此殆谬矣。

记与君谟论书 作字要手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韵,于静中自是一乐事。然常患少暇,岂于其所乐常不足耶?自苏子美死,遂觉笔法中绝。

近年蔡君谟独步当世,往往谦让不肯主盟。往年,予尝戏谓君谟言,学书如溯急流,用尽气力,船不离旧处。

君谟颇诺,以谓能取譬。今思此语已四十余年,竟如何哉? 跋君谟书赋 余评近风书,以君谟为第一,而论者或不然,殆未易与不知者言也。

书法当自小楷出,岂有正未能而以行、草称也?君谟年二十九而楷法如此。知其本末矣。

跋陈隐居书 陈公密出其祖隐居先生之书相示。轼闻之,蔡君谟先生之书,如三公被衮冕立玉墀之上。

轼亦以为学先生之书,如马文渊所谓学龙伯高之为人也。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昼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跋欧阳文忠公书 欧阳文忠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裕如也。

跋王荆公书 荆公书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学之则无法。故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

跋黄鲁直草书 草书只要有笔,霍去病所谓不至学古兵法者为过之。鲁直书。

去病穿城蹋鞠,此正不学古法之过也。学即不是,不学亦不可。

子瞻书。 跋秦少游书 少游近日草书,便有东晋风味,作诗增奇丽。

乃知此人不可使闲,遂兼百技矣。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也。

书砚 砚之发墨者必费墨笔,不费笔则退墨,二德难兼,非独砚也。大字难结密。

小字常局促;真书患不放,草书苦无法。茶苦患不美,酒美患不辣。

万事无不然,可一大笑也。 相关文章: 文学的苏轼,早已为世人熟知。

而书法的苏轼,却往往需要拨去层层迷雾才能准确认识。所谓“迷雾”,并不是指历代对于苏轼书法成就的评价——宋代书法,苏、黄、米、蔡,已成定评——而是指苏轼对书法的论说,以及世人对其论说的理解。

苏轼对书法的论说最著名的当属“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了。既然“意造”、“无法”,当然对点画也就懒得细细推敲了。

苏轼还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只要会通古人书意,那些基本技法不学都可以。 苏轼真的不重视古法吗?不是的。

从他所说的“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来看,发奋达到前代书家的水平,是他强烈的愿望。从他的学生黄庭坚对他的评价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学书经历:“东坡少时规模徐会稽(浩),笔圆而姿媚有余。

中年喜临写颜尚书(真卿)真行,造次为之,便欲穷本。晚乃喜李北海(邕)书,其毫劲多似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上述苏轼对书法的论述呢? 首先,苏轼对前辈书家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予尝论书,以谓锺、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锺、王之法益微”。

既然后人难以在“法”上超越唐人,同时,魏晋“锺、王之法益微”,苏轼便立足在继承和发扬魏晋“萧散简远”上,与前人一争高下了。 当然,时代不同了,魏晋士人雅好清谈,风流相扇,从容镇定,喜怒不形于色所带来的平和自然、含蓄蕴藉的中和之美已不复可求。

苏轼做到的只能是寓心适意、顺其自然,重在个人意趣、情怀、性格之自由抒发。但求遣兴畅怀,不计工拙,不避丑怪,不拘泥形式美,从而在他的作品中,充溢着一片率意天真。

苏轼对古人但师其意,不袭其貌,这使他颇为自得:“吾书虽不。

2.颜筋柳骨和退笔成冢的典故

1、颜筋柳骨: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宋代范仲淹祭石延年的《祭石学士文》:“曼卿之笔,颜筋柳骨。”颜真卿、柳公权都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筋力丰满,气派雍容堂正;柳公权的书法则偏重骨力劲健,所以又有“颜筋柳骨”的称谓。

颜筋是柳骨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2、退笔成冢:隋朝和尚智永,本姓王,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曾经云游到浙江省吴兴县善琏镇,在该地永欣寺里住了整整三十年。每天练习书法不辍。他在屋内备了数支容量为一石多的大簏子,练字时,笔头写秃了,就取下丢进簏子里。

日子久了,破笔头竟积了十大簏。后来,智永便在永欣寺窗前的空地挖了一个深坑,把所有破笔头都埋在土里,砌成坟家,称之为──退笔冢。

扩展资料

颜"指颜真卿,"柳"指柳公权。都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著名的楷书四大家:颜真卿的书法用笔肥厚粗拙,显得筋健洒脱。柳公权的书法棱角分明,以骨力遒劲著称。“颜筋柳骨”是说他们二人的风格像筋、骨那样挺劲有力。

颜筋柳骨出自宋·范仲淹《祭石学士文》:“曼卿之笔,颜筋柳骨。”指颜柳两家书法挺劲有力,但风格有所不同。也泛称书法极佳。

书法在唐代为鼎盛时期,凡及楷书,言必称颜、柳。中国楷书发展到唐代可以说达到顶峰阶段,其成就以颜真卿为代表。稍晚的唐代书法家柳公权亦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后世并称为颜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颜筋柳骨

百度百科-智永

文言文,翻译,退笔成冢

3.“智永退笔冢”译文

译文: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

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象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额外介绍 智永和尚(生卒不详),南朝人,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智永善书,书有家法。

将王羲之作为传家之宝的《兰亭序》 1、永公:即智永;公,对人的敬称。他是陈代、隋代著名书法家。

2、吴兴:古地名,今浙江湖州。 3、积年:许多年。

4、秃笔头:写坏的毛笔头。 5、瓮(wèng):口小腹大的容器。

6、石(dàn):旧时重量的单位。(一石相当于60kg) 7 、觅:寻求。

8、书:墨迹(亦可作“书法”),字。 9、题额:写牌匾。

额;牌匾。 10、户限为之穿穴: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

穴:窟窿。 11、市:热闹的集市。

成语有门庭若市。 12、铁叶:铁皮。

13、以:用。 14、瘗(yì):埋。

15、号:被称为,名词作动词。 16、冢(zhǒng):坟墓。

17、户限:门槛。 18、并请额者如市:并且请求写匾额的人像巿场上的人(一样多)。

4.智永退笔冢的译文

智永与“退笔冢”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yì)之,号为“退笔冢”。

译文: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注释】

1.智永:智永和尚,王羲之七世孙,书法家

2.积年:许多年

3.石:dan,古时计量单位,一石相当于60公斤

4.觅:寻求

5.提额:写牌匾

6.户限为之穿穴:门槛被踏出窟窿

7.瘗:埋

8.冢:坟墓

扩展资料

智永退笔冢给我们的启示:需要勤学苦练,才有机会成功。

任何学术要达到高峰,没有捷径可走,亦无秘诀可言,只有勤学苦练,才是唯一的途径。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此大的训练量,且能长久坚持,其精神可嘉。俗话说:“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汗水流的越多,收获就越大,才越好。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智永退笔冢

5.智永退笔冢译文

原文: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 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wèng),每瓮(wèng)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铁叶裹(guǒ)之,人谓“铁门限”。后以笔头瘗(yì)之,号为“退笔冢(zhǒng)”。

译文: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之后就有十几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石(那么重)。前来求取墨迹、并请(他)写匾额的人多得像吵闹的集市一样。(他)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洞来,于是(就)用铁皮包裹住门槛,人们称它为“铁门槛”。后来(智永)把笔头全部都埋了,称它为“退笔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需要勤学苦练,才有机会成功。

任何学术要达到高峰,没有捷径可走,亦无秘诀可言,只有勤学苦练,才是唯一的途径。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此大的训练量,且能长久坚持,其精神可嘉。俗话说:“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汗水流的越多,收获就越大,才越好。

6.介绍江郎才尽、退笔成冢的来历

江郎才尽 出处《南史·江淹传》 尝宿守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

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玉色彩笔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 时人谓之才尽。

释义“江郎”,指南朝文学家江淹,年轻时很有才气,到晚年文思 渐渐衰退。 “尽”,完,没了。

江郎的文才没了。比喻才思减退。

故事 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 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 了,而且退步不少。

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哦好久,依 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 平淡得一无可取。 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 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拘出几尺绸 缎还他。

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采了。 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 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 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

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退笔成冢: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见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他把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

退笔成冢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