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超举贤文言文翻译(郗超举贤文言文翻译)
1.郗超举贤文言文翻译
郗超与谢玄不善——郗超与谢玄不和睦友善。
苻坚将问晋鼎——当时苻坚正想夺取晋王朝政权
既已狼噬梁、岐——已经像恶狼一样吞并了梁州、岐山一带地区
又虎视淮阴矣——又虎视眈眈地企图侵占淮河以南广大领土。
于时朝议遣玄北讨——这时朝廷中商议派谢玄北上讨伐
朝间颇有异同之论——朝廷中对此很有不同看法。
唯超曰:“是必济事——只有郗超说:“谢玄这个人一定能成功。
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我过去曾经与他一道在桓温府中共事
见使才皆尽——发现他用人能尽其才
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即使是一些琐细的小事,也能处理得恰如其分
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从这些事推断,想来是一定能建立功勋的。”
元功既举——谢玄大功告成后
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当时的人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
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同时又推崇他不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埋没别人的才能。
2.文言文《郗超荐贤》的翻译是什么?
郗超与谢玄(即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国君林家辉的哥哥)相处得不好。苻坚图谋晋国政权,在像狼一样吞噬了梁歧之后,又像虎一样盯住了淮阴。当朝中讨论派谢玄向北讨伐的事时,人们很有些不赞成的议论。只有郗超说:"这个人北伐一定成功。我曾和他同在桓温府做事,见他使用(让)人才各尽其能,即使是平民也得到适合他们的工作。由此推论,任用他一定能使他立功。"北伐大功告成,人们都感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都赞赏他不因为个人爱憎而抹杀别人的优点。
1. 出自《世说新语·识鉴》,南朝·宋代刘义庆著作。原文: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视淮阴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2. 注释:善:友善,和睦。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鼎,传国宝器,比喻帝位、帝业。狼噬:像狼一样吞噬。虎视:像虎一样看。异同:偏义复词,偏指"异"。济:有益。桓宣武:东晋大臣桓温。宣武,谥号。履屐:代指细小的事物,这里代指平民百姓。容:允许,许可。元:大。
3. 这篇文章主要推崇郗超在关键时刻,能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以个人爱憎而抹杀别人。这种精神很值得后人学习。文章中使用的比喻生动形象。"狼噬"、"虎视",既刻画了苻坚咄咄逼人的气焰,又暗示出东晋紧张、危急的局面。
4. 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南朝宋宗室,世居京口。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十分被看重。
5.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一部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它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召集门下食客共同编撰。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依内容分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等等,共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特性。
6.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世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7. 《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正如(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十三所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例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
8. 《世说新语》对后世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不仅模仿它的小说不断出现,而且不少戏剧、小说也都取材于它。可惜的是,《世说新语》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
3.郗超与谢玄不善
译文:东晋大臣郗超和谢玄不和。
善:和,和睦。出自《世说新语·识鉴》。
【原文】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翻译】东晋大臣郗超和谢玄不和。此时,前秦的苻坚准备发动进攻夺取东晋政权。
已经像恶狼一样侵吞了梁州、岐州,又像猛虎一般盯住了淮河以南地区。当时朝廷商议对策,打算让谢玄北上讨伐苻坚,世人对此颇有争议。
只有郗超说:“谢玄这个人率师北伐一定能成功。我过去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武府中共事,发现他用人都能各尽其才,即使是小事,也能得到妥善的处理。
由此推断,他一定能建立功勋。”谢玄立大功后,当时的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敬重他不因个人喜恶而漠视别人的长处。
扩展资料:郗超虽然和谢玄不和,但在困难当头之际,面对朝廷的用人计划,他没有随声附和“异同之论”,更没有推波助澜,而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对谢玄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以促成其率师北伐之事。这充分地表现出郗超的爱国情怀及宽容大度的性格特征。
郗超,字景兴,又字景舆,东晋高平金乡人,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和佛学家。郗超出生在官宦世家,父亲是会稽内史郗愔,祖父是太尉郗鉴。
所以这么高出生的郗超在当时注重门阀世家的东晋,是很容易得到重视的,加之他自小就聪明能干身价自然又高了。郗超担任过大司马参军。
中书侍郎等职,还是当时重臣桓温的谋主。所以郗超有实力让他这么自信,年轻时候的他才华卓越,性子也是不羁,同辈中能够入他严眼中的几乎是没有几个。
不过天下之大,能人自然是多的,上天不能之眷顾他郗超一人。在郗超的同辈之中,就有一个聪明伶俐之人,他的才华堪比郗超,就是谢家的谢玄。
谢玄,字幼度,是当时东晋左右政局的几个大家之一谢家的后人,谢安的侄子。谢玄自小不生性聪慧,而且胸中自有远大志向。
曾经对谢安说过,他做人要像那生在前庭中的兰芝一样。后来谢玄和郗超共同在桓宣武府也就是桓温手下做事,都是极富才华的人自然会互相看不顺眼。
因而这二人相处不和的,整天都会互相挤兑,旁人都知道郗超和谢玄不善。不久,北方盛极一时的前秦君主苻坚率领近百万大军南下侵犯东晋,已经如饿狼一般吞并了梁州、岐州等地。
面对来势汹汹的大军,朝廷征召文武兼备的将领统率军队抵御来敌。于是谢安冒着众怒推荐了自己的侄子,谢玄。
当时是一片人都反对,唯独与之不和的郗超表示支持。郗超说他曾经和谢玄共同处事过,他知道谢玄能够发挥出手下的各种长处,令他们施展出自己的才能。
所以郗超相信谢玄肯定能够成功抵御来袭的敌军,而最后事实也证明了他的看法。
4.郗超重善文言文翻译
郗超重善是一个成语,也是一篇文言文郗超与谢玄不善①。
苻坚将问晋鼎②,既已狼③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④必济事。
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⑤,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⑥必能立勋。”
元功⑦既举⑧,时人咸⑨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①善:和,和睦。
②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典故出自楚庄王“问鼎中原”。 ③狼:像狼一般,名词活用作状语,下文“虎”同此用法。
④是:这个人,指谢玄。 ⑤济:有益 ⑥履屐之间:原指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
⑦容:或许。 ⑧元功:首功,大功。
⑨既举:立大功后。既,已经。
举,成,实现。 ⑩咸:都。
译文:东晋大臣郗超和谢玄不和。此时,前秦的苻坚准备发动进攻夺取东晋政权。
占据梁岐之后,又对淮阴虎视眈眈。当时朝廷商议对策,打算让谢玄北上讨伐苻坚,世人对此颇有争议。
只有郗超说:“谢玄这个人率师北伐一定能成功。我过去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武府中,发现他用人都能各尽其才,即使是小事,也能得到妥善的处理。
由此推断,他一定能建立功勋。”谢玄立大功后,当时的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敬重他不因个人喜恶而漠视别人的长处。
评价:郗超虽然和谢玄不和,但在困难当头之际,面对朝廷的用人计划,他没有随声附和“异同之论”,更没有推波助澜,而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对谢玄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以促成其率师北伐之事。这充分地表现出郗超的爱国情怀及宽容大度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