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朱亮祖阅读题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明·归?)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明·归?

【答案】【小题1】B【小题1】A【小题1】A【小题1】(1)对待佣人有恩惠(很慈爱),佣仆即使被责打了,背后(事后)也不忍心责怪她。

(2)我很想奉命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想姑且迁就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3)院子里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死的那一年亲手栽植的,现在已经高高地站立着,枝繁叶茂像伞一样了。

【答案解析】【小题1】旧时不敢直称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叫讳。【小题1】A前,后“以”是因为;B前“之”是动词,到,后“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前“其”活用为第一人称,我的,后“其”是指示代词,这;D前“乃”表示转折,竟,竟然,后“乃”副词,才。

【小题1】B“母何氏”是指归有光外祖母姓何[文中对先妣惯称孺人,归的外祖家姓周];C作者幼年丧母,所忆有限,文中所记多为家人所述,且文中说:“追惟一二,……馀则茫然矣。”D文章结尾有抒情文字。

【小题1】(1)3分,“遇”1分,“虽”1分,“后言”1分(2)3分,奔驰1分,日笃1分,告诉1分(3)3分,手植1分,盖1分,句意通顺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先母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

十六岁嫁到我家。第二年,生下女儿淑静。

淑静,就是我的大姊。过一年,生下我,又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个生下就死了,另一个也只活了一年。

又过了一年,生下有尚,怀孕十二个月。 过一年生淑顺,再过一年生有功。

有功生下以后,先母哺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更费力。于是她常常皱着眉头对几个女佣说:“孩子这样多,我真苦死了(我因为多子女而受苦)。”

有一个老婆子(家里雇用的保姆)用一杯水盛着两个田螺送上来,说:“把这杯水喝了,以后就不会常怀孕了。 ”先母举起杯,把水一气喝完,从此失声变哑,不能说话。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母亲病故。儿女都还小,看见家里大人哭,也跟着哭,但是还以为娘是睡着了。

真是伤心啊!接着,家里请来画工为先母画遗像,把两个孩子带到画工眼前,对他说:“遗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以下照淑静画。 ”因为这两个孩子面容最像母亲。

先母名桂。外曾祖父名明;外祖父名行,是太学生;外祖母姓何。

外祖父世世代代住吴家桥。吴家桥在昆山县城东南,离县城三十里,经过千墩浦,到南直桥,沿着小河往东就到。

村子里聚居着许多人家,全都姓周。 外祖父和他三个哥哥都因为富有而出名,为人忠厚正直。

外祖父常常和和气气和村里人谈家常,看到小辈外甥侄子个个都喜欢。先母到吴家桥娘家,就做棉花活。

进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干活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头差人送点东西来。

家里不缺吃食,先母却终日劳苦像是穷得揭不开锅(像是朝不保夕的样子)。冬天生炉火用的炭屑,叫丫环做成炭团,一颗挨一颗晒在台阶下面。

屋里没有废物,家里没有闲人。儿女大的牵着娘的衣服,小的抱在怀里,手里还不停地缝缝补补,间间房里干净整齐。

待佣人很慈善,佣仆即使被责打了,背后(事后)也不忍心责怪她。 吴家桥每年要送来鱼、蟹、糕饼,总是人人可以吃到。

家里人听说吴家桥有人来,个个都欢喜。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私塾读书。

每逢阴雨天气,堂兄总是在私塾过夜,我心里舍不得和他分开,但是却不能留住,必定要赶回家。先母常在半夜醒来,叫我低声背诵《孝经》,要我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

母亲去世十一年后,大姊淑静嫁给王三接,这婚事是母亲生前应允的。故世十二年后,我补上了生员,十六年后,我娶妻,婚事也是母亲生前给我订定的。

一年以后我有了女儿,我们夫妇都很喜爱女儿,格外想念先母。半夜三更,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回想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都记不起来了。

世界上竟有没有娘亲的人么!天啊,多么悲痛啊。

2.文言文的翻译,题,解释及答案

1、宠常非之,独勤心物务,数为昱陈当世便宜。

分析:这话中的“之”并不指“三府掾属”而是他们的行为,翻译时要落实“之”的指代内容。这句话可译成:陈宠经常批评这种现象,(他自己)独自努力专心于工作事务,多次向司徒鲍昱陈说当前社会上应解决的问题。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分析:这句话有同学译为:如果他自己品行端正,那么不下命令他也会去做,如果他自己品行不端正,就是下命令他不会去做。译句因为“他”指代不明而有歧义,原句“其”不能简单地译成“他”。这句话可以这样翻译:一个人如果自己品行端正,那么不用他下命令别人也会去做……

3、亮祖不能屈也。

分析:据文意,这句话中“屈”的对象应是道同而不是朱亮祖,所以翻译时要准确地补充省略成份,可译作:朱亮祖没有能够使道同屈服。(注意“不”译作“没有”)

4、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

分析:联系全文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作者(王安石)对孟尝君及其门客的不以为然乃至鄙视,所以这句话译成“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辈的头目罢了”要比译作“孟尝君只是鸡鸣狗盗这些人的领袖”要好。

5、子未我忘,岂能相及!

分析:这句话应当翻译成“如果你没有忘记我(而前来奔丧),也许还赶得上”。“岂”不能译成“难道”,据文意,元伯是希望范式(字巨卿)来,所以应是祈盼的语气而不是反问语气。

文言文,阅读,朱亮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朱 弁朱弁,字少章,徽州婺

【答案】【小题1】C【小题2】B【小题3】D【小题4】(1)朱弁又给粘罕写信,(信中)所说的用兵与讲和的利害关系十分详细。

(“与”1分,“悉”1分,通顺1分)(2)希望留下官印,让我朱弁能够抱着它而死,死了也是不朽的。(“愿” 1分,“使”1分,“得”1分)(3)我的官是在自己的朝廷里接受的,我只有一死罢了,绝不答应换官来使我们的国君受辱。

(“受”1分,“易”1分,“辱”1分,通顺1分) 【答案解析】【小题1】我们【小题2】①是金人的要求;②是朱弁对谁去谁留的观点;④是朱弁对金人说的一般道理;⑥写的是众人深受感动【小题3】“抢先杀死他”一说,原文无据参考译文:朱弁的字叫少章,是徽州婺源人。 年轻时很聪明,每天读书几千字。

成人后,进了太学,晁说之见到他的诗,对他的才能很惊奇。靖康之乱中,他的家庭碎于贼手,朱弁向江南逃奔。

建炎初年,朝廷商议派遣使者问安两宫皇帝,朱弁挺身自荐。到了云中,见了粘罕,请求和劝告的语言十分恳切。

粘罕不听,让他回客店,派士兵来看守他。 朱弁又给粘罕写信,所说的用兵与讲和的利害关系,十分详细。

绍兴二年,金人忽然派遣宇文虚中来,说和议可行,应当派一人到元帅府去接受国书回国,虚中想让朱弁与正使王伦商量决定谁去谁留。朱弁说:“我来了以后,本来就准备死了,哪里希望今天有机会先回去。

希望您这个正使接受国书回去禀告天子,结成两国的友好关系,那么即使我将来尸骨暴露在外国,也永远感到像活着一样。 ”王伦将回去时,朱弁请求说:“古代的信使都有符节作为信物,现在没有符节,但是有官印在,官印也是信物呀。

希望留下官印,让我朱弁能够抱着它而死,死了也是不朽的。”王伦解下来交给了王弁,王弁接受后藏在怀里,和它同睡同起。

金人逼王弁到刘豫那里当官,并且引诱他说:“这是你回国的第一步。 ”王弁说:“刘豫是国贼,我曾经恨不得吃了他的肉,又怎么能忍受面向北做他的大臣,我只有等着死而已。”

金人发怒,中断了食物供应来逼迫他。朱弁坚决地在驿站门口抗拒,忍受饥饿等待着死亡,坚决不屈服。

金人也被他感动了,像原来一样地礼待他。过了很久,又想调动他的官职,朱弁说:“自古两国交兵,使者处在中间,话可让他听从的就让他听从,不可让他听从的就关押他,杀掉他,何必换他的官职?我的官是在自己的朝廷里接受的,我只有一死罢了,绝不答应换官来使我们的国君受辱。

”并且写下文书转交耶律绍文等说:“:“您国封我官职的命令早晨来到,那么我就晚上死,晚上来到就早晨死。”又写信给后任的使者洪皓向他诀别说:“杀掉使者不是小事,我们如果赶上,是命中注定的,我们应当舍生来全义。”

于是就准备了酒菜,召集被扣留的士大夫喝酒,酒饮半酣,朱弁告诉他们说:“我已经看好近郊的一个墓地,一旦我牺牲报国,诸位请把我埋在那个地方,在上面写上‘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我就很满意了。 ”众人都流下了眼泪,不能抬起头来。

朱弁谈笑自如,说:“这是做臣子的常情,诸位悲痛什么呢?”金人知道他终不可屈,于是也就不再强迫他了。

文言文朱亮祖阅读题0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