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杀戮的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国之所以治乱者三,杀戮?爱)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国之所以治乱者三,杀戮? 爱
【答案】【小题1】C【小题2】D【小题3】C【小题4】A【小题5】(1)那么君主身边阿谀的宠臣就不会在国内专权,道路上看不到在押的犯人。
(“便辟”“威”“凃”“禽”为四个得分关键点;后两个通假字要翻译出来。 )(2)因此,只有提倡道德而能真正做到仁,才可以胜任国事而众人拥护。
(“则”“操”“众”为三个得分关键点)(3)工匠不刻意追求刻木镂金,女红也不刻意追求文采花饰,国家就会富足。(“女事”“文章”和“之”为三个得分关键点,“之”为取独)【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分析可知,C.轻:轻易。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者”“其”“则”“而”四个常见文言虚词,结合具体用法和语境可知,A助词,---的事;助词,---的人。
B代词,他的;代词,那。C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选择,“不是,就是”。
D连词,并列关系。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较翻译句子要容易一些。
解答本题,一是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意思,二是要凭借自己的文言语感,三是对古代文化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 以上几点综合思考去做。
作为选择题也要注意“排除法”的运用。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4】试题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解额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
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或偏激、浮浅、片面、主观臆断等。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
分析可知,A治国者用人的品德、功劳、能力分别与其地位、俸禄、官职相当。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5】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
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三句关键字句的翻译(1)“便辟”“威”“凃”“禽”为四个得分关键点;后两个通假字要翻译出来;(2)“则”“操”“众”为三个得分关键点;(3)“女事”“文章”和“之”为三个得分关键点,“之”为取独。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国家之所以治或乱,取决于三个条件,仅有杀戮刑罚是不够用的。国家之所以安或危,取决于四个条件,只靠城郭险阻是不能固守的。
国家之所以贫或富,取决于五个条件,只用轻收租税、薄取赋敛的办法是靠不住的。这就是说,治理国家有“三本”,安定国家有“四固”,而富国则有“五事”——这五事乃是五项纲领性措施。
治国者需要审查的问题有三个:一是政务官员的品德与地位不相称,二是官员的功劳与俸禄不相称,三是官员的能力与官职不相称。 这三个根本问题是国家治乱的根源。
所以,在一个国家里,对于道德仁义不彰显于朝廷的人,不可授予尊高的爵位;对于功劳和业绩没有表现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人,不可给予优厚的俸禄;碰到事情不能取信于人民的人,就不能让他做大官。所以,如果德行深厚而授爵低微叫作“君主有过”;德行浅薄而授爵尊高,叫作“君主有失”。
宁可对君子有过错,而不可以对小人失误。因为,有过于君子,带来的怨恨浅;有失于小人,带来的祸乱深。
因此,在一个国家里,如果道德不高尚却可以身居高位,那么贤良的大臣就得不到进用;如果功劳不显著却可以享有重禄,那么勤奋的大臣就得不到鼓励;如果做事并未取信于人民却可以做大官,那么有才能的大臣就不会出力。 只有把这三个根本问题审查清楚了,臣下才不敢妄求官禄。
如果对这三个根本问题不加审查,奸佞邪臣就会接近君主,奸佞邪臣就会专权,作威作福。这样,在上面的君主耳目闭塞被蒙蔽,下面的政令不通,正道被抛弃,乌七八糟的坏事就要一天天地多起来。
如果审查好这三个根本问题,君主左右那些受宠的谄媚逢迎之流就不会专权,道路上看不到在押的犯人,与官方疏远的人们不会蒙受不白之冤,孤寡无亲的人们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这就叫作:刑罚减少,政务精简,甚至朝廷都无需召集群臣议事了。
治国者要谨慎对待的问题有四个:一是对于提倡道德而不真正做到仁爱的人,不可以授予卿相;二是对于见到贤能而不让位的人,不可以授予尊高爵位;三是对于掌握刑罚而袒护亲贵的人,不可以让他统帅军队;四是对于那种不重视农业,不注重地利,而轻易课取赋税的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