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兢传文言文翻译(文言文《吴澄传》的译文是什么)
1.文言文《吴澄传》的译文是什么
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自幼聪敏,三岁能诵读古诗,五岁每日受课千余言,读书通宵达旦.母亲怕他勤奋过度,不让他多读.澄候母亲就寝后,又燃灯读书.九岁与其他子弟参加乡校考试,吴澄总是名列前茅.长大成人之后,学习经、传,致力于圣贤之学.曾参加进士考试,未中.至元十三年(1276),人民刚归附于蒙古,各处盗贼兴起,社会尚不安宁.乐安郑松邀他避居于布水谷.吴澄在那里著《孝经章句》,并校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及《大戴记》、《小戴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至江南求贤,吴澄被荐选至京师,但不久因母病辞归.钜夫奏请将吴澄所著各书置于国子监,以供诸生学习.元贞初年(1295),吴澄游学于龙兴时,按察司经历郝文迎他于郡学,每日听他讲经论史,记录其问答凡数千言.行省官员元明善,常以文学自负,但听了吴澄讲解《易》、《诗》、《书》、《春秋》诸经典的含义之后,不禁赞叹道:“同吴先生谈论学问,如同探索大海一般,深不可测.”遂终身拜吴澄为师.左丞董士选把吴澄请到家中,亲自敬茶奉饭,极力向朝廷推荐,说他道德文章都优于常人.朝廷擢引他为应奉翰林文字,当地官府多次敦请,方去赴任,但不久辞职南归.以后又任命他为江西儒学副提举,到职仅三个月,又因病离去.至大元年(1308),朝廷召他为国子监丞.在此之前,许文正公衡为国子监祭酒,以《朱子小学》等书教授国子生.吴澄到任后,每日清晨向学生授课.在下午休息期间,来向他请求解答《经》书中疑难者,接踵而至.澄根据学生的才能,反复讲解,循循善诱,直到深夜.无论寒暑都是如此.皇庆元年(1312),升吴澄为司业,以程纯公(程颢)《学校奏疏》、胡文定公(胡安国)《六学教法》、朱文公(朱熹)《学校贡举私议》为教材.教学分为四科:一曰经学,二曰行实,三曰文艺,四曰治事.但这套教学计划未能实施.他常对学生说“:朱子(熹)主要是在探求天理中得到学问,而陆子(象山)则以静心修养德性为主.如果求学不以德性修养为本,则必然偏重于语言文字,舍本逐末.若以德性修养为本,那就可望获得许多知识.”所以有人认为吴澄属于陆象山学派,违背许衡尊信朱子之本意.然而,这些议论者也并不知陆、朱之学是什么.吴澄辞司业之职而去,从学诸生中,有人不告假也随先生南行.不久,朝廷又召澄为集贤直学士,特授奉议大夫,催促迅速回京.但行至真州,因病不能继续前往.英宗即位,越级提升吴澄为翰林学士,进阶太中大夫.至治三年(1323)英宗驾崩,泰定帝即位,设经筵,首命吴澄与平章政事张王圭、国子祭酒邓文原为讲官.朝廷修纂《英宗实录》,命吴澄主持其事.数月后《实录》修成,尚未进呈,澄称病请求还归故里.中书左丞许师敬,奉旨赐宴于国史院,向吴澄表示朝廷挽留之意,吴澄坚持不肯,宴罢立即出城乘舟南下.中书闻讯,派官员追赶,终未追上,回朝奏告皇帝说:“吴澄是我朝名儒,德高望重的老臣.今告老还乡,朝廷亦不忍使他过于操劳,应该嘉奖才是.”于是,诏令加吴澄为资善大夫,赐金织文绮二件及钞五千贯.吴澄诲人不倦,对于别人提出的疑难,总是不厌其烦地进行解答,直到明白为止.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自己系统的见解,认为从伏羲、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颜、曾、孟、周敦颐、二程、张载直到朱熹,是一脉相承,以后还要继承发展.他自青年时代就以继承传统文化为己任.无论入朝为官还是隐退归家,凡所经过的郡县,其士大夫们都争着请他去教育子弟.四方之士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来向他求学者,常不下千百人.平时稍有闲暇,即著书立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方才搁笔.对于《易》、《春秋》、《礼记》都有自己的解释,破除以前注释中穿凿附会的陋习,阐发书中深奥的道理,条理分明,文笔简洁,见识高超,成为一家之言.著有《学基》、《学统》二篇,使学者明了做学问之要本所在,懂得求学的途径,循序渐进.他的学术思想,尤得益于邵雍的学说.他还校订了《皇极经世书》、《老子》、《庄子》、《太玄经》、《乐律》以及《八阵图》和郭璞的《葬书》.吴澄故居有草房数间,程钜夫为之题名为“草庐”,因此学者称吴澄为“草庐先生”.天历三年(1330),朝廷因吴澄年事已高,特任命其次子吴京为抚州教授,以便就近奉养.天历四年,吴澄病逝,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赠为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正文: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
自幼聪敏,三岁能诵读古诗,五岁每日受课千余言,读书通宵达旦。母亲怕他勤奋过度,不让他多读。
澄候母亲就寝后,又燃灯读书。九岁与其他子弟参加乡校考试,吴澄总是名列前茅。
长大成人之后,学习经、传,致力于圣贤之学。曾参加进士考试,未中。
至元十三年(1276),人民刚归附于蒙古,各处盗贼兴起,社会尚不安宁。乐安郑松邀他避居于布水谷。
吴澄在那里著《孝经章句》,并校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及《大戴记》、《小戴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至江南求贤,吴澄被荐选至京师,但不久因母病辞归。
钜夫奏请将吴澄所著各书置于国子监,以供诸生学习。元贞初年。
2.《进谏》吴兢的译文
原文: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贞观六年,太宗以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杜正伦、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上封事称旨,召而谓曰:“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主,便宜尽诚规谏,至如龙逢、比干,不免孥戮.为君不易,为臣极难.朕又闻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逆鳞.卿等遂不避犯触,各进封事.常能如此,朕岂虑宗社之倾败!每思卿等此意,不能暂忘,故设宴为乐.”仍赐绢有差.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②.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译文 唐太宗容貌威武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见到他都会紧张得举止失常不知所措.太宗知道情况后,每当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谏诤,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君主假如自以为圣明,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能办得到吗?于是君主失掉他的国,臣下也不能独自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残暴淫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不讲话,最后终于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灭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事不远,你们今后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必须直言规劝谏诤.”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如鱼得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我虽然不算明君,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过失,希望凭借你们直言鲠议,以实现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回答说:“我听说木材弹上墨线就能锯得笔直,君主听从规谏就能成为圣明.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设诤臣七人,说的话如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相谏.陛下开拓思路,采纳臣民忠言,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太宗称赞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听一听如何处理.有话敞开说,一定虚心采纳.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司空裴寂说:“近来有人上书奏事,条数很多,我都贴到卧室的墙壁上,出入时看看想想.之所以要这么孜孜不倦,是想把臣下的想法都弄清楚.我每当一想到治国大事,有时要到三更以后才睡觉.我也希望你们用心不。
3.初中文言文 吴兢不改史 翻译
武则天晚年有两个宠臣,一个叫张昌宗,一个叫张易之。二张恃宠骄横,宰相魏元忠很气愤,就对武则天说他们是小人,不该把他们留在身边。
二张知道了这件事,担心武则天死后,魏元忠要处置他们,因而对魏元忠怀恨在心,便诬陷魏元忠有不忠于武则天的谋议。武则天遂下令逮捕了魏元忠。
为了置魏元忠于死地,张昌宗暗地里诱逼凤阁舍人张说,让他出面作证,就说自己亲耳听到过魏元忠的言论,事成之后,报以美官。张说当时就答应了。
一天,武则天传召张说。在他进宫之前,同为凤阁舍人的宋璩劝他说:“名义至重,鬼神难欺,可万万不能伙同小人陷害君子呀!”张说听从了宋璨的话。
在武则天问及此事时,张说如实禀告,说自己没有听到魏元忠说过不忠于武则天的话,是张昌宗逼迫他让他诬陷魏大人。结果,魏元忠得以免死,张说被流放岭南。
文馆学士吴兢在撰写《则天实录》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上了这一段历史事实。
武则天死后,张说又回到朝中。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起,张说一直担任宰相等要职,并兼修国史。他看到这段记载后,觉得尽管符合事实,但有损自己的形象,所以就动了改史的念头。
张说知道这是吴兢写的,却故意说:“刘五(即史学家刘知几)太不相容了!”
吴兢站起来说:“这本是我写的,这段史文的草稿都在,您怎么能错怪死去的人呢?!”他说这话时,与他在一块工作的史官们都惊得变了脸色。
后来张说又请求吴兢改动几个字。吴兢就是不答应,他说:“假如顺从您的请求,那么这部书的笔法就不能算作正直的,怎么能够让后世相信呢?!”
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董狐说过,作为一个史官,最重要的就是诚实,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就是对后代人的欺骗。他认为史官的职责就是记录真实的历史,决不能为了个人私利改写史书,否则就丢掉了作为一个史官应有的节操。吴兢同董狐一样,也是一位诚实正直的史官。
4.吴兢不改史的翻译
武则天晚年有两个宠臣,一个叫张昌宗,一个叫张易之。
二张恃宠骄横,宰相魏元忠很气愤,就对武则天说他们是小人,不该把他们留在身边。 二张知道了这件事,担心武则天死后,魏元忠要处置他们,因而对魏元忠怀恨在心,便诬陷魏元忠有不忠于武则天的谋议。
武则天遂下令逮捕了魏元忠。 为了置魏元忠于死地,张昌宗暗地里诱逼凤阁舍人张说,让他出面作证,就说自己亲耳听到过魏元忠的言论,事成之后,报以美官。
张说当时就答应了。 一天,武则天传召张说。
在他进宫之前,同为凤阁舍人的宋璩劝他说:“名义至重,鬼神难欺,可万万不能伙同小人陷害君子呀!”张说听从了宋璨的话。 在武则天问及此事时,张说如实禀告,说自己没有听到魏元忠说过不忠于武则天的话,是张昌宗逼迫他让他诬陷魏大人。
结果,魏元忠得以免死,张说被流放岭南。 文馆学士吴兢在撰写《则天实录》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上了这一段历史事实。
武则天死后,张说又回到朝中。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起,张说一直担任宰相等要职,并兼修国史。
他看到这段记载后,觉得尽管符合事实,但有损自己的形象,所以就动了改史的念头。 张说知道这是吴兢写的,却故意说:“刘五(即史学家刘知几)太不相容了!” 吴兢站起来说:“这本是我写的,这段史文的草稿都在,您怎么能错怪死去的人呢?!”他说这话时,与他在一块工作的史官们都惊得变了脸色。
后来张说又请求吴兢改动几个字。吴兢就是不答应,他说:“假如顺从您的请求,那么这部书的笔法就不能算作正直的,怎么能够让后世相信呢?!” 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董狐说过,作为一个史官,最重要的就是诚实,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就是对后代人的欺骗。
他认为史官的职责就是记录真实的历史,决不能为了个人私利改写史书,否则就丢掉了作为一个史官应有的节操。吴兢同董狐一样,也是一位诚实正直的史官。
5.唐代吴兢《贞观政要》翻译
贞观二年帝都长安旱情严重并爆发蝗灾。唐太宗李世民前去视察农田,看到大批的蝗虫。他抓住了几只蝗虫骂道:“人们凭借五谷赖以为生,你们却把它们(五谷)给吞噬了,对百姓有害!百姓就算有过错也是因为我这个皇帝一个人的缘故。你这家伙(蝗虫)要是有灵性,就该把我的心吃掉让我死(来惩罚我),而不是去害百姓!”
说着,李世民准备把这几只蝗虫给吞了。左右的人惶惑的劝谏道:“陛下千万不能吃,恐怕会因此染上疾病!”李世民说:“朕现在把想的是,把这场干旱和蝗虫的灾害移到朕的身上来(解救百姓),怕什么疾病!”
于是,李世民就将这几只蝗虫给吞了。
从此,蝗灾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