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不足以成大器的文言文阅读(可以帮我翻译这篇文言文吗QQ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

1.可以帮我翻译这篇文言文吗QQ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

我也试译一下: 剑虽然锋利,但不磨也无法砍断东西,人的天资虽然聪颖(注1),但不学习也不会进步。

虽然有美酒佳肴,不品尝也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好的道义,不学习也无法达到它的造诣。所以学习然后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然后知道自己研究的不透彻。

因为不足感到惭愧而努力,因为不透彻而尽可能向别人请教而更深入了解。这样看来,则教和学互相促进。

子夏(向孔子)请教《诗经》,在学习到一样的同时懂得第二样,孔子说:“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可以开始与他探讨《诗经》了。”(注2)孔子比天下英杰还要聪明,又具备高尚的道德,弟子在他的熏陶下(注3)而声名更加远扬。

《诗经》里说:“日有成就,月有进步。” 注1:材虽美,应该是说即使人材的本质虽然很好,因此引申为人的天资虽然聪颖,应属意译。

注2:这一段故事出自论语:“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子夏(前508-?)春秋末晋国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一说卫国人,儒学家,政治家。

卜氏,名商,字子夏,以字行。孔子得意门生,七十二贤士之一,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

注3:“弟子被光景”的意思我的理解是“弟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光景”应该指环境,情景,因此引申为“在孔子文章道德的熏陶下”,不知可否这样理解? 注4:这一段出自《韩诗外传》。 由于本人是学工的,很久没接触到文言文,只是觉得这段有意思,试着翻译一下,有不妥之处请指正,特别请功夫茶兄不吝赐教。

2.谁知道古文“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取伯夷之义”的原文

此文来源于《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 下面是连接: 原文如下: 《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囗(左“氵”右“矣”音si 4)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 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 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

’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 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si4 ,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 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 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 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 似囗(上“田”中“田田”下“石”音lei3)空之在大泽乎?计 中国之在海内不似囗(左“禾”右“弟”音ti2)米之在太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 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 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 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 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 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囗( 左“足”右“支”):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 :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 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 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观之,又何以 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

’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 微也;郛,大之殷也:故异便。

此势之有也。 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 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

可以言 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 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 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 ,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 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 。

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 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 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为ti2米也,知毫末之为 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 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

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 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 之,则万物莫不非。

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 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

由此观之, 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梁丽可以冲城而 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囗(左 “犭”右“生”),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囗(左“ 目”右“真”)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

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 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 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 代殊继。

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 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 。

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 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 无所畛域。

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

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 ,时不可止。

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 也。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何为乎,何不 为乎?夫固将自化。”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 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 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 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 福,谨于去就,。

文言文,不足以,不学,成大器

3.求《诫己书》一篇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翻译:不要谈论别人的短处,不要夸奖自己的长处)。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翻译:对别人有恩,不要恋恋不忘,想着别人的回报,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要忘记,时刻有一颗感恩的心)。

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翻译:世界上人们的称赞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保持本心)。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翻译:在心里多思考,才行动,三思而后行,别人的诽谤议论对自己又有何妨害)。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

(翻译:不要使自己的名声超过实际,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赞赏的)。

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

(翻译:洁白的品质,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变颜色,才是宝贵的,表面上暗淡无光,而内在的东西蕴含着光芒)。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

(翻译:柔弱是生存的根本,因此老子力戒逞强好胜,刚强者必死)。

硁硁鄙夫介,悠悠故难量。

(翻译:浅陋固执刚直,小人却以此为美德而坚持,浅陋固执刚直,小人却以此为美德而坚持。君子悠悠,内敛而不锋芒毕露,别人就难以估摸透啊)。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翻译:君子要少说话,节饮食,感到满足不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故能去除不祥)。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翻译:如果持久地实行它,久而久之,自会芳香四溢)。

扩展资料

诫己的方法

1、首先,应该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对于一些不良的行为和言论应该积极改变。

2、其次,我们在一些特殊的场合里,应该多去关注别人的情况,做到多学习别人的长处。

3、我们还应该多去学习规章制度,让自己的心目中有可以遵循的依据。

4、我们还应该让自己的行为举止更加得体大方,这样才能展现自己的素质。

5、我们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出发,也应该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4.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翻译文言文

要全文翻译吗?我们上学期学的。

公输盘为楚国造了云梯那种器械,造成后,将用它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了,就从齐国起身,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楚国国都郢,会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您将对我有什么吩咐呢?”墨子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愿借助你杀了他。”公输盘不高兴。

墨子说:“我愿意献给你十镒黄金。”公输盘说:“我奉行义,决不杀人。”

墨子站起来,再一次对公输盘行了拜礼,说:“请向你说说这义。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云梯,将用它攻打宋国。

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现在牺牲不足的人口,掠夺有余的土地,不能认为是智慧。

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知道这些,不去争辩,不能称作忠。

争辩却没有结果,不能算是强。你奉行义,不去杀那一个人,却去杀害众多的百姓,不可说是明智之辈。”

公输盘服了他的话。墨子又问他:“那么,为什么不取消进攻宋国这件事呢?”公输盘说:“不能。

我已经对楚王说了。”墨子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公输盘说:“行。”

墨子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舍弃他的华丽的丝织品,邻居有一件粗布的短衣,却打算去偷;舍弃他的美食佳肴,邻居只有糟糠,却打算去偷。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楚王回答说:“这人一定患了偷窃病。”

墨子说:“楚国的地方,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地方,方圆五百里,这就像彩车与破车相比。楚国有云楚大泽,犀、兕、麋鹿充满其中,长江、汉水中的鱼、鳖、鼋、鼍富甲天下;宋国却连野鸡、兔子、狐狸都没有,这就像美食佳肴与糟糠相比。

楚国有巨松、梓树、楠、樟等名贵木材;宋国连棵大树都没有,这就像华丽的丝织品与粗布短衣相比,从这三个方面的事情看,我认为楚国进攻宋国,与有偷窃病的人同一种类型。我认为大王您如果这样做,一定会伤害了道义,却不能据有宋国。”

楚王说:“好啊!即使这么说,公输盘已经给我造了云梯,一定要攻取宋国。” 于是又叫来公输盘见面。

墨子解下腰带,围作一座城的样子,用小木片作为守备的器械。公输盘九次陈设攻城用的机巧多变的器械,墨子九次抵拒了他的进攻。

公输盘攻战用的器械用尽了,墨子的守御战术还有余。公输盘受挫了,却说:“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你了,但我不说。”

楚王问原因,墨子回答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杀了我。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防守了,就可以进攻。

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二百人,已经手持我守御用的器械,在宋国的都城上等待楚国侵略军呢。即使杀了我,守御的人却是杀不尽的。”

楚王说:“好啊!我不攻打宋国了。” 墨子从楚国归来,经过宋国,天下着雨,他到闾门去避雨,守闾门的人却不接纳他。

所以说:“运用神机的人,众人不知道他的功劳;而于明处争辩不休的人,众人却知道他。”。

5.文言文《戴逵》怎么翻译

戴逵,字安道,谯郡铚县人。

他小时候就有灵巧聪慧的心思,善于弹琴,擅长书法与画画。他还是儿童的时候,用白瓦屑、鸡蛋汁混合浸泡,最后做成一块碑,并命名为《郑玄碑》,见到这个碑的人都赞叹不已,认为这块碑“词美书精,器度巧绝”。

他很擅长画古人的山水画。十多岁的时候,在瓦棺寺画画。

王长史看到之后说:“戴逵并非只会画画,以后肯定能有大名望,我只是遗憾自己见不到他辉煌的时候了。”戴逵曾经跟从范宣学习,范宣见到戴逵的画作,没有用处的事情,不必在这上面白白花费心思,戴逵于是为范宣画了《南都赋》,范宣看完之后大为感叹,认为非常有益处,于是也开始学画画。

戴逵既然有了灵巧的心思,又善于铸造佛像和雕刻。他曾经建造无量寿佛的木像和菩萨的木像,高达一丈六。

他认为古时的制作都粗拙古朴,到了开放敬神的时候,不足以使人动心。于是藏在帷幕中,偷偷听众人的议论,所听到的褒贬意见,都加以详细的研究,积累思考了三年,刻像才最终完成。

原文如下:戴逵,字安道,谯郡铚也。幼有巧慧,聪悟博学。

善鼓琴,工书画。为童儿时,以白瓦屑、鸡卵汁和溲作小碑子,为郑玄碑,时称词美书精,器度巧绝。

其画古人山水极妙。十余岁时,于瓦棺寺中画。

王长史见之云:“此儿非独能画,终享大名,吾恨不得见其盛时。”逵曾就范宣学,宣见逵画,以为亡用之事,不宜虚劳心思。

逵乃与宣画《南都赋》。宣观毕嗟叹,甚以为有益,乃亦学画。

逵既巧思,又善铸佛像及雕刻。曾造无量寿木像,高丈六,并菩萨。

逵以古制朴拙,至于开敬,不足动心,乃潜坐帷中,密听众论。所听褒贬,辄加详研,积思三年,刻像乃成。

戴逵(326-396 ),东晋著名美术家、雕塑家。字安道,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人,居会稽剡县(今浙江绍兴嵊州市)。

他是顾恺之时代另一有名画家,南渡的北方士族。晚年长期住在会稽一带。

戴逵终生不仕,初就学于名儒范宣,博学多才,善鼓琴,工人物、山水,坚拒太宰武陵王召其鼓琴之命,王徽之曾雪夜访之,到门未入,孝武帝时累征不就。著《戴逵集》9卷,已散佚。

他少年时画的《南都赋》,使他的先生范宣(当时有名的学者)改变了绘画无用的看法。他富有巧艺,绘画而外,又善于弹琴,更以擅长雕刻及铸造佛像而知名。

他曾造一丈六尺高的无量寿佛木像及菩萨像。为了创造新的样式,他暗暗坐在帷帐中倾听群众议论。

根据大家的褒贬,加以研究,积思三年才完成。由此可见戴逵是首先创造了中国式佛像的艺术家。

戴逵并且创造了夹纻漆像的作法,把漆工艺的技术运用到雕塑方面,是今天仍流行的脱胎漆器的创始者。戴逵在南京瓦官寺作的五躯佛像,和顾恺之的《维摩诘像》及狮子国(锡兰岛)的玉像,共称“瓦官寺三绝”。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6.文言文版《求学记》

你好!

是《学记》么?没有《求学记》

《学记》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小有声音)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教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故曰:教学相长(促进)也。《兑命》曰:“学学半。”(前一个“学”字音xiào,本字读作“斅”,意思是教育别人,后一个“学”字音xué,意思是向别人学习。)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比年(隔一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悦”)服而远者怀(向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蚁”)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è),孙(以逊顺之心)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同后文“陵”,超越)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纲要)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1] 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拂)。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hà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dǎo)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不学不足以成大器的文言文阅读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