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大禹治水的文言文(关于大禹治水的文言文)

1.关于大禹治水的文言文

原文:帝曰:“来,禹!汝亦昌言。”

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 思日孜孜。”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 襄陵,下民昏垫。

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 决九川距四海,浚赋治距川。

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 有无化居。

蒸民乃粒,万邦作乂。”皋陶曰:“俞!师汝昌言。”

翻译:舜帝说:“来吧,禹!你也谈谈高见吧。”禹拜谢说:“是啊,君王,我说些什么呢?我整天考虑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

皋陶说:“哦,到底是些什么工作?”禹说:“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包围 了大山,淹没了山丘,民众被大水吞没。我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 顺着山路砍削树木作路标,和伯益一起把刚猎获的鸟兽送给民众。

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进四海,还疏通了田间小沟,使 田里的水都流进大河。我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为民众提供谷物 和肉食。

还发展贸易,互通有无,使民众安定下来,各个诸侯国 开始得到治理。”皋陶说:“是啊!你这番话说得真好。”

大禹治水文言文原文,大禹治水文言文朗读,大禹治水文言文拼音

2.关于大禹治水的文言文

原文:帝曰:“来,禹!汝亦昌言。”

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 思日孜孜。”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 襄陵,下民昏垫。

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 决九川距四海,浚赋治距川。

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 有无化居。

蒸民乃粒,万邦作乂。”皋陶曰:“俞!师汝昌言。”

翻译:舜帝说:“来吧,禹!你也谈谈高见吧。”禹拜谢说:“是啊,君王,我说些什么呢?我整天考虑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

皋陶说:“哦,到底是些什么工作?”禹说:“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包围 了大山,淹没了山丘,民众被大水吞没。我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 顺着山路砍削树木作路标,和伯益一起把刚猎获的鸟兽送给民众。

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进四海,还疏通了田间小沟,使 田里的水都流进大河。我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为民众提供谷物 和肉食。

还发展贸易,互通有无,使民众安定下来,各个诸侯国 开始得到治理。”皋陶说:“是啊!你这番话说得真好。”

大禹治水,文言文,神话

3.大禹治水的古文怎么翻译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泛滥於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榖不登,禽兽逼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於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孟子.滕文公上》 这段古文的意思是: 在唐尧做部落首领的时候,天下还没有治理好。

大水不顺河道而乱流,在天下泛乱。 野草树木茂盛,飞禽走兽繁殖,五谷不能成熟,禽兽威胁百姓。

四方之内纵横交错着兽蹄鸟迹所形成的道路。唐尧为此而独自忧虑,于是选拔举用虞舜对此进行分治。

虞舜委任他一个叫益的臣子做掌火之官,益就在山泽之中燃起大火,飞禽走兽被烧得逃匿躲藏起来。 大禹疏通黄河的九条河道,疏导济水、漯水,使九河、济水和漯水流到海里去;把汝水、汉水打开缺口,引导水流,排除淮水、泗水的水道淤塞之处,使它们注入长江;除去灾害之后,中原地带才可以耕种并供给食粮。

在这时,大禹在外治水八年,因为忙于疏导河流,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却没有进去看望家人。 这段古文描写了尧舜禹时代遭遇自然灾害的情景,叙述了他们征服灾害的过程和方法,反映了古人战胜自然灾害的智慧和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

古人善于用分治和疏导来处理人和自然的矛盾非常值得今人借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非常值得今人学习。 注释: (1)“尧”,传说中我国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史称唐尧。

(2)“犹”,还。“平”,安定,治理好。

(3)“洪”,大。“横流”,不顺水道乱流。

(4)“畅茂”,茂盛。 (5)“登”,成熟。

(6)“逼”,同“逼”,这里是威胁的意思。 (7)“道”,道路。

“交”,纵横交错。“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是对四方来说的,指黄河流域一带中原地区。

(8)“举”,选拔,举用。“舜”传说中我国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史称虞舜。

“敷治”,分治。 (9)“益”,舜的臣子。

“掌”,主管。“掌火”,主管火的官。

(10)“烈”,放火,纵火。“烈山泽”,在山泽中燃起大火。

“焚”,烧。 (11)“匿”,隐藏,躲避。

(12)“禹”,传说中我国古代部落联盟领袖,亦称大禹,夏禹。“疏”,疏通。

“九河”,相传古时黄河自孟津以北,即分为九条河道。今天津市、河北之间及山东惠民等地区,都是九河故道。

(13)“瀹”,疏导。“済”,“漯”,都是水名。

(14)“注”,使……流入。“注诸海”,使九河和済、漯两条河的水流到海去。

这里的“诸”是“之於”二字的合音。 (15)“决”,打开缺口,引导水流。

“汝”,“汉”,都是水名。 (16)“排”,排除水道淤塞之处。

“淮”,“泗”,都是水名。 (17)“江”,指长江。

(18)“是时”,这时。“其门”,指禹的家门。

4.有关治水的文言文!

一、《大禹治水》——选自《史记 夏本纪》:原文:禹为人敏给克勤①,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②,身为度③,称以出④;亶亶穆穆⑤,为纲为纪。

注释:①敏给:敏捷。“给”与“敏”同义。

克勤:能吃苦。克,能。

勤,勤苦,劳苦。 ②律:音律。

③度:尺度。 ④称以出:《大戴礼记•五帝德》作“称以上土”,王聘珍《解诂》:“称以上土者,称其声与身,而正音乐、尺度之事也。”

(上,正。土,事。)

译文参照王说。 ⑤亹(wěi,伟)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穆穆:庄重严肃的样子。 译文: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

他的声音就是标准的音律,他的身躯就是标准的尺度,凭着他的声音和躯体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长短。他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

原文: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①,行山表木②,定高山大川③。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④,乃劳身焦思⑤,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薄衣食⑥,致孝于鬼神⑦。卑宫室⑧,致费于沟淢⑨。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⑩,山行乘檋(11)。左准绳(12),右规矩(13),载四时(14),以开九州(15),通九道(16),陂九泽(17),度九山(18)。

令益予众庶稻(19),可种卑湿(20)。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

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21)。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22),及山川之便利(23)。

注释:①百姓:即百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

兴:发动。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

傅:《尚书》作“敷”,是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一说:傅,即“付”,指付出功役。

②表木:立木作表记。表,表记。

③定:指测定。 ④伤:悲伤。

⑤劳身:劳累自己,即不怕劳累的意思。 焦思:苦苦思索。

焦,着急,焦躁。 ⑥薄:少,使少,即节俭的意思。

⑦致:送达,表达。 ⑧卑:使低矮,这里有简陋之意。

⑨沟淢:田间沟渠。古代渠道深广四尺叫沟,深广八尺叫淢。

这里泛指河道。 ⑩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的一种交通工具。

《集解》引孟康曰:“橇形如箕,擿(tì,剔)行泥上。” (11)檋(jú,局):古代一种登山鞋,把长半寸的铁钉安在鞋底上,以防止上山时滑倒。

《正义》按:“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上,后齿短也。” (12)准:取平的工具。

绳:取直的工具。 (13)规:划圆的工具。

矩:划方的工具。这里“规矩”指测量高低远近的工具。

(14)四时:可能是指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参用《会注考证》引张文虎说) (15)开九州:开发九州的土地。

九州,即冀、兖、青、徐、豫、荆、扬、雍、梁。又《大戴礼记•五帝德》此句作“巡九州”,王聘珍《解诂》以为“州”为“川”字之误。

(16)通九道:疏通九条河道。九道,即指弱、黑、河、漾、江、沇(yǎn,眼)、淮、渭、洛九条河流的河道。

又《正义》以为“九道”为九州的道路。 (17)陂(bēi,卑):水边,水岸。

这里是筑堤岸的意思。 九泽:指雷夏、大野、彭蠡(lǐ,礼)、震泽、云梦、荥播、荷泽、孟猪、猪野九个湖泊。

(18)度:测量,勘测,即上文的“表木”。九山:指汧、壶口、砥柱、太行、西倾、熊耳、墦冢、内方、(mín,岷)九座大山。

(19)众庶:庶民,平民。 (20)卑湿:低湿之地。

(21)均:使均衡。 (22)相:察看,考察。

宜所有以贡:意思是应根据各地所具有的物产来向天子进贡。 (23)便利:指交通是否方便。

译文: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穿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

禹为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受罚感到难过,就不顾劳累,苦苦的思索,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几次从家门前路过都没敢进去。他节衣缩食,尽力孝敬鬼神。

居室简陋,把资财用于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

他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还装载着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开发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他让益给民众分发稻种,可以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

又让后稷赈济吃粮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都能有粮食吃。

禹一边行进,一边考察各地的物产情况,规定了应该向天子交纳的贡赋,并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诸侯朝贡时交通是否方便。二、《王景治河》——选自《后汉书 王景传》:原文: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

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又以尝修浚仪,功业有成,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

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

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明年夏,渠成。

帝亲自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

5.大禹治水的故事的文言文

大禹治水 文言文 加翻译

帝曰:“来,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 思日孜孜。”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 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 决九川距四海,浚赋治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 有无化居。蒸民乃粒,万邦作乂。”皋陶曰:“俞!师汝昌言。” 是这一段吗?

舜帝说:“来吧,禹!你也谈谈高见吧。”禹拜谢说:“是啊,君王,我说些什么呢?我整天考虑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皋陶说:“哦,到底是些什么工作?”禹说:“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包围 了大山,淹没了山丘,民众被大水吞没。我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 顺着山路砍削树木作路标,和伯益一起把刚猎获的鸟兽送给民众。 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进四海,还疏通。予何言!师汝昌言,各个诸侯国 开始得到治理。”皋陶曰,奏庶艰食鲜食。”皋陶说!如何。我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 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 顺着山路砍削树木作路标:“大水与天相接?”禹说,下民昏垫,暨益奏庶鲜食:“俞:“来?

舜帝说,随山刊木,君王,禹!你也谈谈高见吧:“吁!帝,到底是些什么工作:“是啊,和伯益一起把刚猎获的鸟兽送给民众大禹治水 文言文 加翻译

帝曰,民众被大水吞没,互通有无,浩浩荡荡包围 了大山,为民众提供谷物 和肉食。”皋陶说。予乘四载:“都!汝亦昌言?我整天考虑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我说些什么呢:“洪水滔天。”皋陶曰:“是啊,使民众安定下来,还疏通了田间小沟:“来吧?”禹曰!你这番话说得真好,万邦作乂。蒸民乃粒。懋迁 有无化居,浩浩怀山 襄陵。暨稷播。” 是这一段吗。予 决九川距四海。我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浚赋治距川。还发展贸易,使大水流进四海:“哦,禹。”禹拜谢说,淹没了山丘,使 田里的水都流进大河。”禹拜曰?予 思日孜孜

6.大禹治水的文言文翻译

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 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 决九川距四海,浚赋治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 有无化居。蒸民乃粒,万邦作乂。”皋陶曰:“俞!师汝昌言。” 是这一段吗?

舜帝说:“来吧,禹!你也谈谈高见吧。”禹拜谢说:“是啊,君王,我说些什么呢?我整天考虑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皋陶说:“哦,到底是些什么工作?”禹说:“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包围 了大山,淹没了山丘,民众被大水吞没。我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 顺着山路砍削树木作路标,和伯益一起把刚猎获的鸟兽送给民众。 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进四海,还疏通了田间小沟,使 田里的水都流进大河。我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为民众提供谷物 和肉食。还发展贸易,互通有无,使民众安定下来,各个诸侯国 开始得到治理。”皋陶说:“是啊!你这番话说得真好。”

------------------------

满意的话别忘了采纳哦~~

7.大禹治水的文言文

你要的应该是这段: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今译文:

在尧那个年代,天下还不太平,大水横溢,四处泛滥成灾。草木茂盛,鸟兽繁殖成群,五谷歉收,禽兽威胁人类安全。兽蹄鸟迹的痕迹,中原随处可见。只有尧一人为此忧虑,他选派舜统领治理工作。舜命令伯益掌管火政,伯益放火焚烧山林沼泽的草木,使禽兽逃散藏匿。禹又疏浚九条河道,疏通济水漯水而注入大海;挖掘汝水汉水,开掘淮水泗水,疏导入长江,然后中原地区才能够耕种天地。在这个时候,禹在外地八年,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进去,即使他想耕种,能行吗?

另有一段以供参考: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今译文:

在尧那个年代,洪水横流,在中原四处泛滥。大地成为蛇龙的住所,百姓没有安身之处。低地的人在树上搭巢,高地的人相连挖洞居住。《尚书》说:“洚水警戒我们。”洚水,就是洪水。命令禹来治理他,禹疏通河道,使之注入大海中,驱赶蛟龙到沼泽里。水顺着河道流动,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便是这样。险阻已经排除,害人的鸟兽就消失了,人们才得以在平地上居住。

8.有关治水的文言文

一、《大禹治水》——选自《史记 夏本纪》:原文:禹为人敏给克勤①,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②,身为度③,称以出④;亶亶穆穆⑤,为纲为纪。

注释:①敏给:敏捷。“给”与“敏”同义。

克勤:能吃苦。克,能。

勤,勤苦,劳苦。 ②律:音律。

③度:尺度。 ④称以出:《大戴礼记•五帝德》作“称以上土”,王聘珍《解诂》:“称以上土者,称其声与身,而正音乐、尺度之事也。”

(上,正。土,事。)

译文参照王说。 ⑤亹(wěi,伟)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穆穆:庄重严肃的样子。 译文: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

他的声音就是标准的音律,他的身躯就是标准的尺度,凭着他的声音和躯体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长短。他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

原文: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①,行山表木②,定高山大川③。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④,乃劳身焦思⑤,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薄衣食⑥,致孝于鬼神⑦。卑宫室⑧,致费于沟淢⑨。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⑩,山行乘檋(11)。左准绳(12),右规矩(13),载四时(14),以开九州(15),通九道(16),陂九泽(17),度九山(18)。

令益予众庶稻(19),可种卑湿(20)。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

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21)。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22),及山川之便利(23)。

注释:①百姓:即百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

兴:发动。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

傅:《尚书》作“敷”,是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一说:傅,即“付”,指付出功役。

②表木:立木作表记。表,表记。

③定:指测定。 ④伤:悲伤。

⑤劳身:劳累自己,即不怕劳累的意思。 焦思:苦苦思索。

焦,着急,焦躁。 ⑥薄:少,使少,即节俭的意思。

⑦致:送达,表达。 ⑧卑:使低矮,这里有简陋之意。

⑨沟淢:田间沟渠。古代渠道深广四尺叫沟,深广八尺叫淢。

这里泛指河道。 ⑩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的一种交通工具。

《集解》引孟康曰:“橇形如箕,擿(tì,剔)行泥上。” (11)檋(jú,局):古代一种登山鞋,把长半寸的铁钉安在鞋底上,以防止上山时滑倒。

《正义》按:“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上,后齿短也。” (12)准:取平的工具。

绳:取直的工具。 (13)规:划圆的工具。

矩:划方的工具。这里“规矩”指测量高低远近的工具。

(14)四时:可能是指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参用《会注考证》引张文虎说) (15)开九州:开发九州的土地。

九州,即冀、兖、青、徐、豫、荆、扬、雍、梁。又《大戴礼记•五帝德》此句作“巡九州”,王聘珍《解诂》以为“州”为“川”字之误。

(16)通九道:疏通九条河道。九道,即指弱、黑、河、漾、江、沇(yǎn,眼)、淮、渭、洛九条河流的河道。

又《正义》以为“九道”为九州的道路。 (17)陂(bēi,卑):水边,水岸。

这里是筑堤岸的意思。 九泽:指雷夏、大野、彭蠡(lǐ,礼)、震泽、云梦、荥播、荷泽、孟猪、猪野九个湖泊。

(18)度:测量,勘测,即上文的“表木”。九山:指汧、壶口、砥柱、太行、西倾、熊耳、墦冢、内方、(mín,岷)九座大山。

(19)众庶:庶民,平民。 (20)卑湿:低湿之地。

(21)均:使均衡。 (22)相:察看,考察。

宜所有以贡:意思是应根据各地所具有的物产来向天子进贡。 (23)便利:指交通是否方便。

译文: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穿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

禹为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受罚感到难过,就不顾劳累,苦苦的思索,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几次从家门前路过都没敢进去。他节衣缩食,尽力孝敬鬼神。

居室简陋,把资财用于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

他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还装载着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开发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他让益给民众分发稻种,可以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

又让后稷赈济吃粮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都能有粮食吃。

禹一边行进,一边考察各地的物产情况,规定了应该向天子交纳的贡赋,并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诸侯朝贡时交通是否方便。二、《王景治河》——选自《后汉书 王景传》:原文: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

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又以尝修浚仪,功业有成,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

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

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明年夏,渠成。

帝亲自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景由是知名。

译文:永平十二年,天子。

9.写出《大禹治水》的文言文翻译

翻译: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

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

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gǔn)。尧对鲧不大信任。

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

他就偷了天上的土那种土叫息灢能自生自长,天帝知道了,大怒,命令火神将鲧处死,鲧临死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把水治好”。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

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禹常年脚长年泡在水里连脚跟都烂了,只能拄着棍子走。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仅仅四天,还来不及照顾妻子,便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没进家去看望。

第二次,妻子怀孕了,没进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四川)。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

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

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定海神针。

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相关原文:原文:帝曰:“来,禹!汝亦昌言。”

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 思日孜孜。”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 襄陵,下民昏垫。

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 决九川距四海,浚赋治距川。

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 有无化居。

蒸民乃粒,万邦作乂。”皋陶曰:“俞!师汝昌言。”

翻译:舜帝说:“来吧,禹!你也谈谈高见吧。”禹拜谢说:“是啊,君王,我说些什么呢?我整天考虑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

皋陶说:“哦,到底是些什么工作?”禹说:“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包围 了大山,淹没了山丘,民众被大水吞没。我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 顺着山路砍削树木作路标,和伯益一起把刚猎获的鸟兽送给民众。

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进四海,还疏通了田间小沟,使 田里的水都流进大河。我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为民众提供谷物 和肉食。

还发展贸易,互通有无,使民众安定下来,各个诸侯国 开始得到治理。”皋陶说:“是啊!你这番话说得真好。”

相关图片:。

10.大禹治水文言文出自哪

大禹治水的文言文在历史上有许多记载,这些记载都表示出大禹在治水中表现的艰苦卓绝的作风,和间在外治水,无暇顾及家庭,顾及儿女私情。

请看下面记载:1、《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

\”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

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2、《史记·夏本纪》“予娶涂山\”,“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司马贞索隐:“《系本》曰‘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号女娲也。

\”亦称“ 女娇”、\“ 女趫”。3、《尚书·虞书·益稷》篇云:“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

予弗子,惟荒度土功。\”4、《孟子·膝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5、《吕氏春秋》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6、《华阳国志·巴志》:“ 禹娶于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7、《庄子·天下篇》:“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尚书》所述的,是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新婚仅三四天,便出发治水,儿子夏启呱呱堕地,他没有见过一面。孟子说,\“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史记》中所载,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神话大禹治水的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