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见闻文言文(海外见闻文言文阅读答案)
1.海外见闻文言文阅读答案
不计人过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
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
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选自司马光《涑水见闻》)注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
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朝中官员。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佯:____________________(2)悔不穷问穷:___________________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14.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答案:12、(1)假装(2)穷尽13、吕蒙正的同僚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
吕蒙正急忙制止14.、(1)对待别人的不敬和缺点错误,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2)不应当过分计较和胸襟狭窄,容不下他人。
翻译: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初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朝中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
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
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则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
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2.文言文阅读(19分)钱谦益 br/?
【答案】【小题1】A【小题1】B【小题1】C【小题1】(1)我从小道,手拉藤条登上了大小龙湫,看到有一个坑洼在那里,是大雁住的地方。
(2)静闻被伤害致死,他就用盒子盛放他的尸骨,背着尸骨前行。 把静闻的尸骨埋葬在迦叶道场里,了却了静闻的夙愿【答案解析】【小题1】过:拜访【小题1】①说他有孝心 ⑥表现他对黄石斋的友情之笃厚【小题1】原文有“僧静闻愿登鸡足礼迦叶,请从焉”,可见应是静闻跟随徐霞客,而非徐霞客跟随静闻。
【小题1】看懂意思 字字落实 灵活处理:(1)间道,从小道;扪,攀,拉。句子意思2分(2)创,伤害;函,用盒子装;瘗,埋葬;句子意思1分。
【参考译文】徐霞客名弘祖,是江阴梧塍里人。 生在乡里,却奇情充沛,十分喜欢山水,种田侍奉老母亲。
出钱请人代替服劳役,好像笼子里的鸟一样,迫不得舒展,容易触到边沿,经常想着飞走。三十岁的时候,母亲打发他出游。
东南地区美丽的山水,都是他十分熟悉的地方。有去过两三次的,有去过多次的,没有只去过一次的。
他出行,不刻意整束行装,不包裹食物;能几天忍受饥饿,能遇到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并能吃饱,能徒步跑几百里。攀登陡峭的山壁,踏过丛生的竹林,上下攀援,空中横渡山谷,像拿绳索打水一样。
平常也未曾写过华丽的文章,但出游到几百里的地方,却能靠着破壁枯树,点燃松枝干穗,拿笔快速地记录,(写出的东西)好像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账目,好像是高手画的美丽图画,即使是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没法超过他。 游览天台山、雁荡山回来,在小寒山拜访陈木叔。
陈木叔问他:“可曾到过雁荡山的最高峰?”徐霞客不敢肯定回答。天刚亮,他人已经不见了。
十天以后回来了,说“我从小道,手拉藤条登上了大小龙湫,看到一个坑洼,是大雁住的地方。山顶劲风逼人,有好多麋鹿围绕着我住下。
住了三宿才下山。”他和人争奇斗胜,都是这类情况。
母亲去世,服丧期满,他更加放开心志游览远方。在福建拜访了黄石斋,看遍了福建的胜山,都不是当地人所熟知的。
登上了罗浮山,拜谒了曹溪,回来又在云阳追访黄石斋。来回上万里,好像是在近处漫步。
说前人记载天文地理,很多是抄袭,把没有关系的事物硬说成有关系。长江黄河二条经脉,山与水两者之间的界限,大多于中原之内。
打算游览昆仑山等中原以外的地方,直到西北沙漠地区才回来。乘坐一艘树叶般的小船,大雨淋湿了小船,邀请他上岸,他不愿意,说:“这就好比山泉猛下,撞击肩和背,实在是快活啊!”丙子年九月,辞家西行。
僧人静闻希望登鸡足山,礼拜迦叶,请求跟从。在湘江遇到了强盗,静闻被伤害致死。
他就用盒子盛放他的尸骨,背着尸骨前行。把静闻的尸骨埋葬在迦叶道场里,了却了静闻的夙愿。
徐霞客回到云南,脚生病,不好走,便修撰《鸡足山志》,三个月以后修撰完毕。 (他)病得很厉害,对前来探望的人说:“西汉张骞开辟道路,未见昆仑山。
唐朝玄奘奉皇上使命,才有机会西游。我不过是一个老百姓,一根竹杖一双鞋,走到黄河、沙漠地带,登上昆仑山区,走过西域,留名很远的国家,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我认识徐霞客,是通过漳州人刘履丁。 刘履丁对我说:“徐霞客从西方回来,呼吸困难。
听说黄石斋被皇帝下诏关到监狱里,就派他的长子辗转崎岖的山路,前往探视,三个月才回来,他儿子对他详细讲述了黄石斋被拘押的情状,他躺在床上十分感叹,不吃东西去世了。”他这个人为人就像这样啊。
3.蜘蛛捕蛇文言文翻译尝
我曾经见到有一只蜘蛛在离地二三尺的墙壁间织了一张网,有一条大蛇从网下经过,昂起头想吞食蜘蛛,看样子是够不着没得手.过了一会儿,蛇准备离开,蜘蛛忽然挂在一根丝上爬下来了,身子悬在半空,像要追蛇的样子.蛇很生气,又昂起头要吞吃蜘蛛,蜘蛛拉着丝飞快地爬了上去.过了一会儿,蛇又准备走了,蜘蛛又忽然挂在一根丝上很快地爬下来了,蛇又昂着头要吃它,蜘蛛又回到了它的网上守着……如此三四次之后,蛇有些疲惫了,便将头伏在地上休息.蜘蛛乘其不备,奋力跳下,抓住蛇头,拼死不动,蛇狂跳不止,直至死亡.蜘蛛于是吸饮蛇脑,吃饱了才离开.
原文: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一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②其脑,果腹而去.
《蜘蛛捕蛇》出自薛福成的见闻随笔《庸庵笔记》。 告诉我们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也能取胜的故事。
《庸庵笔记》是晚清政论家薛福成的见闻随笔。本书是作者从自己在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至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年)问所作的随笔中删存编纂而成的,全书共六卷,分史料、轶闻、述异、幽怪诸门类,说古道今,内容甚为丰富。
作者采录了不少宝贵的晚清政治、经济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资料,也记述了不少饶有风趣的遗闻轶事,既能供文史工作者参考,亦能使一般读者增加对晚清社会的了解。然而,作者作此书的宗旨在于“挽回世道人心”,“有裨经世之学”,因此书中夹杂着不少封建伦理说教、因果报应及荒诞不经之说。
薛福成(1838.4.12-1894.7.21)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宾雁里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近代散文家﹑外交家。自幼即受时代影响﹐广览博学﹐致力经世实学﹐不做诗赋﹐不习小楷﹐对八股尤为轻视。
薛福成一生撰述甚丰,著有《庸庵文编》四卷、《续编》二卷、《外编》四卷、《庸庵海外文编》、《筹洋刍议》十四卷、《出使四国日记》六卷、《续刻》、《庸庵笔记》、《出使奏疏》二卷、《出使公牍》十卷等书。 薛福成的著作基本上均已编入《庸庵全集》。其《出使日记》及续刻﹐近年又被编入《走向世界丛书》。
4.求《海国记》原文及译文
原文:
《海国记》 沈复(清)
嘉庆十三年,有旨册封琉球国王。正使为齐, 太史鲲副使为费侍御锡章吴门有沈三白名复者, 为太史司笔砚亦同行。 二月十八日,出京。至闰五月二日,始从福 建省城启行登舟。
每日乘潮行一二十里。至十 一日,始出五虎门,向东,一望苍茫无际,海水作葱 绿色,渐远渐蓝。十二日,过淡水。十三日辰刻, 见钓鱼台,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回叩祷于 天后,忽见白燕大如鸥,绕樯飞。十四日早,隐 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十五日午刻,遥见远 山一带,如虬形,古名流虬,以形似也。
相距约三四十里,舟中升炮三声,俄见小艇如蚁,约数百号,随风逐浪而来。先有一般, 投帖送礼。有旗,旗上书“接封”二字。其 头接官为紫巾大夫。所引小艇,皆独木为之, 长不盈丈,宽二尺许,两艇并一,如比目鱼,人 施短,分两行,挽引大船纤索,如虾须然。
有红帽者,执旗鸣锣,为领队之秀才官也。未几,又 有鸣锣而来者,为二接之法司官,投衔帖请安。 三接官为国舅,率通事官登舟参谒。
译文:
嘉庆十三年,皇帝给琉球国王封爵。受命册封 的正使是翰林齐鲲,副使是费锡章。苏州有一 位沈三白名字叫复的人,作为太史司笔砚,也一 同前往。 二月十八日,他们离开京城。到了闰五月二日, 开始从福建看趁着潮水行船一二十里。
到了十 一日,才离开五虎门,向东,一眼海水是葱绿色,越 往远处颜色越蓝。十二日,经过淡水河的出海 了钓鱼岛,岛的形状如同笔架。向着远方的黑 水沟致敬行礼忽然看见大小像海鸥的白燕,绕着桅杆飞翔。十四日早晨,隐约看球国界了。 十五日午刻,远远看见一带远山,像虬龙的形状, 过去因为外形相似。
距离大约三四十里,在船上听到三声炮响,一 会儿就看见有小约有数百艘,随着风浪划过 来。先有一条船,投递写有姓名头衔的有一 面旗,旗上写着“接封”两个字。
那第一个迎接的官员是紫金是用一根木头修造的,长度不超过一丈,宽二尺多,两条船并在一人划着短短的船桨分列为两行,牵引着大船的纤绳,像龙虾的须一样拿着旗帜敲着锣,这是领 队的秀才官。
没多久,又有敲着锣赶来的一的法司官,投递写有自己身份头衔的帖子请 安问候。第三个迎掌管翻译事务的官员登上我们的船来参拜。
拓展资料
1、作品简介
清代名著《浮生六记》第五卷《海国记》,作者沈复,主要记叙了《浮生六记》沈复出使途中的见闻。
2、《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
此后一百多年间,文化界、出版界中人一直都在努力搜求五、六两卷佚文。《浮生六记》问世以来,不仅得到了百姓的喜欢,而且也为文人所推崇,甚至有“小红楼梦”之称。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并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
《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文学经典,海内外广为传诵,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3、作者简介
清代文学家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其所著的《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
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但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妻死后,他去四川充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沈复一生没有考取过功名,大多寄人篱下做师爷。1808年(嘉庆十三年),朝廷下旨册封琉球国王,派遣太史齐鲲为正使、侍御费锡章为副使,沈复作为太史的“司笔砚”也一同前往。后来,沈复在他的《浮生六记》中记述了大清使团此行中途经钓鱼岛的见闻,本是作文自娱,却无意间反映了200年前国家疆界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