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屈原有关的文言文(关于屈原的古文及翻译)
1.关于屈原的古文及翻译
原文: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译文:吉祥日子好时辰,恭敬肃穆娱上皇。手抚长剑玉为环,佩玉铿锵声清亮。
华贵坐席玉镇边,满把香花吐芬芳。蕙草裹肉兰为垫,祭奠美酒飘桂香。
高举鼓槌把鼓敲,节拍疏缓歌声响,竽瑟齐奏乐音强。群巫娇舞服饰美,香气四溢香满堂。
众音齐会响四方,上皇欢欣乐安康九歌(二)云中君原文: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搴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灵皇皇兮既降,焱远举兮云中。览冀州兮有馀,横四海兮焉穷。
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译文:用兰汤沐浴带上一身芳香,让衣服鲜艳多彩像花朵一样。
灵子盘旋起舞神灵仍然附身,他身上不断地放出闪闪神光。我将在寿宫逗留安乐宴享,与太阳和月亮一样放射光芒。
乘驾龙车上插五方之帝的旌旗,姑且在人间遨游观览四方。辉煌的云神已经降临,突然间像旋风一样升向云中。
俯览中原我目光及于九州之外,横行四海我的踪迹无尽无穷。思念你云神啊我只有叹息,无比的愁思真让人忧心忡忡!九歌(三)湘君原文: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桂棹兮兰枻,斫冰兮积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
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间。
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译文:湘君啊你犹豫不走。
因谁停留在水中的沙洲?为你打扮好美丽的容颜,我在急流中驾起桂舟。下令沅湘风平浪静,还让江水缓缓而流。
盼望你来你却没来,吹起排箫为谁思情悠悠?驾起龙船向北远行,转道去了优美的洞庭。用薜荔作帘蕙草作帐,用香荪为桨木兰为旌。
眺望涔阳遥远的水边,大江也挡不住飞扬的心灵。飞扬的心灵无处安止,多情的侍女为我发出叹声。
眼泪纵横滚滚而下,想起你啊悱恻伤神。玉桂制长桨木兰作短楫,划开水波似凿冰堆雪。
想在水中把薜荔摘取,想在树梢把荷花采撷。两心不相同空劳媒人,相爱不深感情便容易断绝。
清水在石滩上湍急地流淌,龙船掠过水面轻盈迅捷。不忠诚的交往使怨恨深长,不守信却对我说没空赴约。
早晨在江边匆匆赶路,傍晚把车停靠在北岸。鸟儿栖息在屋檐之上,水儿回旋在华堂之前。
把我的玉环抛向江中,把我的佩饰留在澧水畔。在流芳的沙洲采来杜若,想把它送给陪侍的女伴。
流失的时光不能再得,暂且放慢脚步逍遥盘桓。九歌(四)湘夫人原文: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匊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薜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译文: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
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
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
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桁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
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象云一样。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
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美好的时光啊不可多得,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九歌(五)大司命原文: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令飘风兮先驱,使涷雨兮洒尘。
君回翔兮以下,逾空桑兮从女。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高飞兮安翔。
2.请问谁有关于屈原的文言文阅读?
2003年甘肃满分作文:文言文《吊屈原赋》
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做斯赋。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命吾于考场之上,端午佳节,重做斯赋,以吊先生之灵
呜呼,君虽为楚王之同姓,其血缘之亲.可谓近矣,君累世为官,与楚王之忠心,可谓昭然也,然竟为世人所不易,被君王黜免,终于郁郁而沉于汩罗矣。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齐辉之才,一旦被疏,不复被用,虽心系楚国,胸怀天下,岂不枉然。(易当为客字之误)。
余叹其感情之无用焉,君临天下,当以理为重,奈何信奸谗之语,而疏远信臣忠义之士也,怀王不用汝击,终招患祸,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于情也,人情莫不好悦己者,而恶直言者也,故庄宗虽有天下而终自谬(戳)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夫奸谗当道,以美色诱之,丝竹乐之,财 物乱之,使其远正直而近谗邪,虽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于祸已至矣,乃有悔色,岂不晚哉?
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邪,君于九天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之魂留他乡,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竞何如哉,怀王屈理从情,终至斯地,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流(留)笑柄子青史矣。
君沉汩罗,去今两干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断绝之时,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华,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官不贪,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直田享用不尽矣。
怀王于冥冥之中,定当后悔不迭,特以为情乃理之末,而理为情之始也,理从情而家不立,则国不治,则天下难平,情从理,则行路之人,可为骨肉之亲,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岂不如此哉?
(注:之中标点一仍其旧,括号内文宇为录者所加)
《吊屈原赋》点评:立意切题,分析政治与感情的关系精辟;全篇用文言文写就,且文笔流畅,标点准确,显示出雄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熟悉中国历史,把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结合起来对比,提升了主题;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自然结合进文章,生动感人,乃历年来很好的文章。
3.我急需关于屈原的文言文或是评价?
史记《屈原列传》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1。
为楚怀王左徒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3。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quot;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4。"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末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5。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6。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7。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8。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人从亲,惠王患之9。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10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浙,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11。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12。魏闻之,袭楚至邓13。
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14。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15。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16。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17。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18。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侧,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
" 19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20,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21。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22?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23?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24?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25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26。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27。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28。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29。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历史地位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但它基本上是群众性集体性的创作,个性的表现甚少。
而屈原的创作,却是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热情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这标志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时代。
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
虽然他的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所处时代和社会的。
4.文言文!屈原!!!!!!!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以字行,改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水(今江西吉安)人。
宝佑四年(1256)进士第一,授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理宗朝,历除江西提刑。
咸淳六年(1270),除军器临,寻兼崇政殿说书,又兼学士院权直,忤贾似道,罢归家居。九年,除湖南提刑,差知赣州。
德佑元年(1275),应诏勤王,尽出家资募兵至临安,出知平江府。是年底,签书枢密院事。
二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辞相印不拜,使至元军营请和,被扣留北去,至镇江得脱。益王立,召至福州,拜右相,亦辞未拜。
以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出江西。帝昺即位,授少保、信国公。
是年底(1279年初),于广东海丰兵败被俘,押之大者,囚禁数年。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遇害于柴市。
《宋史》有传。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二:「文文山词,在南宋诸人中,特为富丽。
」陈廷焯《云韶集》卷九:「气极雄深,语极苍秀。其人绝世,词亦非他人所能到。
」刘熙载《艺概》卷四:「文文山词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不知者以为变声,其实乃变之正也。故词当合其人之境地以观之。
」王国维《人间词话》:「文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远在圣与、叔夏、公谨诸人之上。
」诗歌创作以德佑之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为应酬之作。
后期诗歌记述了他抗元斗争的艰若历程。所谓《指南录》、《指南后录》,集名出自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其中《正气歌》、《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南安军》、《除夜》、《过零丁洋》、《金陵驿》、《扬子江》等,都是气贯长虹、感人至深的名篇。《正气歌》作于就义前一年,热情地歌颂了古代为正义而斗争的志士,表示自己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坚持民族气节的顽强意志,直叙而下,一如正气运行,不尚雕饰而大气包举,感情真挚而强烈。
《过零丁洋》是他被俘后经过零丁洋写的。是回答汉奸、元军元帅张弘范的。
诗中痛切地诉说了民族的和个人的艰危遭遇,表达自己为国家社稷捐躯的决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百年来,激励过成千上万为国家民族的利益、为正义事业而斗争的人们。
这些诗歌表现了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忠愤慷慨,苍凉悲壮,堪称诗史。文章以《指南录后序》最有名。
记述了出使元营被拘得以脱险的经过,虽以叙事为主,但饱含着强烈的抒情性,气势磅礴,基调悲壮。文天祥也有词作传世,虽只几首,但风骨甚高,如被囚期间写的《酹江月》等,激越沉痛。
所著《文山先生全集》20卷。其词今传《文山乐府》。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1]。为楚怀王左徒[2]。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3]。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4],屈平属草稿未定[5],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6]。
「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7]。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8]。《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9]。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10]。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11]。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2]。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13],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4]。
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15]。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16]。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17],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18]。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19]。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20]。
魏闻之,袭楚至邓[21]。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22]。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23],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24],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25]。
时秦昭王与楚婚[26],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27]。
5.翻译关于屈原的文言文:《渔父》
屈原满腹愁容说道:"整个世道都是污浊的,切只有我一个人是清白的,众人都喝醉了,却只有我是清醒的,因此被放逐."
渔夫劝告道:"凡聪明的人都不受外界的拘束,他能够随着世俗的变化而变化,整个社会都是污浊的,为什么不随波逐流而助波推澜呢?众人都喝醉了,为什么不一起吃那酒糟~喝那薄酒呢?为什么要保持美玉般的高尚才德,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面对渔夫的话,屈原苦笑着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新者比浴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作为人,谁又能让自己洁白的身体蒙受尘垢的污染呢?宁愿跳进那长流的江水,葬身在江鱼腹之中又怎能让春节的品德去蒙受世俗尘垢的污染呢?"
最后,屈原怀石沉江!
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撑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
渔夫的思想是大众化的,即明哲保身,庸碌处事。
而屈原则是英雄式的,理想主义式的,他想要力挽狂澜,救国救民,如果做不到也要保持自己的节操,永不随波逐流。
6.文言文 :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水,而楚人哀之
屈原
1.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①中,长沙区曲,白日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音驴)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恒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音练)叶塞其上,以采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曲依其言。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及五色丝,皆汨罗水之遗风。(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
【注释】①建武:东汉光武帝年号。
【故事意译】
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国人都为他哀悼。到了这一天,人们用竹筒装米,扔进水里来祭奠他。东汉建武年间,长沙有个人叫区曲,在白天忽然看见一个士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他对区曲说:“得知你正要来此祭奠一番,很好。但这些年大家所送来的东西,总是被蛟龙偷去吃了。今天你如果有什么东西要送的话,可以在外面包上楝树叶,再用五彩线缠上。这两样东西是蛟龙所害怕的。”区曲照他说的这样去做了。今天,老百姓们在五月初五包粽子,包上楝树叶,缠上五彩线,这便是汨罗江畔的遗风。
7.我急需关于屈原的文言文或是评价
史记《屈原列传》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1。
为楚怀王左徒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3。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quot;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4。"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末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5。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6。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7。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8。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人从亲,惠王患之9。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10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浙,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11。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12。魏闻之,袭楚至邓13。
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14。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15。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16。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17。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18。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侧,可以汲。 王明,并受其福。
"19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20,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21。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22?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23?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24?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25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26。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27。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28。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29。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历史地位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但它基本上是群众性集体性的创作,个性的表现甚少。
而屈原的创作,却是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热情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这标志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时代。
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 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
虽然他的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所处时代和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