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短句的分类(古文有哪些句子类型?)

1.古文有哪些句子类型?

文言文句式结构有: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5.介宾短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多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文言文中,却常置于谓语之后作补语。例如: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③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④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励志文言文短句,文言文情书短句,情话文言文短句

2.初中语文文言文短语 搜狗问问

遂:于是,就

瞬息:一眨眼

顷刻:一会儿

少顷:一会儿

食顷:一顿饭工夫

卒:“同猝”,突然

倏尔:忽然

无何:没有多久

未几:没多久

寻:不久

适:刚才

即日:当天

今者:现在

已而:不久

走:跑

亡:离开

耳:罢了;而已

但当:只是

之:指代事物;的;助语无意

止:停留

吾:我

更:再

少选:一会儿

故:原因

去:离开

姑:暂且

有利:认为。.有利

雨:下雨

期:约定

信:信服

已:停留

但:只

戏:戏弄

尝:曾经

短句,文言文,分类

3.请问怎样划分文言文句子 非常多解你

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如: 1、予 / 尝求 / 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率 / 妻子 / 邑人 /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 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动词就是“谤讥”、“闻”、“受”三个,“能谤讥于市朝”是一个动宾结构,“闻寡人之耳者”是一个动宾结构,“受下赏”也是一个动宾结构,因此停顿就是“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三、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连词“以、于、为”同样如此) 1、《鱼我所欲也》中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但也有句子,如“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话应是“然则/何时/而乐耶”因为“则”的前面没有另一层实在的内容,属于一种单句,它的划分就只能是“则后”了。

由此看来,按照“而前则前”原则进行划分的句子,它的内容必须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关系,它的前后两层意思必须同时出现,这样它的节奏划分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否则,这一原则就不是正确的了。四、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划分 有些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 )、窃、惟、凡;或表敬副词,如“请、敬”,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1、盖 /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说》); 2、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划分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1、若 /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2、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3、然则 / 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4、故 /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5、是故 /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六、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者”后来划分 如:1、鹏之 /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 逍遥游》) 2、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七、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来划分 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根据意思的理解,停顿应是:其一 / 犬坐于前。 又如: 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 (《捕蛇者说》)。

4.文言句式的种类有哪些

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者,……) 虢,虞之表也。

(……,……也) 忠义者圣贤家法。(……者……) 刘备天下枭雄。

(……)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审谛之,顿非前物。 2.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窦婴力争不能得。

3.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哀南夷之莫余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莫我知也乎?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⑶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余马首是瞻。

惟你是问。 ⑷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是以后世无传矣。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女夕以死。 夜以继日 4.成分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承前省主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

[省谓语、主语] 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⑷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⑸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5.几种习惯的固定句式 ⑴"如……何"、"奈……何"、"若……何"。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

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

"得无"又写作"得毋"、"。

文言文短句的分类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