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宋史文言文翻译(赵普文言文翻译)
1.赵普 文言文翻译
赵普单独担任宰相总共十年,处事刚毅果断,把天下事作为自己的责任.曾经想要授予某人担任某个官职,皇帝不任用;第二天,又上奏此事,(帝)仍然不任用;第三天,还是上奏此事.皇帝发怒,撕裂奏折扔之于地上,赵普面色如故,慢慢拾起奏折回去,粘补缝合,又像以前一样上奏.皇帝醒悟,终于同意了他的奏请,后来(那个由赵普举荐的人)果然以胜任本职工作著称.又有立了功劳应当升官的人,皇帝向来讨厌那个人,不同意升迁.赵普竭力请求(皇帝)给予升迁,皇帝发怒说:“我不同意(他)升官,想怎么样?”赵普说:“刑罚用来惩治恶人,奖赏用来酬劳立功者。
刑罚与奖赏,是天下人的刑罚与奖赏,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刑罚与奖赏啊,哪里能够因为高兴讨厌而独断!”皇帝不听,起身,赵普跟着他。皇帝进宫,赵普站在宫门旁,许久不离开,皇帝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
2.文言文《宋史·赵普传》翻译
《宋史·赵普传》翻译:赵普、表字则平,是幽州蓟县人。
周世宗在淮河地区作战,宰相范质上奏任命赵普为军事 判官。太祖(赵匡胤)曾和他交谈,认为是他个奇才。
太祖率兵征伐北汉到了陈桥驿,喝酒后醉卧在军帐里,将士们要拥戴他做皇帝,赵普和太宗推门进来禀告。太祖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慢慢起身,而将士们穿戴着盔甲、露出兵刃,吵吵嚷嚷地把太祖拥到军旗下面。
等到太祖接受禅让做了皇帝,赵普因为辅佐有功,被任命为 右谏议大夫,并担当枢密直学士。太祖多次微服私访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后都不敢穿便服。
一天,大雪一直下到夜里,赵普以为皇上不会出来了。过了一会儿,听到敲门声,赵普赶忙出来,见太祖正立在风雪之中,赵普慌忙叩拜迎接。
太祖说:“我已经约了晋王了。”随后太宗也到了,在厅堂铺上双层垫褥,三人席地而坐,用炭火烤肉吃,赵普的妻子在旁斟酒,太祖把她喊作嫂嫂。
趁机与赵为策划攻打太原。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太原攻下来后,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不如暂且等到平定各国后,那么太原这样的弹丸棋子大的地方,还能逃到哪里去吗?”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
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然很爱嫉妒别人,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宋朝初年,当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狭窄、因循保守,赵普刚毅果断,没有能与他相比。
有一名大臣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答应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太祖发怒道:“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说?”赵普说:“刑罪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
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最终得到了太祖的认可。原文: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
世宗用兵淮上,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太祖尝与语,奇之。
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
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
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
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
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
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
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此文出自宋代欧阳修所写的《宋史》。扩展资料写作背景:北宋初期,出了一个声名非常显赫的宰相。
史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他并不是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辅助君主在幕后出谋划策。
然而,他所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两宋三百年的统治状况,关系到国运民生等重大问题。这位宰相就是赵普,宋太祖,太宗时期的重要谋士与治国能臣。
为北宋建立与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宋太祖)的掌书记。
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
淳化三年(992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宋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
累封韩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显德三年(956年),后周世宗柴荣用兵淮南,赵匡胤攻下滁州,宰相范质奏请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在滁州养病,赵普朝夕侍奉药饵,赵弘殷于是以宗族的情份来对待他。
赵匡胤曾经与他交谈,觉得他很不寻常。当时捕获盗贼一百多人,律当斩首,赵普怀疑其中有无辜的人,请太祖讯问他们,后来得以存活的很多。
淮南平定后,调赵普补任渭州军事判官。赵匡胤领任同州节度使时,征召他为推官;赵匡胤移驻宋州后,又上书朝廷任他掌书记。
3.赵普文言文翻译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 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
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
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
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过了些日子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
太祖这才清醒过来,终于任用了那个人。又抢我发言权。
4.赵普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原文】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注释】1、少:年少。2、习:熟悉。
3、寡:少。4、学术:学问。
5、及:等到。6、为:做。
7、劝:劝勉。8、以:用。
9、释:放下。10、私:自己。
11、第:大住宅。12、阖户:关门。
13、启:打开。14、箧(qiè):箱子。
15、竟:整。16、次:第二。
17、薨:古称诸侯或大官的死。18、发:打开。
19、之:它,指箱中的东西。20、深沉:沉着。
21、有:通“又”。22、岸谷:严肃、刚正。
23、虽:尽管;虽然。24、忌克:嫉妒、刻薄。
25、而:但。26、以……为:“把……作为”。
27、龌龊循默:形容过分拘谨照章办事,言语不多。28、其:他,代赵普。
29、尝:曾经。30、为:做;担任。
31、明日:第二天。32、复:又。
33、亦:还。34、以:将、把。
35、碎裂:撕碎。36、案牍:奏章。
37、掷:扔。38、颜色:脸色。
39、归:回家。40、补缀:缝补。
41、乃:才。42、悟:醒悟。
43、卒:终于。【译文】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但是)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勉励他要读书。
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非常快。
(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
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家了。
过了些日子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太祖这才醒悟过来,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5.赵普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 《赵普》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 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
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
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
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过了些日子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
太祖这才清醒过来,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6.《赵普》翻译及原文
赵普》原文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却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刻,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赵普》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劝他读书。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有原则,虽然多嫉妒而好胜,但能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则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用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撕碎了赵普的奏章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片拾起来带回了家,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任用了这个人。
7.赵普的文言文翻译谁有啊
普为政颇专,廷臣多忌之。
时官禁私贩秦、陇大木,普尝遣新吏诣市屋材,联巨筏至京师治第;吏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权三司使赵王 比 廉得之以闻。
太祖大怒,促令追班,将下制逐普,赖王溥奏解之。淳化(宋太宗年号)三年春,以老衰久病,令遗守通判刘昌言奉表求致政,中使(皇帝派出的使者)驰传抚问,凡三上表乞骸骨。
拜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奉料,令养疾,……七月卒,年七十一。上闻之震悼,谓近臣曰:“普事先帝,与联故旧,能断大事。
向与朕尝有不足,众所知也。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
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因出涕,左右感动。
赵普辅政是相当专制,其他的朝臣非常忌惮他。当时官府禁止私人贩卖陕西、甘肃的大木料,赵普曾经派遣小吏到市场去买木材,连成巨大的木筏运到京城盖房子。
这个小吏就趁机偷窃木材,打着赵普的旗号在京城卖。权三司使赵玭廉知道了又禀告给太祖,太祖非常生气,督促下令追查此事,想要下旨驱逐赵普,幸好有王溥上奏求情才解决了这件事情。
淳化三年春,赵普因为年老体弱多病,就让遗守通判刘昌言上奏请求归政给皇帝,皇帝派出使者快速前来安抚慰问,一共上了三次奏章想要告老还乡。后来官拜太师,加封魏国公,享受宰相的俸禄,让他在家中养病。
七月去世,当时七十一岁。皇帝听到消息后非常震惊悲痛,对侍奉的大臣说:“赵普侍奉辅佐先帝,和我也有旧交情,他果断能决断大事,之前和我有些不愉快,这是很多人知道的事情。
我即位以来,常常待他优厚礼遇,赵普也倾尽全力效忠于我,对国尽忠,是真正的社稷之臣。我失去他非常痛惜。”
于是流出眼泪,左右大臣都非常感动。
8.赵普 宋史翻译
《宋史·赵普传》原文及译文 原文: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
世宗用兵淮上,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太祖尝与语,奇之。
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
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
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
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
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
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
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译文: 赵普、表字则平,是幽州蓟县人。周世宗在淮河地区作战,宰相范质上奏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
太祖(赵匡胤)曾和他交谈,认为是他个奇才。太祖率兵征伐北汉到了陈桥驿,喝酒后醉卧在军帐里,将士们要拥戴他做皇帝,赵普和太宗推门进来禀告。
太祖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慢慢起身,而将士们穿戴着盔甲、露出兵刃,吵吵嚷嚷地把太祖拥到军旗下面。等到太祖接受禅让做了皇帝,赵普因为辅佐有功,被任命为 右谏议大夫,并担当枢密直学士。
太祖多次微服私访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后都不敢穿便服。一天,大雪一直下到夜里,赵普以为皇上不会出来了。
过了一会儿,听到敲门声,赵普赶忙出来,见太祖正立在风雪之中,赵普慌忙叩拜迎接。太祖说:“我已经约了晋王了。”
随后太宗也到了,在厅堂铺上双层垫褥,三人席地而坐,用炭火烤肉吃,赵普的妻子在旁斟酒,太祖把她喊作嫂嫂。趁机与赵为策划攻打太原。
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太原攻下来后,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不如暂且等到平定各国后,那么太原这样的弹丸棋子大的地方,还能逃到哪里去吗?”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 当初,太祖地位卑微时,赵普跟他交游,得了天下之后,赵普屡次谈起卑微时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太祖性格豁达,对赵普说:“假如在尘土中就可以辨识天子、宰相,那么人人都可以去访求了。”从此赵普不再谈论。
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但没有学问,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劝他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就关起门来开箱取书,整天阅读。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
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然很爱嫉妒别人,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
宋朝初年,当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狭窄、因循保守,赵普刚毅果断,没有能与他相比。 有一名大臣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答应升他的官。
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太祖发怒道:“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说?”赵普说:“刑罪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最终得到了太祖的认可。
9.《赵普》翻译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
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
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
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
过了些日子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10.古文《赵普》译文
原文: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拿读书这件事劝他。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
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
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太祖还是不用。
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把赵普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
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家,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用了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