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退文言文怎么说(文言文开除的句子)
1.文言文开除的句子
开除
kāi chú
1. 廓清。
●三国魏阮籍《大人先生传》:「被九天以开除兮,来云气以驭飞龙。」
●唐韩愈《南海神庙碑》:「省牲之夕,载旸载阴,将事之夜,天地开除,月星明穊。」
●宋曾巩《诸庙祈晴文》:「百姓之困甚矣,惟神得无念乎?尚其开除山川,相导出日,俾岁无害,为民之休。」
2. 去除;免除。
●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三摺:「则我这身上罪何日开除,腹中冤向谁诉与?」
●清褚人获《坚瓠七集·不脱俗》:「着尔速将诗内俗字,一一开除,庶望有成。」
●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十:「上问扈跸守备牛斗云:‘太湖广狭若干?’奏云:‘八百里。’上云:‘何以《具区志》止称五百里?’奏云:‘积年风潮冲坍堤岸,故今有八百里。’上云:‘去了许多地方,何不奏闻开除粮税乎?’」
3. 指勾销。
●明汤显祖吕硕园《还魂记·冥判》:「叫掌案的,这簿上开除,都也明白,还有几宗人犯,应该发落了。」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编审·总论》:「逃亡老绝,许里递公举,以定开除。」
4. 谓开辟清除。
●郭沫若《前进曲》:「前进!前进!前进!挥起我们的镰刀,开除路上的荒荆!」
5. 解除。
●《元典章·户部四·军民婚》:「内有各军驱掳收拾为妻,及媒下财求娶为妻,若令开除,从便改嫁。」
6. 杀死。
●《水浒后传》第二回:「我一时性起,开除了他。思量近处躲避不得,闻得邹润在登云山脚下住,还僻远些,要投奔他那里去。」
7. 将成员除名。
●元孛罗御史《一枝花·辞官》套曲:「御史台开除我,《尧民图》添上咱。」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不满于校长者倘非公意,则开除之后,全校何至哗然?」
●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二六章:「﹝张书记﹞最后宣布开除了李能的党籍。」
8. 抛撇。
●元王晔《水仙子·驳》曲:「明明的退佃丽春园,暗暗的开除了双解元。惨可可说下神仙愿,却原来都是谝。」
●元王晔《折桂令·问黄肇》曲:「怕不你身上知心可腹,争知他根前似水如鱼。休强支吾,这样恩情,便好开除。」
9. 支出。
●元孔齐《至正直记•出纳财货》:「人家出纳财货者谓之掌事……计算私籍,其式有四:一曰旧管;二曰新收;三曰开除;四曰见在。」
2.为什么把解雇和辞退称为“炒鱿鱼”
“炒鱿鱼”本来是一道菜,现在多用来指被解雇或辞退。
那么这个词 语是如何产生的呢? 鱿鱼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种软体动物,营养价值很高。除了食用,还 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长期食用可预防贫血、缓解视疲劳、抑制血中的胆固 醇含量、清肝明目。其含的多肽和砸等微量元素,有抗病毒和射线的作用。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鱿鱼补虚润肤、滋阴养胃,堪为滋补佳品。 鱿鱼的做法众多,煎炒烹炸,无一不能。
生鱿鱼一般为扁平状,但经 煎炒起锅后会形成一个个小卷,在辅以一定的作料,吃起来嫩滑可口。但 炒鱿鱼是如何和“解雇”联系在一起的呢?这与我国过去的雇工制度有 关。
那时候,劳动者没什么权利保障,老板说让你走人就没有多少可商量 的余地。单位一般不提供被褥,所以被褥这些日常生活用品都是自备。
一 旦老板解雇你,就只好卷起铺盖卷走人。这和“炒鱿鱼”后卷曲的形状很 像。
于是有人就用“炒鱿鱼”来比喻被解雇或辞退。 现在由于劳动法和相关法律的实施,企业并不能随便炒员工鱿鱼。
此 外一些优秀的人才在发现更好的职位后,也可能反过来炒老板“鱿鱼”。因 此“炒鱿鱼”也就有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被解雇,二是主动辞职。
但 是二者的效果却是一样的。
3.逐一般在文言文里翻译成什么
1 本义: 追赶 逐,追也。——《说文》
丧马勿逐。——《易·暌》
乘白龟兮逐文鱼。——《楚辞·河伯》
噪而相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驱逐
去年为尔逐黄雀,雨多屋漏泥土落。——唐· 冯著《燕衔泥》
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李斯《谏逐客书》
3 放逐;流放
信非吾罪而弃逐合,何日夜而忘之?——《楚辞·九章·哀郢》
后先生盖千祀兮,余逐而浮湘。——柳宗元《吊屈原赋》
4 竞争
遂于计谋。——《韩非子·五蠹》
5 追求
任君逐利轻汇海,莫把风涛似妾轻。——唐· 刘得仁《贾妇怨》
逐利之情。——清· 黄宗羲《原君》
6 流荡
故《风》之所以为不逐者,取是以节之也。——《荀子》
7 随,跟随
逐流牵荇叶,沿岸摘芦苗。——唐· 储光羲《江南曲》
凉逐之生。——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4.文言文翻译,急,在线等 穆宗即位,未及听政,召居禁中,询访朝典,
翻译:到唐穆宗继位,还没有听政时,李吉普被招入宫中,唐穆宗问他朝中的事情,并且以宰相的职位许给他,李吉普知道自己要被重用 (他不想在皇帝身边做官),便说自己有疾病,所以想去外地做官,于是穆宗让他到浙江西道做都团练观察使
原文: 穆宗即位,未及听政,召居禁中,询访朝典,以宰相许之。公著陈情,词意极切,超授给事中,赐紫金鱼袋。未几,迁工部侍郎,仍兼集贤殿学士,宠青宫之旧也。知吏部选事。公著知将欲大用,以疾辞退,因求外官,遂授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二年,授河南尹。皆以清静为理。改尚书右丞,转兵部、吏部侍郎,迁礼部尚书、翰林侍讲学士。上以浙西灾寇,询求良帅,命检校户部尚书领之。诏赐米七万硕以赈给,浙民赖之。改授太常卿,以疾请归乡里,未至而终,年六十四。赠右仆射,废朝一日。
5.文言文翻译
晋文公准备和楚军作战,召来舅犯询问说:“我准备和楚军作战,敌众我寡,怎么办?”舅犯说:“我听说,讲究礼仪的君子,不嫌忠信多;战场上兵戎相见。
不嫌欺诈多。您还是使用欺诈手段罢了。”
文公辞退舅犯,又召来雍季问道:“我准备和楚军作战,敌众我寡,怎么办?”雍季回答说:“焚烧树林来打猎,能暂且多猎取些野兽,以后必定再猎不到野兽;用欺诈的手段对待民众,暂且能得到一时的利益,以后民众就不会再上当了。”文公说:“好。”
辞退了雍季。文公用舅犯的谋略和楚军作战,结果打败了敌人。
回来后用封爵行赏,先赏雍季而后赏舅犯。群臣说:“城濮的胜仗,靠的是舅犯的计谋。
采用了他的计谋,却把他摆在后面,行吗?”文公说:“这不是你们能理解的。舅犯的主张是权宜之计,雍季的主张才是符合长远利益的。”
有人说:雍季的回答,没有针对晋文公的询问。凡是回答问题,关键在于根据所问问题的大小缓急来回答。
如果所问的问题高尚弘大,而回答以卑下狭隘,那么明白的君主是不会接受的。如今晋文公问“以少数来对付多数”,而雍季却回答说“以后就再难重复了”,这并不是正确的回答。
况且晋文公既不懂一时的权宜之计,也不懂得流传千古的长远利益。战争而取得胜利,那么国家安定而君主地位也稳定,兵力强大而威势也就能树立,虽然后世有反复,也不会比这次战争大,长远的利益还怕不来到吗?进行战争而不能取胜,那么国家就会灭亡兵力就会衰弱,君主就会身死名灭,想免除今日的死亡还来不及,哪有空闲去等待长远的利益?要想等待长远的利益,关键是取得今天的胜利;今天的胜利,则在于欺骗敌人;欺骗敌人,也就是长远的利益了。
所以说:雍季的回答,没有针对晋文公的询问。再说晋文公也没有懂得舅犯的话。
舅犯所谓“不嫌多欺骗诡诈”,并不是说要去欺骗自己的民众,而是说去欺骗敌人。敌人,是自己所要征伐的国家,以后虽然不能用这种方法获利,又有什么损害呢?晋文公之所以先奖赏雍季,是因为他有功劳吗?那么用来战胜打败楚军的,是舅犯的计谋;是因为他说了有用的好话吗?那么雍季说了一句“以后再不能用这种方法获利”,这并不是什么好话呀。
舅犯倒已经兼有了功劳和很好的言论。舅犯说:“多礼的君子,不厌倦于追求忠诚和信用。”
忠诚,是用来爱护自己部下的;信用,是用来不欺骗自己民众的。如果爱护了而不欺骗,还有什么言论比这更好的呢?但他一定要说“战胜敌人的办法要用欺骗”,那是军队打仗的计谋。
舅犯在战前讲了有用的好话,后来又使战争取得胜利,所以舅犯有两个功劳但却被放在后面加以评定奖赏,雍季没有一样功劳却先受到奖赏。“晋文公称霸天下,不也是应该的吗?”孔子说这话是不懂得正确的奖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