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题库之八级(初二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1.初二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 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 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 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 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 147 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 “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 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 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 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 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 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 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 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 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 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 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
将军适与客对弈, 见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 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 “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 字?”庄曰:“一字能对,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 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 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 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 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 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 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 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文化常识】 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 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 《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 了“偏”、“禅”,相当于“士”、“象”。
至北宋 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 32 枚 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 ②适 ③弈 ④对 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诘之曰 ;③ 庄以实对 ;④何难之有! 3、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 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 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 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 语》。
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
④ 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⑥铜雀 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 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 章也写得不错了。
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 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 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的诗歌多为五 言,前期少数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 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4、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 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 为之用。”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 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 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 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 也!”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
②祖:古人 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
④非相为而 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 的小虫。
⑥?:叮咬。 【文化常识】 食客。
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 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 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
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 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 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和 ②亦 ③并 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 5、曹绍夔捉“怪”1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 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绍夔与僧善,来 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 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 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 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
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 “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
2.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以及基础知识试卷第五单元文言文语段训练、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可爱者甚蕃 A、fān B、fán C、pán( ) ②濯清涟而不妖 A、zhuó B、dí C、zhuō( )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A、zhí B、xiè C、xiē( ) ④出淤泥而不染 A、yú B、yū C、yóu( ) ⑤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A、xiǎn B、xiān C、xuān( )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可爱者甚蕃(多) 出淤泥而不染(沾染) B、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美丽而不庄重) C、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树立) D、陶后鲜有闻(新鲜) 宜乎众矣(应当) 3、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译文:从李朝、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C、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莲,是花中的君子。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用“A”表示,错误的是“B”表示。 [1]《爱莲说》的作者是周敦颐,唐代理学家。
( )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 ) [3]《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本文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 ) [4]《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借莲花来表达自己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情操。( ) [5]作者写莲花的同时,还写了菊花,牡丹,其用意是以菊花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形象,用牡丹正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 ) [6]骈句是相接的两个句子,字数相同,意思相对,两句成联,多句成排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骈句。
( ) [7]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 ) [8]课文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反问的修辞方法。
( ) 5、请给下列加点的“之”选择正确的用法 A、代词他(它) B、动词,去、到 C、助词,的 D、代词,这件事 E、宾语提前的标志,有强调作用,可不译 F、用在主谓短语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有舒缓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 可不译 ①水陆草木之花。
( ) 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 ⑤操蛇之神闻之。 ( ) 6、造句练习 模仿造句,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不同流合污,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 《爱莲说》专题练习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3。
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
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6。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7。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8。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13。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14。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15。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16。
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17。
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18。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19。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20、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頣则选取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谈出你的观点。
21、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认识。 2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23.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 24、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人? 25、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
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话,并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概括它的特点。 26、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填空题: 1、作者在第一段中从( )( )( )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
3.八年级(初二)上册语文阅读题带答案的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文言文
初二语文人教实验版期中复习试题(答题时间:90分钟)一。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2分)A。
震悚(shǒng)荒谬(miào)溃退(guì)锐不可当(dǎng)B。 要塞(sāi)瞥见(piē)惊骇(gài)歼灭(qiān)C。
俨然(yān)幽咽(yàn)诘问(jí)差使(chà)D。阡陌(qiān)举箸(zhù)寒噤(jìn)仄歪(zè)2。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阻遏创疤鸿蠕穷愁撩倒B。
烦躁狼籍蹒栅缭绕不绝C。琐屑皇急杀戮臭名昭著D。
簌簌颓唐案牍黄发垂髫3。下列的字或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A。
业已:已经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B。
阡陌:田间小路。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C。丝竹:丝线和竹子。
烽火:柴火D。逾:越过。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A。同学们以敬佩的眼光倾听着这位老红军作的报告。
B。考试能否取得好成绩,取决于平时是否努力。
C。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D。 我们要注意改正并找出作文中的错别字。
5。对下面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A①对偶②排比③拟人B①排比②夸张③拟人C①排比②对偶③比喻D①夸张②对偶③反问6。下列有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
杜甫的诗“三吏”“三别”,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石壕吏》便是其中一首。B。
《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本文选自小说集《呐喊》。C。
《爱莲说》与《陋室铭》在写作方法上都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喻人。D。
《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哭!”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矛盾。7。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2分)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_________________;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A。
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B。
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C。
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D。
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8。
默写填空:(8分)(1)__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 (1分)(2)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3)“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这句话出自_____________的课文《老王》,“他”是指___________。 (1分)(4)《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分)(5)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感人至深,“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___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______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__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2分)(6)杜甫《春望》一诗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_________。
(1分)9。 《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10。巧填春字诗,将括号里含春的词分别填入诗中空格处。
(共2分)(春意、春色、春风、春江)(1)_______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2)满园_______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3)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_______闹。
——宋祁《玉楼春》11。展开联想,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2分)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________________。 12。
仿照例句,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2分)例: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
__________把夏天的门推开了。___________把秋天的门推开了。
二。 阅读理解(2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18题(12分)借你一个微笑(1)李俊是个性格内向的学生,阅完的试卷一发下,我发现他眉头又锁到一起了,他只得了58分。
(2)一个从来不及格的学生,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 (3)我合上教案面无表情地走出了教室,李俊跟了上来,他喉头动了一下,然后眼泪就要掉下来了。
我站住,等他说话。同学们也围了上来,他的脸涨得通红。
我静静地站着,希望他能开口,但他的嘴唇好像紧紧锁住了似的。(4)他递过一张纸条:老师,我的物理太差,您能不能每天放学后为我补一个小时的课?(5)我可以马上答应他,但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我决定“迂回”一下。
我牵着他的手到僻静处说:“老师答应你的要求,可这两天我太忙,你等等好不好?”他有些失望,但还是点点头。我知道他中计了,接着说,你必须先借一样东。
4.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试题
八下文言文总复习(一)
要求:满分100分,45分钟完成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8分)
1、从流飘荡 2、负势竞上 3、窥谷忘反 4、在昼犹昏 5、亦不详其姓字
6、每有会意 7、期在必醉 8、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9、造饮辄尽 10不戚戚于贫贱 11、礼愈至 12、媵人持汤沃灌 13、腰白玉之环 14、或异二者之为
1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6、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7手自笔录 18尝趋百里外 19、水尤清冽 20、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1、无从致书以观 22、弗之怠 23、伐竹取道 24、下见小潭25潭中鱼可百许头 26、以其境过清 27、斗折蛇行 28、凄神寒骨 29、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0、横无际涯 31、薄暮冥冥 32、宠辱偕忘 33、把酒临风 34、负者歌于途 35、杂然前陈者 36、觥筹交错 37、山肴野蔌 38、一食或尽粟一石 3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41、是进亦忧,退亦忧 42、微斯人,吾谁与归 43、山岳潜形 44、风烟俱净 4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46、朝晖夕阴 47、谪守巴陵郡 48、去国怀乡
二、翻译下列句子(漏译错译每字扣0.5分,扣完为止,每小题2分共52分)
1、微斯人,吾谁与谁归?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3、安求其能千里也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6、环墙萧然,不蔽风日
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8、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然不动
9、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0、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3、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1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15、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6、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8、骈死于槽枥之间
19、其真无马也
20、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3、策之不以其道
2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说明:该练习全部选自2006年各省市的中考题,望自查认真准确完成。
5.初二年级语文文言文试题
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皆投书即还。
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时苏子美在坐,颇骇怪,曰:“皂隶如此野狠,其令可知。”
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
乃为一简答之,方去。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
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
景佑中,审刑院断狱,有使臣何次公具狱,主判官方进呈。上忽问:“此人名次公者何义?”主判官不能对。
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刑院详议官,从官长上殿,乃越次对曰:“臣尝读《前汉书》,黄霸字次公,盖以‘霸’次‘王’也。此人必慕黄霸之为人。”
上颔之。异日复进谳,上顾知院官问曰:“前日姓庞详议官何故不来?”知院对:“任满,已出外官。”
上遽指挥中书与在京差遣,除三司检法官。俄擢三司判官,庆历中遂入相。
(沈括《梦溪笔谈》)⒈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谕之皆不听 劝说 B.乃为一简答之 简要回答 C.乃越次对曰 越过级别 D.俄擢三司判官 提升⒉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 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刑院详议官 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 乃越次对曰 乃为一简答之 遂为之延誉 乃为一简答之,方去 主判官方进呈⒊对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上两则故事讲的都是用人问题,告诉人们要知人善任,应该允许一个人存在缺点,只要有才能,就要敢于起用他。 B.蒋堂能判断出来人的的县令是个治政强有力的人,是因为在座的苏子美感到来人的举动奇怪,并向蒋堂诉说出自己的看法。
C.《前汉书》书上记载,黄霸字次公,庞籍读过《前汉书》,他认为大概因为黄霸比君王次一等,所以这个人就取名叫次公。 D.由于庞籍学问深,得到皇帝的喜爱,不久在他调出任地方官时,皇帝还下诏书为庞籍在京城安排官职。
⒋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皂隶如此野狠,其令可知。
译文: ②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
6.八年级下文言文古诗复习题
离情别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风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别情。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京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一)、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二)、描写夏的古诗词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三)、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汉·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杜牧《秋夕》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四)、描写冬天的古诗和描写冬天的名句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唐·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高骈《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二、古诗词中的花鸟虫鱼
1、带“花”字的诗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唐·李白《月下独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宋·张志和《渔歌子》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唐·杜甫《登楼》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带鸟的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四首》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唐·白居易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宋·张志和《渔歌子》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