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全解与赏析(初中语文文言文全解)

1.初中语文文言文全解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文件大,留下邮箱吧

初中文言文全解与赏析书籍,初中文言文全解与赏析(七~九年级),初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

2.初中的古诗文的所有解释

第五册(课内)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渡荆门送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

第五册(课内)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渡荆门送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水调歌头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课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无题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岛殷情为探看。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四册(课内)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太多了,打不下。

文言文,赏析,初中

3.初中语文版课文所有文言文、字词解释、翻译

自己去买一本文言文全解,比较方便. 初中阶段通假字大集合 下面是初中阶段出现的通假字: 1、罔通惘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学儿》 2、厝通措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 3、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 4、反通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 5、衡通横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核舟记》 6、见通现 风吹草低见牛羊 7、具通俱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 8、贴通帖 对镜贴花环《木兰辞》 9、策通册 策勋十二转《木兰辞》 10、著同着 著我旧时衫《木兰辞》 11、火通伙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辞》) 12、诎通曲 佛印绝类弥勒……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核舟记》 13、简通拣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1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15、说通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16、要通邀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桃花源记》 17、有通又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18、属通嘱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 19、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隆中对 20、坐通座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 21、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22、邪通耶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23、食通饲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 24、材通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 25、祗通只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6、蕃通繁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27、唱通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 28、阙通缺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 29、少通稍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30、畔通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4、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5、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

(《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

4.初中语文文言文全解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文件大,留下邮箱吧。

5.初中文言文解释

明朝万历年间,皇宫中有老鼠,大小和猫差不多,为害极为严重。(皇家)从民间找遍了好猫捕捉老鼠,都被老鼠吃掉了。恰好有外国进贡来的狮猫,浑身毛色雪白。把狮猫投入(有)老鼠的屋子,关上窗户,偷偷观察。猫蹲在地上很长时间,老鼠从洞中出来巡视,见到猫之后愤怒奔跑。猫避开跳到桌子上,老鼠也跳上桌子,猫就跳下来。如此往复,不少于一百多次。大家都说猫胆怯,以为是没有能为的猫。过了一段时间,老鼠跳跃动作渐渐迟缓,肥硕的肚皮看上去有些气喘,蹲在地上稍稍休息。猫随即快速跳下桌子,爪子抓住老鼠头顶毛,口咬住老鼠脖子,辗转往复争斗,猫呜呜的叫,老鼠啾啾的呻吟。急忙打开窗户查看,老鼠脑袋已经嚼碎了。

看到这情况以后,才知道猫原先的躲避,不是害怕,而是等待老鼠跳窜后疲乏。它出击我便退回,他退回我又出击,用的是这种计谋阿。哎,单凭个人勇力意气拼斗的人,跟这老鼠有什么两样呢?

初中文言文全解与赏析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