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新课标文言文通假字集录(新课标七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1.新课标七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七年级上:
1、通假字
而置之其坐(坐: )
反归取之(反:)
略无阙处(阙: )
土人谓之“傍不肯”(傍: )
人皆伏其精练(伏: )
2、古今异义
至之市,而忘操之(操: )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及: )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指示代词,这儿,今是判断动词)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求:)
至于夏水襄陵(至于: )
沿溯阻绝(沿: 溯: )
虽乘奔御风(奔: )
不以疾也(疾: )
方为秋田之害(方: )
岁以大穰(岁: )
但逐层布板讫(但: )
匠师如其言(如: )
3、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奔: )
不以疾也(疾: )
每至晴初霜旦(霜: )
匠师如其言(如: )
七年级下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处决如流(处决: )
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龌龊: )
既薨(既: )
普明日复奏其人(明日: )
普颜色不变(颜色: )
卒用其人(卒: )
非显者刺(刺: )
池中奇峰绝壑(绝: )
3、词类活用
亦荆吴形胜之最(最: 副词用做名词,最美的地方??)
富人于五所园也(园: )
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下: )
2.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全部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3.初中的文言文的通假字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有:通“又”。28、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衡:通“横”。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甫:通“父”。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简:通“拣”,挑选。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山市》)裁:通“才”,仅仅。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适:通“谪”。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以:通“已”。37、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被:通“披”。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食:通“饲”,喂。39、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材:通“才”。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42、而游者皆暴日中。
(《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44、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45、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47、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属:通“嘱”。48、馔酒食,持其赀去。
(《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58、四支僵硬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59、鸡栖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4.初中文言文的通假字有那些?
1、固生乎吾前,其闻道固先乎吾( 本来 )固而存之欲其重( 凝聚 )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 通“故” )学固岂可以少哉( 本来 )2、其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它的 )环顾其中( 我的 )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可能 )其可怪也欤( 加强感叹语气 )3、幸幸大雪逾岭( 恰逢 )吾子幸观焉( 表敬副词,请 )乃幸见取( 有幸 )则幸矣( 幸运 )4、见直见爱甚故然耳( 我 )悠然见南山( 看见 )乃幸见取( 被 )非独见病( 被 )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 看见 )图穷而匕首见( 通“现” )5、道人不学,不知道(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此皆进学之道也(方法 )仆道不笃(道德修养 )未尝有道韩文者(称道 )乃知文者以明道(圣人之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儒家的“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传统、风尚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道路、路途)6、师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吾师道也(学习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从师学习)十年春,齐师伐我(军队 )7、相教学相长( 相互 )辱书云欲相师(一方对另一方,此处相当于“我””)儿已薄禄相(相貌,面相)使子婴为相( 宰相)8、顾三顾茅庐(拜访 )顾吠者犬耳(只是 )韩愈奋不顾流俗(考虑 )环顾其中( 看 )9、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 )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 用来……)所以遣将守关者( ……的原因)所以尊师也(用来……)10、焉从师而问焉(代词,指“道”)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怎么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于此 )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 句末语气词 )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词 )11、是甚不自是也(认为正确)如是者数矣(这,这样)定是非以教吾子(正确)不知木兰是女郎(判断词)唯利是图(提宾标志)12、为虽常好言论,为文章(写)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做,担任)以为狂人(当作)独为所不为(做,干)冰,水为之(变成,凝集成)二、词类活用1、輮以为轮(輮,使……弯曲)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在地上,在地下)4、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5、耻学于师;耻师焉;不耻相师(耻,以……为耻)6、孔子师郯子(师,以……为师)7、池水尽黑(形作动,变黑)8、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娱,使……得到娱乐)9、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臣①,名作动,用对待臣下的态度来对待)10、虽常好言论(言论,名作动,发表言论)11、甚不自是也(是,以……为对,认为正确)12、世果群怪聚骂;吠所怪也(怪,以……为怪,认为奇怪)13、指目牵引(指目,名作动,指手画脚,递眼色)14、挈挈而东(东,名作动,东归)15、恒雨少日(雨、日,名作动,下雨,出太阳)16、亦以病吾子(病,使……被辱骂)17、早暮咈吾耳(早暮,名作状,从早到晚)18、古者重冠礼(冠,名作动,加冠)19、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非、快,以……为非,以……为快)20、吾子好道而可吾文(可,认为可以)21、此吾所以羽翼父道(羽翼,名作动,辅助)22、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以……为本源)23、参之孟荀以畅其支(畅,使……畅达)24、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博,使……变大)25、予少家汉东(家,名作动,居住)。
5.初中语文上下册所有古文的通假字,有那些,写给我谢谢!
汉字的历史悠久,演变复杂。
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现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这里用“蚤”代替同音字“早”。我们称“蚤”为通假字,“早”为被通假字。
“蚤”本指跳蚤,这里借用来表示“早”,“早”便是“蚤”的通假义。 通假字不同于假借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说假借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
意思是说某一个词义,本来没有字去表示它,只好借用一个同音字去表示。例如,文言文中的句末语气词“耳”,本来是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的,只好借用耳朵的“耳”来表示。
困难的“难”(繁体写作“难”),本来是一种鸟的名称,后来被借用来表示困难的“难”。这里的语气词“耳”和困难的“难”就是假借字,是一种“本无其字”的假借。
这种假借字的借用是永久性的,是固定的,可以独立运用。 我们讲的通假字是一种“本有其字”的假借,一个词义,有表示它的字,可是,使用时没有用上,用的是另一个同音词。
这种通假字的借用是临时性的,它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才能确定。例如前面的“早”和“蚤”就是这样,跳蚤的“蚤”有时用来代替“早”的意义,如前面所举的例子:“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这个“蚤”必须在上下文中才能知道它是“早”字的假借。有时直接用“早”,不要“蚤”来代替,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此外,像“责”假借为“债”,“距”假借为“拒”,“内”假借为“纳”,“倍”假借为“背”,等等,都是这种情况。 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字都可以任意地通假,只有人们经常使用,并被社会所接受的通假字,才能流传下来。
因为语言文字必须是约定俗成才能充当社会交际的工具。 古音通假在先秦古籍里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魏晋以后,古文用字逐渐固定,便不允许任意借用同音字了。
但是因为秦汉以后的文言多为仿古作品,许多秦汉时代的通假字也随着文言文流传下来了,并且约定俗成了。 通假字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本来是相同或者相近的,因为语音的发展,一部分通假字在现代汉语里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已经不同了,一部分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依然相同。
一般说来,通假字应当读被通假字的音。例如,罢,本读ba,借作“疲”字,应读pí内,本读nèi,借作“纳”字,应读帕。
这些,古汉语字典里都有说明,只要留心查阅就不会错。 阅读文言文,必须知道文字上的这种古音通假现象,不然的话,遇到有通假字的句子就会措手无策。
例如《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中,如果不知道“距”“内”分别是“拒…‘纳”的通假字,句子的意思就解释不清。 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古音学方面的知识,要有古汉语词汇方面的知识,要有文字学方面的知识,才能对通假字作出分析、判断。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采用的办法是多读书,多查字典。多读书能触类旁通;遇到句子中解不通的字,查古汉语字典,看它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如果是,就得记住,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用得上了。
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读读通假字方面的专门著作,如曹先擢。
6.人教版初二语文上下册的所有文言文 通假字 和 词类活用
与朱元思书 一 通假字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二 古今异义①许:古义表示约数,一百许里;今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②戾:至,到达,鸢飞戾天者;今表罪过,乖张。 ③经纶:筹划,治理,经纶世务者;今指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三 一词多义①绝:独一无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停,断,猿则百叫无绝。 ②上:向上,负势竞上;上面,横柯上蔽。
直:一直,直视无碍;笔直,争高直指。 ③百:数词,十的十倍,一百许里;数词,多,猿则百叫无绝。
④轩:高,互相轩邈。开轩面场圃,窗或门。
中轩敞者为舱,高。⑤者:经纶世务者,……的人。
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⑥见: 千丈见底,看见。
才美不外见, 通现, 表现.四 词语活用: ①负势竞上:上,名词作动词,向上生长。 ②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高处和远处。
③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 ④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⑤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奔跑的马。 ⑥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⑦望峰息心:“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息,平息。五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省略主语“我的小船”,译为(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②急湍甚箭,应为“急湍甚于箭”。
译为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 ③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省略主语“高山”)。
对偶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对偶句、比喻句: 急流甚箭,猛浪若奔。
重点句子翻译: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水势湍急比箭还快,迅猛的波浪犹好像奔马。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那些追求名利,极力攀爬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④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译: 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五柳先生传 一 重要字词A 字音:辄zhé 箪dān 俦chóu 觞shāng B 词语: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辄,就。
其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不求甚解: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二 古今异义 ①造:往、到,造饮辄尽;今常用“创造”“制造”等义。
②赞:传记结尾处评论性文字。今常用“赞美”、“夸赞”等义。
③字: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今指文字。
④会意: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今义: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⑤旧:旧交,旧友。今义:过去的,过时的。
三 一词多义: ①以:把,因以为号焉;凭借,以此自终。 ②之:代词,他,或置酒而招之;助词,译为“的”,无怀氏之民欤? ③言:说话,说,闲静少言;言语,黔娄之妻有言。
④其:代词,他,亲旧知其如此;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⑤如:…的样子,晏如;像,亲旧知其如此。 ⑥许:处所,地方,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表示估计,左右、多,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四 词语活用: ①亦不详其姓字:详,形容词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②亲旧知其如此:亲旧,形容词作动词,亲戚朋友。 ③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五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译: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因以为号焉。(译: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③ 好读书,不求甚解。(译文:先生喜欢读书,但不刻意追求字句的解释。
)倒装句: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译: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判断句式: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表判断。
译: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重点句子翻译: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译:已经醉了便回家,没有留恋之情。
②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译: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③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译:一边喝酒一边作诗,来愉悦自己的心志。 马 说一 重点字词A 字音:祉[zhǐ] 骈[pián] 食[sì] 二 通假字①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句意: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③其真无马耶:“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句意:真的没有马吗?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句意:喂马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的才能来喂养它。
⑤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句意:只是辱没在奴隶人的手中。
三 一词多义 ①之:助词,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的,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食:吃,食不饱;通“饲”。
7.初中语文上下册所有古文的通假字,有那些,写给我谢谢
汉字的历史悠久,演变复杂。
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现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这里用“蚤”代替同音字“早”。我们称“蚤”为通假字,“早”为被通假字。
“蚤”本指跳蚤,这里借用来表示“早”,“早”便是“蚤”的通假义。 通假字不同于假借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说假借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
意思是说某一个词义,本来没有字去表示它,只好借用一个同音字去表示。例如,文言文中的句末语气词“耳”,本来是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的,只好借用耳朵的“耳”来表示。
困难的“难”(繁体写作“难”),本来是一种鸟的名称,后来被借用来表示困难的“难”。这里的语气词“耳”和困难的“难”就是假借字,是一种“本无其字”的假借。
这种假借字的借用是永久性的,是固定的,可以独立运用。 我们讲的通假字是一种“本有其字”的假借,一个词义,有表示它的字,可是,使用时没有用上,用的是另一个同音词。
这种通假字的借用是临时性的,它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才能确定。例如前面的“早”和“蚤”就是这样,跳蚤的“蚤”有时用来代替“早”的意义,如前面所举的例子:“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这个“蚤”必须在上下文中才能知道它是“早”字的假借。有时直接用“早”,不要“蚤”来代替,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此外,像“责”假借为“债”,“距”假借为“拒”,“内”假借为“纳”,“倍”假借为“背”,等等,都是这种情况。 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字都可以任意地通假,只有人们经常使用,并被社会所接受的通假字,才能流传下来。
因为语言文字必须是约定俗成才能充当社会交际的工具。 古音通假在先秦古籍里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魏晋以后,古文用字逐渐固定,便不允许任意借用同音字了。
但是因为秦汉以后的文言多为仿古作品,许多秦汉时代的通假字也随着文言文流传下来了,并且约定俗成了。 通假字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本来是相同或者相近的,因为语音的发展,一部分通假字在现代汉语里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已经不同了,一部分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依然相同。
一般说来,通假字应当读被通假字的音。例如,罢,本读ba,借作“疲”字,应读pí内,本读nèi,借作“纳”字,应读帕。
这些,古汉语字典里都有说明,只要留心查阅就不会错。 阅读文言文,必须知道文字上的这种古音通假现象,不然的话,遇到有通假字的句子就会措手无策。
例如《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中,如果不知道“距”“内”分别是“拒…‘纳”的通假字,句子的意思就解释不清。 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古音学方面的知识,要有古汉语词汇方面的知识,要有文字学方面的知识,才能对通假字作出分析、判断。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采用的办法是多读书,多查字典。多读书能触类旁通;遇到句子中解不通的字,查古汉语字典,看它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如果是,就得记住,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用得上了。
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读读通假字方面的专门著作,如曹先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