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环境能改变人的译文(求关于环境影响着个人的古文)
1.求关于环境影响着个人的古文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出自:《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晋•傅玄
原文:“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解释: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能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现实中,人与人的交往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会受到种种环境的影响。谈到这一问题,我们自然会想起西晋思想家傅玄曾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现在常用来比喻经常与优秀人才一起交往,自己也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亦然。的确,生活中,我们都会在不经意间接受来自环境的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不知不觉地改变了自己的品行。古往今来,有许多真实的事例可以说明这一点。
2.关于人与环境的古文
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 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鰌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圣王之用也∶上察於天,下错於地,塞备天地之间,加施万物之上,微而明,短而长,狭而广,神明博大以至约。故曰∶一与一是为人者,谓之圣人。
《荀子》《王制》篇第九 很环保^^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
还是环保^^
以春日至始,数四十六日,春尽而夏始,天子服黄而静处,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发号出令曰:「毋聚大众,毋行大火,毋断大木,诛大臣,毋斩大山,毋戮大衍,灭三大而国有害也。」天子之夏禁也。
《管子》轻重己第八十五
是月也。继长增高。毋有坏堕。毋起土功。毋发大众。毋伐大树。起土功发大众皆妨蚕农之事伐树则伤条达之气
《礼记》
够了^^
3.寻找一些关于学习环境对个人学习影响的文言文
《为学》 彭端淑(清)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难和易的区别吗?(其实是没有的,)(你)去做了,那么(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很容易。不去做,再易的事情也会很难。人们从事学习,有难和易的区别吗?(其实也是没有的,)(你)去学了,那么再难的学问也很容易;不去学习,那么再易的学问也会很难。
我的天资昏昧,赶不上别人(聪明);我的才能平凡,也赶不上别人(有才学)。(但是)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懈怠,等到快成功了,(我也就)不知道我是真的昏昧还是(真的)平凡了。吾的天资聪明,超过别人几倍,我的才能敏捷,超过别人几倍,(但是,假如)我摒弃不用,那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以此而论,昏庸聪敏的功用难道是有常规的吗?
蜀地的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贫穷的对富有的说:“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富有的和尚说:“你靠什么去呢?”(贫者)回答说:“我只要一个瓶,一个碗就足够了。”富有的说:“我好多年来都想攒钱乘船而下,还没有成行,你靠什么去呀!”到了第二年,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他的情况告诉给了富有的和尚。富有的和尚感到惭愧。
西蜀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两个和尚,富有的不能到,而贫穷的却到了。人们要有志向,难道不如蜀地的和尚吗?所以聪明和有才学,既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那些)自认为聪明而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一定会)自己毁了自己。昏昧和平庸,有(一定的)限制但又没有一定的限制;(只有那些)自己不限于自己的昏昧和平凡,并且用心学习而不懈怠的人,才会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