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有几种自称方法(文言文人称代词)

1.文言文人称代词

吾、余、予、朕、卬

一、吾的释义:

1、我,我的。

2、姓。

组词:吾侪、支吾、吾辈、故吾、吾徒

二、余的释义:

1、剩下来的;多余的。

2、零数。

3、文言人称代词。我。

组词:多余、业余、余辉、余晖、余暇

三、予的释义:

1、人称代词。我。

2、姓。

组词:给予、赋予、授予、寄予、予以

四、朕的释义:

1、人称代词。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2、先兆;预兆。

组词:朕兆、佳朕、朕躬、兆朕、朕垠

五、卬的释义:

1、人称代词。我。

2、同“昂”。

组词:卬然、卬食、卬鼻、俛卬、巍卬

2.古文中的人称代词分别有哪些,怎么表示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

余:余闻而愈悲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

谦称: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称其名。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自称低贱的身份。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如: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汝:汝是大家子

尔:尔等

若:若属皆且为所虏

尊称:

“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

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孟子•滕文公下》)

3、称人以其近侍、所在。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如:①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②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白居易《与元微之书》》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第三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彼、之、其、厥、他、渠”等六个。其中以“彼、之、其”三个为常见。

彼: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之:公与之乘

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在上古汉语中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其他”、“别的”之类的意思,是指示代词。“他”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大概始于晋代。“渠”后来也可作第三人称代词。如:“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三国志•吴书•赵达传》

文言文,几种,自称,方法

3.文言文人称代词

一、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例: 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

《郑人买履》——已经拿到了鞋子,竟然说:“ 我忘记了拿尺码。”“吾”用于句首,作主语,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公输》——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

“我”用于句末,代替说话之人,作宾语。 3、余闻而愈悲。

《捕蛇者说》——我越听越觉得悲伤。“余”用于句首,代替听话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语。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

“予”字用于句首,代替“我”,作主语。 5、朕乃天子,说话岂能儿戏?——我乃一国之君,说话岂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称“我”。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孤”字用于句首,代替刘备,作主语。

二、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 7、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尔”字用于句首,用来称代卖油老人,译为“你”,作主语。 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汝”字用于句首,用来指代“智叟”译为“你”,作主语。

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女”字用于句中,又在动词“诲”之后,作“诲”的宾语。代替“仲由”,译为“你”。

10、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若”用于句首,用来称代陈涉。相当于“你”。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

句中的“乃”就是代词,“你的”。 1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

“而”便是代词“你”。 三、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例: 13、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他们的士气衰竭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

这里的“彼”和“之”都是代词,用来指代齐国的军队,相当于“他们”。 14、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其”字用来代替愚公的妻子,译为“他的”。 1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希望能借助您的手把他杀了。

句末的“之”就是代词,代替“侮臣者”,相当于“他”。 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译为“自己”之意。

例: 1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桃花源记》——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自”便是自称“自己”。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己”字也同上一样,指“自己”。 还有旁称:亦即称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例: 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才能。

这里的“人”字,即旁称。 1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现在人家有大功却要击杀他,这是不道德的。“人”字旁称“人家”。

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之用,一般译着“您、您老人家,他老人家”之意。 例: 20、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微薄的力量,还不能削平像魁父那样的小土丘,又能把太行、王屋那两座大山怎样呢,句中的“君”便是愚公之妻用来尊称愚公的,相当于“您”。

21、子何恃而往?《为学》——您凭什么去呢?“子”便是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 22、公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况吗? 23、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您说你事务多,谁像我呢? 24、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公输盘说:“您老人家有什么见教呢?” 25、足下事皆成。

《陈涉世家》——您的事业都会成功。 26、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

《出师表》——陛下自己也应该深谋远虑,以询问治国的好方法,体察和采纳正确的意见。 27、久闻阁下大名,不曾晤面。

——您的大名早有所闻,只是不曾会面。 以上各例,都是在对话中,灵活运用敬称来称代对方。

另外一种就是个人在对话中用的贱称,也叫谦称。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

例: 28、臣不胜受恩感激。《出师表》——我就受恩感动激励不尽了。

“臣”乃臣子在帝王面前的贱称。 29、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乐羊子妻》——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妾”乃女子的贱称。

30、鄙人才疏学浅,难当此任。——我才。

4.文言文中对人的称呼,并说明为什么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有以下几种:【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

《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

5.古文 “他 ”的称呼

上古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很不发达。严格地讲,上古汉语之中并没有与现代汉语“他”完全相当的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厥”、“彼”等虽然可以充当,但指示性仍很强。因此,先秦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很少作主语。现代汉语中需要用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的地方,古人一般采用两种表达方法:一是重复前面已经出现的名词,二是省略主语。

“之”、“其”的人称代词用法,我们将在下章中专门论述。“厥”、“彼”的第三人称代词用法分述如下:

1、“厥”作第三人称代词,多作定语。例如:

颚勨憼浠婃椂镞一潬铡ュ懡銆傦纸銆婂隳涔β峰雕璇般?锛?

颚勨憽阆?笘缃旀瀬鍏?紝涔冩畳铡ヨ韩銆傦纸璐捐皧銆婂悐灞埚师璧嬨?锛?

2、“彼”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作主语、宾语,但指示性很强。例如:

颚勨憼褰间紬鎴戝?锛屽强鍏舵湭镞二祹涔燂紝璇峰向涔嬨?锛堛?宸^紶路镀栧叕浜屽崄浜屽勾銆嬶级

颚勨憽褰碱紝涓埚か涔燂绂鎴戯紝涓埚か涔燂绂鍚句綍鐣忓郊鍝夛紵锛堛?瀛熷瓙路婊曟枃鍏?笂銆嬶级

注意:

1、“彼”可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或己称代词。如:

①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报任安书》)(作者自称,我)

②混混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庄子·在有》)(混混沌沌的,终身不离根本。如果自己知道为返本,就是离了根本。)

2、“他”在上古汉语中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其他”、“别的”之类的意思,是指示代词。“他”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大概始于晋代。

3、“渠”后来也可作第三人称代词。如:“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三国志·吴书·赵达传》)

6.文言文中名的用法

个人归纳的:

1。(名词)名字,名称,题目。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名字);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名称,题目)。

2.。(动词)命名,称明,说明。如:名之者谁(命名)?;以故其后名之曰襃禅山(称明);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明)

3。(名词)名义,名分。如:慎器与名(名义)

4。(名词)名声,名望。如:赢得身前身后名(名声);死即举大名耳(名望)

5。(形容词)有名的,著名的。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故虽有名马。(著名的,有名的)

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言文有几种自称方法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