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东坡文言文的翻译(游东坡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游东坡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游东坡
陆游
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龟头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堂东大柳,传以为公手植。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东一井曰“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齿,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十九日早晨,在东坡游玩。从州门向东,冈垄高低,到苏东坡则地势平旷开朗。东起一块高地很高,有三间屋子。一处垄头昂起,称为“居士亭”,亭下面向南一间屋子很雄伟,四壁都画雪。堂中有苏东坡像,戴着黑帽穿着紫皮大衣,横按竹杖,这就是雪堂。堂屋东面有一棵大柳树,传说认为是东坡亲手种植。正南面有座桥,上面写“小桥”,因“莫忘小桥流水”的句子命名。其下最初没有渠道,遇到下雨就有涓涓的细流淌出。原来只是一块石头放在它上面,最近就增加修了一座木桥,上面盖了一所屋子,很有些衰败感觉。东面有一口井,称为“暗井”,出自苏东坡诗中“走报暗井出”的句子。泉水冰凉使牙齿感到寒冷,只是不很甜。又有一座“四望亭”,正与雪堂相对。在高山上,纵观山河,是一郡中(风景)最好的地方。
2.文言文《题东坡字后》(节选)翻译
题东坡字后原文 其 一 :东 坡 居 士 极 不 惜 书 ,然 不 可 乞 ,有 乞 书 者 ,正 色 责 之 ,或 终 不 与 一 字 。
元 祐 中 锁 试 礼 部 ,每 来 见 过 案 上 纸 ,不 择 精 粗 ,书 遍 乃 已 。性 喜 酒 ,然 不 能 四 五 龠 已 烂 醉 ,不 辞 谢 而 就 卧 ,鼻 鼾 如 雷 ,少 焉 苏 醒 ,落 笔 如 风 雨 ,虽 谑 弄 皆 有 义 味 ,真 神 仙 中 人 ,此 岂 与 今 世 翰 墨 之 士 争 衡 哉 ?译文:苏东坡平进极不吝啬自己的书法,但却不能求他书写,凡有求他写的,他都会严肃地批评他,有时还一字不给。
元祐年间他在礼部任职,每次来见到桌上有纸,他会不择纸的好坏就在上面写上。他喜欢饮酒,落笔如风雨般潇洒,即使是开玩笑也是非常有意味的,真是神人呀!这哪里是当世的翰林们能与他争高下的呢? 其 二 :东 坡 简 札 字 形 温 润 ,无 一 点 俗 气 ,今 世 号 能 书 者 数 家 ,虽 规 摩 古 人 自 有 长 处 ,至 於 天 然 自 工 ,笔 圆 而 韵 胜 ,所 谓 兼 四 子 之 有 以 易 之 不 与 也 。
建 元 靖 国 元 年 五 月 乙 巳 观 於 沙 市 舟 中 ,同 观 者 刘 观 国 ,王 霖 家 弟 寂 向 小 子 相 。 译文:苏东坡的简札书写字形温润,没一点世俗的习气,现在号称能作书法的几个,即使学习临摩古人有他们的长外,但那自然精妙,运笔圆润,以气韵取胜,就是兼有了四子(四位书法名家)的所长而改变他们的不足。
建元靖国元年五月乙巳日在沙市船上看苏东坡的书法,一起看的人人刘观国,王霖家的弟弟王相。
3.文言文《东坡画扇》的翻译
东坡画扇 (宋)何远《春诸纪闻》
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 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⑤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⑥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⑦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⑧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⑨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⑩,一郡称嗟,至有泣下者。
译文
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有人告状说有个人欠购绫绢的两万钱不还,苏东坡把那人招来询问,他说:“我家以制扇为生,我父亲刚刚亡故,而自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又冷,做好的扇卖不出去,并非故意欠他钱。”东坡凝视他许久,说:“暂且把你做的扇拿过来,我来帮你开张起来。”片刻扇送到,东坡取空白的夹绢扇面二十把,顺手拿起判案笔书写行书、草书,并画上枯木竹石,一挥而就。交给那人说:“快去外面卖了还钱。”那人流泪拿扇边答谢苏东坡边往外走,刚过府门,就有多事的人争相用千钱购扇,手里拿的马上卖完了,而后来的想买,买不到,无不非常懊悔而离开。卖扇人用卖扇的钱终于还清了欠款。整个郡的人都感动了,甚至有到哭的地步。
注释
⑴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 ⑵陈诉:状告。
⑶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 ⑷某:我。 ⑸适:适值,恰好遇上 ⑹姑:暂且。 ⑺发市:开张。 ⑻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
⑼逾:通“逾”(yú):走出。 ⑽逋(bū):拖欠。 ⑾不售:卖不出去。
⑿草圣:草书。 ⒀ 公:对东坡的尊称。 ⒁适:适逢。(恰逢,正赶上)
⒂故;故意。 ⒃其;其中。 ⒄去:离开。 ⒅须臾:一会儿。
⒆立:立即。 ⒇好事者:多事的人 (21)以:用
4.东坡说文文言文翻译
原文: 建中靖国中,坡公自儋北归,卜居阳羡。
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
坡公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过长桥,访山人为乐。
邵为坡买一宅,为缗五百,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居入居,既得日矣。
夜与邵步月,偶至村落,闻妇人器声极哀。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
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公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动,以至于此。
吾子不肖,举以售人。吾今日迁徙来此。
百年旧居,一旦诀别,此吾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
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因再三慰抚,谓曰:“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当以是居还妪。”
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居,不索其直。
坡自是遂回毗陵,不复买宅,借顾塘桥孙氏居暂住焉。是岁七月,坡竟殁于借居。
前辈所为,类如此,而世多不知,独吾州传其事云。 翻译: 建中靖国元年,苏轼从儋州回来,居住在阳羡。
阳羡的士大夫仍然害怕所以不敢跟他出游。只有邵民瞻,从学于他门下。
苏轼也喜欢这个人,常常与他一同骑马,过长桥,游山游水以此为乐。邵民瞻为他买了一座房子,花了500,苏轼用光了钱才还清钱款。
后来(苏轼)选了一个好日子搬入新居。有一次,与邵民瞻月下散步,偶然到达一个村落,听到有(一个)妇人哭得很哀伤,苏轼靠门听,说:“奇怪了,为何这么悲伤!难道有很难割舍的感情,碰到了她的心扉?我去问问她。”
于是推门进去。是一个老妇人,见到东坡后依然自顾自哭泣。
东坡问她(哭泣的)原因,老妇人说:“我有一间房子,已家传百年,守着都不敢动,甚至到我这代也是这样。但是我儿子不肖,(把它)卖给别人了。
我今天要搬离这里,百年老屋,一旦离开,怎会不痛心!这就是为何我哭泣的原因。”苏轼也为他难过。
(于是东坡)问她原来的房子在什么地方,竟然是东坡买的那座房子。东坡再三地安慰她,说:“你的老房子是我买的,不要太过悲伤,现在我就把它还给你。”
于是让人取来房契当着老妇人的面(把房契)烧了,(并且)叫老妇人的儿子第二天把母亲接回老房子,也不索要(买房子的)钱。东坡从这之后就回到毗陵,再也不买房子了,而是暂时借住顾塘桥孙氏的房子。
这一年的七月,东坡就病逝于借住的房子中。东坡前辈一生作了许多类似的事,可惜世人知之甚少,只有我的故乡流传他的事迹。
5.文言文东坡归屋的翻译
原意为“苏轼还屋”:苏轼夜行,闻妪悲声,焚契还屋,义重绲轻。
说的是苏轼(东坡居士)他曾经住在阳羡地方用钱五百千文买了一座房子,快要搬进去了,偶然在晚上走路的时候听见有一个老太婆哭得非常悲哀。苏东坡就问他:你为什麽悲伤到这般田地呢?老太婆说:我的老房子自从祖上传下来,已经有一百年了,现在要离开了这座房子,所以悲伤的呵。
苏东坡又问他老房子所在的地方,原来就是自己用了五百千钱、买来的那一所房子呵。於是就把契纸烧了,不向他追还契价。
把房子还了他,自己回到毘陵去了不再买地了。
6.翻译诗:<<东坡>>
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这就是东坡,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绝不气馁颓丧。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自爱铿然曳杖声。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就够磨难人的了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唯有“野人”,脱离市集。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意气昂扬的态度,市人匆忙走过东坡只有置身名利圈外的诗人才能享受这圣景。不要嫌弃坡头的路大石从错凹凸不平,一天月色,已是可人。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竹杖芒鞋轻胜马?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不是无谓的,托意深远,耐人咀嚼、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故遣佳人在空谷。
翻译:
东坡被雨洗刷过后月亮显得格外明亮,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密林含余清”
7.游东坡 陆游翻译
已解决问题收藏转载到qq空间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能解释一下吗?10[标签:黄藤,春色,红酥手黄藤]我知道是陆游写的,看完有点感伤,但不明白诗真正要表达什么?~媸*嬭~回答:2人气:2解决时间:2008-04-1302:45检举满意答案陆游红稣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浑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陆游与唐婉的爱情◆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
然而,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
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离。
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不料这时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苦酒。
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
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唐婉不久便郁闷愁怨而死。